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价值主体

价值主体

价值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88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144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现代哲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思想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第六届两岸伦理学讨论会等;价值主体的相关文献由625位作者贡献,包括原魁社、江畅、张志亚等。

价值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3 占比:4.2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3144 占比:95.72%

总计:13732篇

价值主体—发文趋势图

价值主体

-研究学者

  • 原魁社
  • 江畅
  • 张志亚
  • 李本松
  • 王金柱
  • 赵馥洁
  • 陆永胜
  • 项久雨
  • 伍时霖
  • 冯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翁哲
    •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也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课程模式,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价值。如何进行思政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由张亚丹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一书对价值论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以大学生为价值客体、思想教育为价值主体的教育模式。本书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对思政教育价值实现和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该书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具指导意义。
    • 袁蕾; 杨玉奇
    • 摘要: 探索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困境、困境的根本性缘由及内在逻辑,并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实现路径。在志愿活动中,只有补齐伦理中的“合科学性”部分和效益中的“合目的性”部分,在追求效益的理性思维下,注重价值理性所遵从的伦理精神,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
    • 罗迪江
    • 摘要: 翻译主体性是翻译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其研究往往侧重于认知主体的求真而忽视价值主体的求善。这需要反思认知主体的价值缺失,将之置于价值主体之中并追求真善美的和谐共存。在翻译主体性的思想内涵中,价值主体具有相对于认知主体的优先地位,将自身理解为求真主体、求善主体和求美主体,这必然超越认知主体的工具理性,朝向价值理性,能够有利于解除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建构一种“求真善美”的翻译精神。
    • 蒋昊
    • 摘要: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有代表性。“踊”作为一种身体动作,是哀情的直接表达,踊礼则在丧礼开展的特定时段施行,将哀情调节到“无过无不及”的范围内,并具有发明孝子“本心”的意味。较为特殊的“奠时之踊”更能营造宗教氛围,进一步实现了哀情的道德性升华。踊礼与丧礼作为儒家礼仪的一部分,贯穿着儒家的基本观念,而其严格性与复杂性更能体现充满考验的“修炼”性质。丧礼中展现的儒家身体因被赋予了父母“遗体”的伦理性意涵,能够挺立为价值主体,因而不同于西方“修身”传统中身体的工具性意义,这一点构成了儒家礼仪修炼之为“身心修炼”而非“精神修炼”的本质性特征。
    • 梁皓智; 武晟
    • 摘要: 写于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思在书中对《德国工人党纲领》中的拉萨尔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在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不应将有产阶级作为价值主体,而应将无产阶级作为价值主体;不应以改良主义为价值原则,而应以革命主义为价值原则;不应以建立“自由国家”为价值目标,而应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价值目标。分析《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价值哲学观点,对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姜木枝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处在任重而道远的建设爬坡关键期。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要突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价值主体是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应该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主体。因此,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等“三个主体”的合一。
    • 胡海涛
    • 摘要: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再度来袭,美国大选乱象丛生,世界主要经济体仍陷在负增长的泥淖。中国虽有散发出现的病例,但全员核酸检测和必要的隔离成功遏制了疫情的二次来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1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建议;国民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嫦娥五号成功探月归来……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最根本的答案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中国共产党本身出发,从她的存在基础、认识方法和价值主体中寻找答案。
    • 徐艳玲
    • 摘要: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坚定维护人民日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助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贯穿于各领域,铸就了丰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人民的认可度是评判其成效的重要标尺,评估总结是帮助人民评判的重要依据。以人民为价值主体明确了决胜全面小康"为了谁"的问题,以人民为创造主体明晰了决胜全面小康"依靠谁"的问题,以人民为评判主体指明了决胜全面小康"由谁来评价〃的问题。
    • 杨继刚
    • 摘要: 徐工智造4.0模式的塑造与实践能给更多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带来很多启发:重新定义用户需求;重新整合资源要素;激活价值主体。有了这三大基点,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才能行稳致远。数智化转型,不仅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工具和手段,更是制造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平台与栽体——产品研发数字化平台、生产制造精益化平台。
    • 邢文利; 裴丽梅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