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6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73篇;相关期刊368种,包括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等;鸳鸯蝴蝶派的相关文献由51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斌、范伯群、鲁毅等。

鸳鸯蝴蝶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6 占比:12.3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73 占比:87.60%

总计:4992篇

鸳鸯蝴蝶派—发文趋势图

鸳鸯蝴蝶派

-研究学者

  • 李斌
  • 范伯群
  • 鲁毅
  • 黄丽珍
  • 汤哲声
  • 胡安定
  • 蔡登山
  • 高建国
  • 何满子
  • 余夏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樊妍秋
    • 摘要: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电影流派,这个流派诞生了诸多的电影人。笔者通过挖掘《申报》等早期报纸与刊物,从考证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鸳鸯蝴蝶派类型电影及鸳鸯蝴蝶派电影人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深远影响。
    • 黎万峡; 李冀
    • 摘要: 从民初时期一味言情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到五四之后关注社会的“问题剧”,电影《玉梨魂》试图继承五四问题剧的批判精神。然而,随着不同社会问题在电影中的凸显与隐没,本就含混的问题意识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消解,“问题剧”终未完成。这是双重“问题”的显现,不仅出于创作者们前后不一的批判意识,也与彼时外强中干的创作环境相关。《玉梨魂》作为典型文本体现了过渡时代的矛盾情态,也具象了“新”与“旧”的再阐释。
    • 韩晨辉
    • 摘要: 对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家的论争,以往研究侧重从新文学家角度论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鸳鸯蝴蝶派的回应缺乏深度发掘,对鸳鸯蝴蝶派话语的有效性有所遮蔽,重拾“被表述者”的回应是理清这场论争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第一次论争中,鸳鸯蝴蝶派允承了新文学家美学范畴的指认;第二次论争时,鸳鸯蝴蝶派则跌入了美学和历史范畴的劣势;在第三次论争中,鸳鸯蝴蝶派彻底落入新文学家编织的话语系统,文学史书写的新文学中心化倾向得以形成。当然,新文学中心化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则侧重于鸳鸯蝴蝶派与新文学中心化关系的考察。
    • 李斌
    • 摘要: 文人的美食偏好与美食书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传统。美食对文人而言既是描写的对象,构成文学体裁;也是生活的对象,产生生活方式。以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不但在通俗文学作品上继承了明清文艺旨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了古人重雅求精的饮食理念。周瘦鹃的价值不仅体现于文学创作中,而且体现于生活美学与文学创作的交融中。他的饮食生活美学与其文学、交往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江南文化建设开发的推进作用,无不显现出“鸳鸯蝴蝶派”丰盛富厚的文化价值。
    • 袁一丹
    •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态度的同一性"背后,隐伏着不同的思想脉络,因而有必要考察参与者此前此后的生命轨迹.刘半农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形象,被定格为文学革命的战士.这一历史定位抹去了他作为"红男绿女"小说家之前史,也遮蔽了他个人气质中与战士形象不尽吻合的生动性.从鸳蝴派小说家到文学革命的战斗者,刘半农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通过与周作人、钱玄同等《新青年》同人的互动,努力涤除自身的洋场才子气.然而这段卖文为生的前史,仍会影响"五四"以后刘半农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态度.从刘半农早期创作的侦探小说、滑稽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中,不难看出他在谋食与谋道之间的内心挣扎.从"半侬"到"半农"的自我改造是一场拉锯战,难以逾越的"耻辱的门"象征着五四新文化人自我改写的限度.
    • 马勤勤
    • 摘要: 民国初年,《中华妇女界》与《妇女杂志》先后刊出两篇《女小说家》,主要译者为包天笑与周瘦鹃,皆为通俗小说界的代表人物.他们以不同的翻译策略塑造了两个形象相异的西方女小说家形象,内里蕴含了对女性写作小说的赞同或否定态度.将两篇小说还原到文学生产的历史现场,可以复原当时小说场域中的嘈杂声音及其相应支点.两篇小说表面看似对立,但却存在着深层的文本的"复义"与参与的"互文",呈现出两位译者对古今中西文化资源的权衡博弈与参差挪用.借此,可以使"鸳鸯蝴蝶派"的翻译小说从单一的文学评价的层面解放,揭示其在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上的双重价值.
    • 李斌
    • 摘要: 文人的美食偏好与美食书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传统.美食对文人而言既是描写的对象,构成文学体裁;也是生活的对象,产生生活方式.以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不但在通俗文学作品上继承了明清文艺旨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了古人重雅求精的饮食理念.周瘦鹃的价值不仅体现于文学创作中,而且体现于生活美学与文学创作的交融中.他的饮食生活美学与其文学、交往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江南文化建设开发的推进作用,无不显现出"鸳鸯蝴蝶派"丰盛富厚的文化价值.
    • 徐兆寿; 雷昊霖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被定性为通俗文学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但与接受了西学的现代文学并行不悖,而且与刚刚兴起的电影相结合,这种结合成为早期电影发展的重要特征."鸳鸯蝴蝶派"文人纷纷转型进行中国电影改编和电影批评,成为当时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改编与电影批评,是开启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五四"运动百年之后,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重新研究他们的电影改编以及电影批评,既可以从中看出彼时电影发展的脉络,又可以重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改编中的承续因子.
    • 魏邦良
    • 摘要: 刘半农是北大著名教授,语言学家,《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他发明了“她”。他的学术论文获法国康斯坦丁语言学专奖,他是中国首次获得此奖的学者。他原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斗士。刘半农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菩萨低眉”的时候。遇到坏人坏事,刘半农是怒发冲冠的斗士,而在亲友眼中,他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书生、风趣诙谐的文人、坦荡真诚的朋友。
    • 宋碧洋
    • 摘要: 朱瘦菊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通俗作家最早成为电影编剧并胜任导演的第一人.他接受传统文化的哺育,同时身处时代变迁的转型期.朱瘦菊在早期小说、电影创作风格上既保留传统又具有现代性,叙事和美学风格兼具通俗与高雅、艺术与商业性的特质.在面临现代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时,朱瘦菊所创作的黑幕小说和社会伦理片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对中国近代文学和早期电影创作进行了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