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
人口经济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208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人口学刊、西北人口、人口与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四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江苏省土地学会2004年度土地学术年会等;人口经济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严雪文、刘旖芸、吴安坤等。
人口经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08篇
占比:99.07%
总计:13332篇
人口经济
-研究学者
- 严雪文
- 刘旖芸
- 吴安坤
- 张士杰
- 戴文磊
- 王桂新
- 万建民
- 严鉴
- 严鑑
- 乔玉立
- 付惠珍
- 任志远
- 伍道梁
- 伏义琴
- 何莎莎
- 何金定
- 倪新贤
- 倪毓嘉
- 倪跃峰
- 傅文伟
- 冯子标
- 刁启均
- 刘云峰
- 刘伊宁
- 刘伟
- 刘元春
- 刘敏
- 刘正广
- 刘波
- 刘淑英
- 刘玲玲
- 卢忠
- 史诗
- 叶堂林
- 叶尔肯吾扎提
- 叶菊英
- 吕玉华
- 吕玉花
- 吴仕军
- 吴利利
- 吴强
- 周亮
- 周文丽
- 周道刚
- 周野
- 唐宏
- 基洛姆·西贝尔丹-布朗
- 姜卓然
- 孙东琪
- 孙保国
-
-
刘伊宁;
张添泽;
张晓于;
赵丽琴
-
-
摘要:
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对人口问题的准确认知与精准预测对一个国家未来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改进传统BP神经网络,极大地改善了传统BP神经网络容易出现过拟合的缺点,加速神经网络收敛,并利用其预测未来五年(2022—2026)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结果得出,若不采取任何措施,我国人口将陷入负增长,人口问题迫在眉睫。为此,提出了全面放开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充分尊重家庭生育意愿等政策建议。
-
-
何莎莎;
方斌
-
-
摘要:
基于2018年的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对社会经济指标空间化,探讨安徽省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对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化模型预测的人口和经济密度能够反映实际状况,并将人口-经济空间关系划分为超前型、滞后型和协调型3种类型。皖南山区以滞后型为主,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皖北地区以协调型为主,人口和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皖中地区以超前型为主,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2)随着地形因子的变化,地形对人口的影响强于经济。海拔>100 m,坡度>6°,地形起伏度>50 m的区域,属于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的重点关注区域,主要分布在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和太湖县等大别山核心区和池州市、黄山市和宣城市境内等皖南山区;3)人口-经济空间关系与地形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随着海拔升高、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超前型面积占比越来越低,滞后型面积占比越来越高,协调型面积占比基本处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不仅对农业机械化产生显著的阻隔效应,使第一产业发展受限,且对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有显著影响,弱化了地区经济优势。
-
-
戴文磊;
张士杰;
张天琦
-
-
摘要:
基于2002—2017年安徽省市、县的人口与经济指标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模型,分别从人口结构、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演化特征及耦合协调性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年龄、文化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较高的关联性,而人口产业、城乡结构层次方面对经济的影响弱于前两者;从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来看,总体上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皖北、皖中、皖南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依次递减;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来看,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具有显著的趋同性,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北高南低中部突起"的分布态势,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相协调的区域在缩减,核心城市经济集聚效应加强,但对人口吸附作用不明显.
-
-
戴文磊;
张士杰;
李天琦
-
-
摘要:
基于2002—2017年安徽省市、县的人口与经济指标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和耦合指数模型,分别从人口结构、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演化特征及耦合协调性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年龄、文化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较高的关联性,而人口产业、城乡结构层次方面对经济的影响弱于前两者;从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来看,总体上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皖北、皖中、皖南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依次递减;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来看,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具有显著的趋同性,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北高南低中部突起"的分布态势,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相协调的区域在缩减,核心城市经济集聚效应加强,但对人口吸附作用不明显。
-
-
詹韵秋
-
-
摘要:
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人力资本错配程度较高,不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部门以及区域等维度存在的人力资本错配困境,指出人力资本错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探究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观念转变、制度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扭转人力资本在教育、地区、行业和性别层面的错配现状,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释放人口质量红利.
-
-
-
彭韶成1
-
-
摘要:
据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或许而立之年的我,终究是要与这片希望之土、未来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初识雄安,是在刷手机新闻时看到的,从未关心过国家大事、政坛局势的我居然点着链接、怀着好奇之心看完了全篇。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
吴安坤;
田鹏举;
黄天福;
刘波
-
-
摘要:
为满足雷电灾害风险决策的精准化需求,突破人口、GDP等社会经济数据受行政区域的限制.本文基于多源遥感资料及统计年鉴数据,反演贵州省人口、GDP空间精细化分布情况,实现受灾对象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分布;同时结合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土壤电导率(HWSD)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方面选取评价因子,构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实现精细化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融入坡度分布修正人居指数、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反演不同产业经济数据实现的人口、GDP数据空间化分布,在总体趋势和局部特征上与贵州省实际情况相符,可为雷电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中承灾体的精细化分布提供参考.②雷电灾害风险主要受致灾因子、承灾体的影响,与雷电活动频繁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贵州省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六盘水、毕节东南部、黔西南东北部、安顺南部及北部、贵阳东南部,黔南西南及东北部、遵义西北部、铜仁中部及东南部等区域.
-
-
吴强;
高龙;
李淼
-
-
摘要:
文章从“空间均衡”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是做好新时代水利工作的客观需要等方面,深刻领会了“空间均衡”的重大意义.从水与人口均衡、经济均衡、其他资源(土地等)匹配等内容方面,从全国均衡、流域均衡、区域均衡、城乡均衡等范畴,从强化约束、双向调整、动态平衡等方向,从水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保障有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标准,多角度分析了“空间均衡”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贯彻落实“空间均衡”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健全水利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细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总体格局;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提升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和高效利用水平.
-
-
王璐
-
-
摘要:
论文主要针对中国人口的经济密度区域差异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正确认识到中国属于人口大国,不仅仅具有数量庞大的人口,且整体分布也相对较广,而且地区间的分布也呈现不均匀表现,虽然影响到人口经济密度区域差异的因素较多,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却是严重影响人口经济密度区域差异的关键部分.
-
-
韩燕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如何更好地协调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定义区域综合承载力的概念,阐述其内涵并建立区域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造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西部地区2006,2010年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广西、西藏、云南、甘肃、青海六个省份区域综合承载力指数都在0.2-0.4之间,处于低可承载水平.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宁夏、新疆六个省份区域综合承载力指数都在0.4-0.6之间,处于中等可承载水平.西部地区区域综合承载力中资源系统与人口系统大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阶段,区域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空间对应关系.
-
-
曾毅
- 《全国老龄产业理论与政策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全国老龄问题专家学者和老龄产业的经营者都肯定了社会化和产业化道路是我国老龄服务的必然选择,老龄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受到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重视,本文从献计献策角度出发,谈三点粗浅体会,供大家参考.
-
-
-
-
-
-
李爱军;
谈志浩;
陆春锋;
张一飞
- 《江苏省土地学会2004年度土地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和泰州市为例.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因子所构成的综合指数测度了城市化水平.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法不仅能科学准确地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可深入细致地揭示城市化所面临的薄弱环节和限制因素,从而明确促进城市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
-
李爱军;
谈志浩;
陆春锋;
张一飞
- 《江苏省土地学会2004年度土地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和泰州市为例.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因子所构成的综合指数测度了城市化水平.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法不仅能科学准确地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可深入细致地揭示城市化所面临的薄弱环节和限制因素,从而明确促进城市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
-
李爱军;
谈志浩;
陆春锋;
张一飞
- 《江苏省土地学会2004年度土地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和泰州市为例.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因子所构成的综合指数测度了城市化水平.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法不仅能科学准确地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可深入细致地揭示城市化所面临的薄弱环节和限制因素,从而明确促进城市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
-
李爱军;
谈志浩;
陆春锋;
张一飞
- 《江苏省土地学会2004年度土地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和泰州市为例.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因子所构成的综合指数测度了城市化水平.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法不仅能科学准确地测度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可深入细致地揭示城市化所面临的薄弱环节和限制因素,从而明确促进城市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