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孢

产孢

产孢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32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微生物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945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菌物学报、微生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7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第六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等;产孢的相关文献由10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君成、张绍升、王忠文等。

产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945 占比:99.35%

总计:23095篇

产孢—发文趋势图

产孢

-研究学者

  • 张君成
  • 张绍升
  • 王忠文
  • 兰成忠
  • 冯明光
  • 朱有勇
  • 李本金
  • 杜宜新
  • 杨平
  • 杨秀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凡松; 史文琦; 向礼波; 薛敏峰; 袁斌; 龚双军; 杨立军
    • 摘要: 旨在揭示小麦白粉菌BgtFTT1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白粉菌分生孢子形成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解析14-3-3蛋白在小麦白粉菌无性生殖调控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序列分析和PCR扩增技术克隆BgtFTT1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BgtFTT1的序列特征和分子结构﹐监测该基因在白粉菌产孢过程中的表达动态。结果表明,BgtFTT1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91 bp,编码1个含有296个氨基酸的偏碱性亲水蛋白,预测的分子质量为34.18 ku,属于14-3-3蛋白家族。BgtFTT1含有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不含信号肽和跨膜螺旋。BgtFTT1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三级结构呈"球状"。BgtFTT1和源自其他白粉菌的同源蛋白在进化上独立于源自兼营腐生真菌的14-3-3蛋白。在21个白粉菌菌株中,BgtFTT1存在2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BgtFTT1基因表达水平在小麦白粉菌足细胞和分生孢子梗形成阶段显著上调。
    • 汪汉成; 蔡刘体; 刘文锋; 刘亭亭; 孙美丽; 陆宁; 陈兴江; 穆青
    • 摘要: 灰葡萄孢是引起作物灰霉病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是其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文采用代谢技术分析了灰葡萄孢对Biolog FF板碳源的利用及其产孢情况,并测定了在多菌灵、丙环唑、嘧霉胺、异菌脲和咪鲜胺5种杀菌剂胁迫下灰葡萄孢产孢所需碳源种类。结果表明:糖类、氨基酸类等92种碳源均能被灰葡萄孢代谢,其中,杏仁苷、L-阿拉伯糖等35种碳源能促进其分生孢子的形成;吐温80、D-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等57种碳源能被其代谢,但不能促进其分生孢子形成。用多菌灵1 mg/L、咪鲜胺5 mg/L或丙环唑1和10 mg/L处理,均可减少灰葡萄孢产孢所需碳源种类;而用嘧霉胺0.08和1 mg/L、异菌脲0.1和5 mg/L处理,对灰葡萄孢产孢所需碳源种类均无明显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杀菌剂胁迫下灰葡萄产孢所需碳源种类,可为灰霉病化学防控药剂的选择提供参考。
    • 王连平; 许杰; 金立新; 方丽; 谢昀烨; 武军; 王汉荣
    • 摘要: 室内生物测定1%纳米二氧化钛水剂对梨炭疽病菌、 草莓炭疽病菌、 西瓜炭疽病菌和菊炭疽病菌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对炭疽病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产孢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这2种作用在短波紫外照射下最强,长波紫外次之,自然光再次.纳米二氧化钛对4种12株炭疽病菌的EC50在3897.43~14109.77 mg·kg-1.4种在常规培养下不产孢的炭疽病菌菌株在含200~800 mg·kg-1纳米二氧化钛水剂的PSA平板上的产孢量在0.28×108~2.56×108,而划线诱导产孢法的产孢量在0.19×108~0.74×108.
    • 唐鑫; 顾舒婕; 常璐璐; 王旭旭; 赵建新; 张灏; 陈海琴; 陈卫
    • 摘要: 为了促进高山被孢霉产孢,研究分析了8种常用于促进丝状真菌产孢的培养基对高山被孢霉菌丝生长和孢子产量的影响,并对产孢培养基进行了改良.结果 表明,在40 g/L的玉米粉培养基中补加10 g/L葡萄糖和无机盐(硝酸盐(2 g/L KNO3)、磷酸盐(1 g/L NaHH2PO4)与镁离子(0.3 g/LMgSO4·7H2O)),接种高山被孢霉后于28°C培养10 d,再在4°C培养14 d,孢子平均产量达到8.57×106个/mL,是目前用于高山被孢霉菌株保藏的葡萄糖酵母培养基(GY)(孢子平均产量3.85×106个/mL)的2.23倍.因此,在有少量葡萄糖和无机盐促进菌丝生长的前提下,40 g/L的玉米粉最适合高山被孢霉产孢.
    • 陈睿; 李彪; 王媛; 黄家风
    • 摘要: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是威胁我国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生产的一种重要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本研究从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菌株V592的基因组中克隆得到大丽轮枝菌的一个假定蛋白基因全长;根据同源重组原理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并对突变体表型、致病力进行了分析,利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qPCR,RT-qPCR)对其他4个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439 bp,编码蛋白含有Kelch重复结构域和1个半乳糖氧化酶结构域,Kelch重复形成6叶螺旋桨结构,因编码蛋白含有Kelch重复(Kelch repeat,KeR),将该基因命名为VdKeR(GenBank No.MZ855770).与野生型菌株V592和互补菌株相比,VdKeR基因敲除导致棉花黄萎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率降低、气生菌丝增多、产孢量减少、对棉花的致病力下降;RT-qPCR分析结果表明,VdKeR基因敲除后,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的C亚基基因(C subunit gene of 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VdPKAC1)、G蛋白β亚基基因(G proteinβsubunit gene,VGB)、类Nep1蛋白(necrosis-and ethylene-inducing-proteins(Nep1)-like protein,NLP)家族基因VdNLP1和VdNLP2的表达量降低.本研究表明,VdKeR基因与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有关,并影响其他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 衡周; 孙小晴; 黄俊霖; 孙保娟; 李植良; 李颖; 李涛
    • 摘要: [目的]由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Harter)引起的褐纹病是当前茄子产业的重要病害,孢子富集是深入研究褐纹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致病机理的基础.进一步简化当前复杂的产孢过程,提高产孢效率.[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液体培养的方式,对茄子褐纹病菌的产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分离获得的病原菌rDNA-ITS序列经NCBI序列比对,与茄子褐纹病菌遗传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1 d后,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量较大;28°C培养1 d 24°C培养3 d后的产孢量为1.2×1010个/mL,大于24°C培养4 d的产孢量(6×107个/mL);不同培养温度产孢量分别为2.5×107(20°C)、1.2×1010(22°C)、9.4×109(24°C)、8.5×108(26°C)个/mL;相同培养条件下,25% 葡萄糖马铃薯液体(PDB)培养基产孢量最高(1.2×1010个/mL).[结论]分离并鉴定了茄褐纹病病原菌,优化了褐纹病菌产孢条件.优化后的产孢条件为:在150 r/min摇床中,使用25%葡萄糖PDB培养基28°C培养1 d后24°C培养3 d.
    • 孙琦; 何芳; 邵胜楠; 刘政; 黄家风
    • 摘要: [目的]明确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中一个新基因(VdHP1)的功能,为解析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大丽轮枝菌野生型菌株V592的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对VdHP1全长进行克隆并测序;利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别对棉花根系诱导不同时间VdHP1的表达量及V592菌株不同组织中VdHP1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构建针对VdHP1的敲除载体、互补载体和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筛选VdHP1基因敲除突变体、互补菌株和过表达菌株;以野生型菌株V592为对照,对VdHP1基因敲除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菌落及菌丝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微菌核量、产孢量及致病力进行测定;通过RT-qPCR测定其他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在VdHP1基因敲除突变体及过表达体菌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dHP1全长为862 bp,预测编码蛋白含268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注释的基因没有任何的序列相似性.野生型菌株V592受棉花根系诱导6—12 h时VdHP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表明VdHP1在大丽轮枝菌侵染早期发挥作用.VdHP1在分生孢子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菌丝和微菌核中的表达量,表明VdHP1在大丽轮枝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与野生型菌株V592相比,VdHP1基因敲除突变体产孢量和产孢梗显著减少,菌丝分支呈螺旋状,对棉花的致病力明显下降.与侵染钉形成相关基因(VdCrz1、VdNoxB、VdPls1)、分泌蛋白释放相关基因(VdSep5)及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Vdpf、VdSge1、VGB、VdPLP、VdCYC8、VdNLP1、VdNLP2)在VdHP1基因敲除体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在过表达菌株中上调;而与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VdCmr1、VdSho1、VdLAC、VdPKS1)在VdHP1基因敲除突变体中则显著上调,在过表达菌株中下调.[结论]VdHP1与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和产孢梗的产生有关,参与大丽轮枝菌致病;VdHP1对与侵染钉形成、分泌蛋白释放及分生孢子产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对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 王冰; 常婧一; 白家琪; 晋伊美; 杨志辉; 赵冬梅
    • 摘要: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而温度是决定马铃薯晚疫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了明确不同温度及同一温度不同时间的胁迫处理对致病疫霉生长及产孢能力的影响,以18°C恒温培养作为对照,对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和云南两个地区的致病疫霉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胁迫处理.待菌株在18°C培养至三分之一皿时,每天在30,35和40°C分别进行3,6和9 h的变温处理,连续处理4 d,变温处理后的菌株继续18°C培养,直至对照菌株长满整个培养皿.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致病疫霉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菌株NY13-12受到的抑制最为明显,在30,35和40°C高温处理9 h时,菌落直径较对照分别减少28.74%、37.13%和53.89%.高温胁迫对致病疫霉的产孢具有不同的影响,30和35°C处理对致病疫霉的产孢量有刺激作用,但40°C处理对产孢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NY13-8在30°C处理9 h后,单位面积产孢量为1280个/mm2,是对照的11.85倍,但40°C处理3 h后单位面积产孢量较对照减少37.04%.研究结果为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及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