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
食道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201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07篇;相关期刊418种,包括人生与伴侣:新养生、护士进修杂志、中国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四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肝胆外科、第二届全军器官移植、第一届全军实验外科联合学术会议、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等;食道的相关文献由3765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人友、不公告发明人、刘江等。
食道
-研究学者
- 胡人友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江
- 覃浪
- 李菲
- 王建铭
- 韩晓亮
- 任晨
- 左玉星
- 宋海波
- 王璐
- 竺亚斌
- 马竣
- 信正均
- 宫兆涛
- 小园聪子
- 张敏
- 征茂德
- 李向东
- 李强
- 王富军
- 王新
- 王洪奎
- 陈巧云
- 陈涛
- 陈静
- M·派斯因基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刘慧丽
- 华福洲
- 孟欣
- 张志良
- 曾西
- 李军
- 李媛
- 李静
- 杨小平
- 苏敏
- 苏金武
- 陈勇
- A·波波维奇
- D·P·努南
- 令狐恩强
- 关国平
- 刘合华
- 卞兆祥
- 吕爱平
- 吴春
- 唐明
- 宋文超
-
-
张岱;
王炳元
-
-
摘要:
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到胃。食道后面紧贴脊柱,两边有肺,左侧有心脏和胸主动脉,前面有胸骨,旁边还有气管,所以活动范围很小。食物经口进入咽喉是主动过程,过了咽喉就会触动吞咽的反射动作,之后的运动过程就脱离了自我意识可以控制的范围。这个吞咽反射动作主要是节段性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尽快将食道排空(自净)。
-
-
黄典;
黄海萍;
廖益永;
黄建华;
代成勇
-
-
摘要:
目的探究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在心脏瓣膜手术麻醉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的8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护仪监测)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每组各40例,分析两组左心气体排出情况,比较两组心脏复跳至体外循环停机时间和各时段平均动脉压(MAP)、乳酸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脏复跳后,对左心室进行观察发现气体并充分排气。观察组心脏复跳至体外循环停机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停机后各时刻MAP值和乳酸值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停机后各时刻MAP值(除T0外)和乳酸值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应用在心脏瓣膜手术麻醉监测中,可评估术后即刻效果,更直观地发现心脏各房室残留气体,引导排气,维持循环稳定,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
牛林
-
-
摘要:
一、细嚼慢咽防异物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有其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食物进入口腔经咽喉部到消化道,一系列吞咽动作是在神经中枢支配下,数十组肌肉复杂而有节律舒张收缩的结果。进食时走神、溜号都可能造成误吞、误咽,相对光滑、小巧的食物可能会顺利进入胃内,而一些尖锐、形状怪异的则有可能嵌顿在食道入口或食道内的狭窄处形成异物,进而引发吞咽疼痛、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甚至由于食道的一些位置与主动脉弓伴行,异物一旦穿破食道损伤主动脉弓,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
-
朱云炜;
喻国栋;
朱杰
-
-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咽食道异物特别是小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4例经CT检查诊断并经内窥镜证实的咽-食道异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者均在术前明确诊断,异物部位:咽-食道上段异物68例,食道中段异物4例,食道下段异物2例,其中较小异物13例。有5例异物穿破食道,1例食道穿孔后并发纵隔感染,1例食道穿孔后完全进入纵隔内。1例食道异物还发现异物处食道壁不规则增厚,为食道癌并发异物。69例咽食道异物全麻后食道镜下取出异物,4例食道异物全麻后异物自行掉入胃腔后排出,1例异物进入纵隔者行手术治疗取出异物。结论64排螺旋CT能明确咽-食道异物的有无、异物的形态、位置及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CT检查相对于传统的平片及食道钡棉造影具有明显优势。CT检查对较大咽-食道异物诊断容易,较小异物容易漏诊,需注意检查技术,薄层图像结合MPR等多种重建方法、调整窗宽窗位仔细观察能够明确诊断。
-
-
-
-
摘要:
胃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的中转处理中心,上接食道,下接小肠,吃食物的时候会通过口腔,然后经过食道再到达胃里,胃对这些食物会进行初步消化,再进入小肠。食物进入胃部,通过胃的蠕动,充分搅拌食物,从而让食物和胃酸得到充分的混合,帮助消化和吸收。若想养胃,以下3种食物能少吃就少吃。
-
-
张巍馨;
谢蔓君(指导)
-
-
摘要:
美好的味道,却在回首中显得短暂。题记“卖豆花,卖豆花了!”随着一-阵吆喝声,熟悉而久远的豆香味钻入我的鼻腔。“奶奶,给我来一碗!”我双手轻轻捧着那碗满当当的豆花,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舀了一口,豆花顺着口腔滑入食道……来深许久,我心里总是挂念着一碗豆花。我也曾尝过不少豆花,但总是感觉少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却怎么也尝不出来。
-
-
-
常香香;
韦中玲;
曹永东;
黄君;
黄来全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道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例继发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食道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女性72岁,因胸骨后疼痛伴乏力,在当地医院行胃镜发现食管距门齿28 cm处可见1.0 cm×0.5 cm欠规则隆起,表面覆糜烂及少量鲜血;病理结果提示,见异型的淋巴样细胞浸润,胞质红染,另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转诊我院.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AE1/AE3、CK5/6与p63显示鳞状上皮(+);异型的淋巴样细胞CD20-、CD23-、CD3-、CD5-、CD79a-、MP0+、Ki-67+ (80%);FISH检查提示BCR/ABL+.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血BCR/ABL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检查确诊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结合食道粒细胞肉瘤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合并食道粒细胞肉瘤.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0.6 g/d口服治疗,患者门诊随诊.结论:食道粒细胞肉瘤临床罕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于白血病患者出现食道症状需要用胃镜进行筛查,对于继发性慢性髓系白血病的食道粒细胞肉瘤需要按照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变进行治疗.
-
-
杨鹏;
李泽培;
丁玉娇
-
-
摘要:
临床上人体食管腔道并非圆形截面,机体运动和病变组织生长的不确定性而使植入后的支架受到挤压作用,引起支架的局部失稳或难以适应腔道变化,从而引起并发症.利用有限元法对361L不锈钢、WE43镁合金、Ni-Ti合金、聚乳酸PLLA 4种材料编织而成的食道管支架的整体平面挤压刚度和局部挤压刚度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材料不同丝径对支架挤压刚度的影响.结果 显示,材料弹性模量越高,支架的挤压刚度越大;丝线直径越大,支架的挤压刚度也越大.但是随着挤压变形的增大,挤压刚度有变小的趋势.局部挤压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但在挤压变形为4mm时,四种不同材料支架的等效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强度极限,丝线不会发生断裂.支架挤压刚度的了解可为支架优化设计和临床选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
-
兰月;
窦祖林;
万桂芳;
于帆;
林拓
- 《第四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验证不同粘度的食团对咽部推动力及食道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松弛功能的影响.rn 方法:给予24个健康志愿者三种不同粘度(水,浓流质,糊状)的食团.咽部及UES压力与收缩/松弛持续时间的测量均由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完成.测量的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食团粘度对这些参数的影响.rn 结果:吞咽3ml食团时,随食物粘度的增加,UES的松弛残余压进一步降低,UES松弛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咽部峰值压不断升高,咽部收缩持续时间也逐渐延长.吞咽10ml食团时,随食物粘度的增加,UES的松弛残余压不断降低,UES松弛持续时间不断延长,但咽部峰值压及收缩持续时间变化不大.rn 结论:随着食团粘度的增加,UES的松弛时间延长及残余压下降.在吞咽容积较小的食团时,依靠咽部推动及UES松弛功能均增强以克服,粘度增加产生的阻力.而在吞咽容积较大的食团时,主要依靠UES增加松弛程度,吸引食团向下运送,克服粘度增加产生的阻力.
-
-
曾衍钧;
张恩平;
李晓阳
- 《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会议》
| 2004年
-
摘要:
为了获得食道内黏膜下层和外肌层两层的本构方程,采用在体膨胀试验,同时在新的无应力状态下,计算多层组织相应的应力分布.在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本构参数和零应力参数存在有意义的差异.在相同的载荷下,黏膜下层应力高于肌层和整体,黏膜下层比肌层和整体要刚硬.在零应力状态下比较整体和分层后的应力-应变分布.在零应力状态下,分层后的残余应变是不连续的;整体的环向应力比分层约高100倍.可以认为采用分层后测得的零应力状态作为研究多层组织中的无应力状态是极其重要的.
-
-
-
-
相加庆;
李鹤成;
张亚伟;
胡鸿;
马龙飞;
缪陇升
-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对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处理.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5年间8例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术式、手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分析,结合文献报道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方法,以探讨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病例的合适的处理措施.结果:8例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经食道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1例(12.5%),浸润性癌7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手术30天内致死率为零,围手术期颈部吻合口漏1例,经处理后2周漏口愈合.1例术后因非肿瘤疾患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无瘤生存(术后存活时间3~66月).结论:根据我们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认为大部分食道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已经存在原位癌或浸润性癌,且相当部分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会转变成浸润性癌.外科切除食道目前是胸外科成型术式,手术风险小,术后患者预后好,是食道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合适的治疗方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