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隔药灸

隔药灸

隔药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1425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光明中医、内蒙古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大会、2011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三届中医药与亚健康学术大会等;隔药灸的相关文献由75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焕淦、马玉侠、高树中等。

隔药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255 占比:99.76%

总计:114530篇

隔药灸—发文趋势图

隔药灸

-研究学者

  • 吴焕淦
  • 马玉侠
  • 高树中
  • 刘慧荣
  • 杜冬青
  • 施茵
  • 王秀英
  • 苗芙蕊
  • 高翔
  • 施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雪冬; 王玲玲; 黄小燕; 曾耀明
    • 摘要: 目的:观察隔药灸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HT(5-羟色胺)、IL-10(白介素-10)的影响。方法:60例IBS-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胃肠症状自评量表(GSRS)、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进行评分,ELISA检测血清5-HT、IL-10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临床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GSRS评分、IBS-S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IB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血清5-HT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GSRS评分、IBS-S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1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BS-D患者给予隔药灸神阙穴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缓解胃肠道症状,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肠道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是其部分作用机制。
    • 林浩嘉; 林海龙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隔药灸脐辅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电针联合隔药灸脐治疗。对比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胃肠激素[胃动素(MOT)、胃泌素(GAS)]等水平。结果两组的APACHEⅡ评分、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中TNF-α、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中MOT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中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电针联合隔药灸脐辅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胃肠黏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张开心; 邓婷婷; 董志斌; 马玉侠
    • 摘要: 目的观察温针灸子宫和关元穴联合隔药灸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子宫和关元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隔药灸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疼痛强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月经失血量(PBAC)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痛经VAS评分和月经失血量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隔药灸脐可有效缓解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减少月经出血量,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
    • 董怡; 周秋香
    • 摘要: 目的探讨隔药灸用于脉络湿瘀阴疡型臁疮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脉络湿瘀阴疡型臁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均予臁疮中医护理方案护理,观察组患者加用隔药灸护理。两组护理方案均每日1次,4周为1个周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溃疡疮面面积愈合(0.92±0.25)cm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69±0.22)cm2(P<0.05)。结论隔药灸可提升脉络湿瘀阴疡型臁疮的疮面愈合效果。
    • 蒋灿灿; 吴佩颖; 曹树琦
    • 摘要: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认为背俞穴多用于脏腑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背俞穴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疾病、骨骼运动系统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肿瘤相关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但目前的临床研究普遍样本量偏小,相应的实验研究亦不够深入,日后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探究刺激背俞穴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 曾于恒; 林丽珠; 吴小云; 吴锋
    • 摘要: 目的:研究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灌肠,其余三组均予TN⁃BS-50%乙醇液灌肠,建立UC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及隔药灸组均选取天枢穴(双侧)、气海穴,分别进行电针及隔药灸治疗,每日1次,空白组、模型组不干预。干预14 d后,进行大鼠疾病活动性指数(DAI)评分及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并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分子7(Smad7)、白介素-10(IL-10)及结肠组织TGF-βmRNA、Smad7 mRNA、IL-10 mRNA表达量。结果:空白组大鼠DAI、CMDI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电针组、隔药灸组大鼠DAI、CMDI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TGF-βmRNA、Smad7 mRNA、IL-10 mRNA及血清TGF-β、Smad7、IL-10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电针组、隔药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隔药灸能通过调节TGF-β-Smad7-IL-10信号通路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 王永礼; 潘峰; 台小东
    • 摘要: 目的探讨芒朴通下方灌肠联合隔药灸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9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脱落3例,剩余42例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脱落2例,剩余4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芒朴通下方灌肠联合隔药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7日后的临床疗效。运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估患者的胃肠道症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主要症状的改善时间。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内毒素(endotoxin,ET)、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7日后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GSR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排气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DAO、ET、IL-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DAO、ET、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朴通下方灌肠联合隔药灸可提高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胃肠道症状,可能与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有关。
    • 丁翠梅; 童琳; 吴云霞; 王一楠; 闫冰莹; 郑永明
    • 摘要: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肢体痉挛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肢体痉挛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肢体痉挛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内科治疗下,分别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隔药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估痉挛程度,表面肌电图评估患侧肱二头肌肌张力、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MAS较治疗前降低(P<0.05)、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痉挛程度MAS低于对照组(P<0.05),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肱二头、肱三头RM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肱二头、肱三头RM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下,隔药灸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上肢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 陈筱茜; 林嘉宜
    •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流医学数据库中采用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D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出文献、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4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纳入研究的文献中所选取的穴位及用药信息录入Excel表格,分析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D的选穴用药频次。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累计44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4例,对照组2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RR=1.20,95%CI(1.11,1.31),P<0.00001]和治愈率[RR=2.07,95%CI(1.44,2.97),P<0.00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痛经中医证候评分[MD=-2.37,95%CI(-2.66,-2.09),P<0.00001]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MD=-1.08,95%.[-1.65,-0.52],P=0.0002)低于对照组。选穴用药频次分析显示:使用较多的药物分别当归、肉桂、延胡索和五灵脂等,使用较多的穴位是关元和神阙。结论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PD可以有效改善痛经症状,提高疗效。
    • 谢玲; 邹秋玉
    • 摘要: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药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N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服用三草安前汤,对照组使用无药的空前列康巴布贴贴敷,每日1次,每次4~6 h;观察组配合神阙穴隔药灸治疗,每日1次,灸后留药粉敷于神阙穴,4~6 h后取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阙穴隔药灸治疗CNP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避免内服和注射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