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9-09-18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分析“刮”、“痧”的概念及刮痧疗法的演变及发展过程,发现古今刮痧法在刮痧工具、刮痧介质、刮拭部位、刮痧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传承申不断创新,刮痧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作用机理认识也逐步深入。
  • 摘要:“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思想。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在貌似“无症可辨”的状态下,并非“无证可辨”在以预防为主的今天,从“治未病”角度来探讨砭石疗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新砭石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方法:对30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采用新砭石疗法,隔天一次,10次一疗程,治疗前后按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显著。结论:应用新砭石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显著。
  • 摘要:在刮痧砭术及推拿整脊疗法中,手法技巧的运用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手法优劣,直接关系到保健、疗疾效果。在施术中,补—轻而不浮,泻—重而不滞,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也就是说:手法要轻快、节律要严密,处理方式还要准确稳妥。本文下面就在临床中达到上述效果应采取的操作方法予以探讨,并讨论了在应用手法技巧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杜绝力度越大越好或患者越疼越好的手法技巧。
  • 摘要:目的:探讨砭石温通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开拓膝关节炎的新思路。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砭石温通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治疗观察2周,总结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疼痛视觉量表、膝关节部位疼痛、小腿麻木、膝关节局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砭石疗法对于退行性膝关节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适合临床使用。
  • 摘要: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以砭术刮痧疗法内情外透,表里同治,佐以食疗。
  • 摘要:亚健康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医学概念,是指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这实际上也是从重视疾病的治疗到重视预防保健的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它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本文拟从亚健康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砭术治疗予以探讨。
  • 摘要:本中心通过砭疗治疗空调病综合症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7岁至62岁,伴有颈肩痛5例,腰背痛4例,膝关节痛3例,风寒感冒状2例。本文现将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了疗效和治疗机理。
  • 摘要:论证了砭石疗法对肩周炎治疗效果,阐述了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并且详细阐述了几个病例,用事实证明了砭石治疗法对肩周炎显著疗效,论证了对肩周炎治疗新观点,提出了新的治疗肩周炎的中医新疗法。
  • 摘要:白塞氏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或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新砭石疗法成功治愈了一例脑白塞,为进一步探索中医治疗白塞氏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经验。
  • 摘要:过敏性皮炎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花粉过敏的症状:不断地打喷嚏、流清鼻涕,呕吐、腹泻、腹痛,皮肤、耳朵、眼结膜、口腔上腭粘膜等处奇痒难熬,皮肤上出现一团团风疹块,严重时还会发生哮喘、呼吸困难,甚至休克。过敏性体质对法国梧桐花粉过敏,医院以抗过敏治疗无效后,接受刮痧砭术配合食疗进行综合治疗。
  • 摘要:本处应用祖传中医血液病张氏砭医“砭仓启脉免疫综合疗法”的方法,对急(重)性再障ATG(抗胸腺细胞蛋白)后疗效不佳的患者进行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了极好的疗效,更为重要的是,病人治疗后多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恢复骨髓造血功能,特别是组织红细胞能在几天之内很快启动并达到或逐渐达到正常水平,从而迅速摆脱需不断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状态,并能够帮助及时撤减毒副作用很大的免疫拟制药物如环饱素等西药,以防止长期服用带来的副作用的产生。rn本文现结合具体病例将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报告,并讨论了该方法的作用机理。
  • 摘要:笔者通过学习,试探,实践,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刮痧、艾灸,采取补泻相结合的手法,疏通经络,宣泄体内邪气,艾灸温通补足阳气,对一些久不愈的耳鸣,耳聋患者进行探索性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后微血管新生规律以及电针干预效应。方法:以线栓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为研究对象,vWF、Ki67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脑梗死后不同时间(3,6,12,24,48小时以及3天,7天,12天)血管的新生及电针人中穴的干预效应。结果:梗死区周围,模型对照组在MCAO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24小时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48小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3天时达到高峰,7天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水平下降,12天时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电针干预组在MCAO后3小时,6小时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MCAO后12小时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24小时,48小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一步增加,3天时达到高峰,7天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水平下降,12天时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CAO后电针干预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出现时间提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多于同时相模型对照组,而两组所有时相梗死区和梗死灶对侧半球均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结论:电针干预可促进MCAO模型大鼠梗死区周围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出现时间提前,由此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特异性及有关影响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针刺组中设立穴位组、非穴位组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以频率(低-中-高)与时间(短-中-长)组合而成的9种不同刺激参数(组别编号Ⅰ--Ⅸ)进行干预,通过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来评价治疗效应。结果:1、针刺穴位组可以明显缩小MCAO大鼠病灶侧脑梗死面积;在9种针刺参数的干预下,穴位组总体效应趋势优于非穴位组。2、穴位组Ⅵ减小脑梗死面积百分比的趋势最明显。结论:1、穴位更能有效减少脑缺血后MCAO大鼠脑梗死面积,具有特异性。2、穴位组Ⅵ(频率180次/分;时间5秒)可以显著减小TTC染色下脑梗死面积百分比。
  • 摘要:拟采用荧光双标记法,探求上巨虚与大肠的形态学联系通路,证实上巨虚与大肠的联系通路可能是通过相同或相近的传入神经,并在脊神经节背角神经元进行整合后传入大脑中枢,从而推断脊神经节是临床刺激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之一,并揭示上巨虚治疗大肠疾病的作用机理。从而从形态学细胞水平说明上巨虚与大肠的特异性联系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持。
  • 摘要:目的:1.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观察,总结新的刺激点,探讨手法在其治疗中的作用;2.通过建立家兔软组织损伤模型,观察手法腕踝针对损伤局部痛阈、血清5-HT、Na+及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阐明手法腕踝针治疗本病的部分机理。方法:将34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体针组、腕踝针组和腕踝针手法组,采用打击伤的方法造成家兔左后肢外侧根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测定造模前后、治疗5min、30min及第2次治疗后各组损伤局部痛阈、血清5-HT、Na+及血浆β-EP含量。结果:腕踝针手法组在治疗5min时痛阈即开始升高,血清5-HT含量下降,Na+及血浆β-EP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治疗30min和第2次治疗后,腕踝针手法组提高痛阈、降低血清5-HT、Na+及血浆β-EP含量效果最佳。结论:手法腕踝针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机理与其提高受损局部痛阈、降低血清5-HT、Na+及血浆β-EP含量有关。
  • 摘要: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是针灸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此疗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就以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在今后还将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健康Wistar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电针组。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评分评定术后6h与15d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第15d时取材,甲醛固定脑组织并切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TGF-β1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6h与术后15d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头针组和电针组均有显著性异差;组间15d时,电针组和头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与头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在第15d时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比较,电针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头针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头针组和电针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头皮针可促进TGF-β1产生并延长TGF-β1产生时限,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的机理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 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查)。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且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Ⅱ组。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③术后第7天,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结论:针刺可抑制脑性瘫痪幼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电针疗法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SOD活力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加微量肝素尾状核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药组,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SOD活力及观察其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14天后各造摸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脑组织SOD活力测定显示药物组与针药组均较模型组有所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药物组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针药组与空白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电针疗法具有促进脑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其脑组织SOD活力,减轻其脑组织病理损伤,增强其抗自由基损伤的能力及促进其损伤修复的功能。
  • 摘要:目的:以氢化可的松造成肾阳虚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影响针刺效应的多个因素,探索影响针刺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以期为提高针刺疗效、指导针灸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8(27)正交表对4因素(穴位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捻转角度和频率、每次针刺时间、针刺间隔时间)2水平安排试验,运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控制针刺手法仪治疗肾阳虚大鼠,通过观察睾酮、雌二醇的水平来比较上述4因素的主次。结果:上述4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捻针角度和频率、穴位选择、针刺时间或针刺间隔时间,其中捻针角度和频率是影响针刺效应的主要因素或重要因素;腧穴的选择也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而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相对来说是次要因素。结论:1.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最佳针刺参数为选用肾俞穴、采用小角度慢频率的捻转、每天治疗一次、每次1分钟;2.本实验研究中,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疗效不同,其中捻针的角度和频率对疗效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穴位的选用,再次每次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
  • 摘要: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及针刀松解法的可行性。以膝关节伸直位固定法造成膝骨关节炎模型,用电针和针刀进行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Lequesne MG的膝关节评估级别,取胫骨组织HE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切取股骨内髁软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示针刀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破坏程度和胶原纤维紊乱程度明显减轻,与电针组相当,认为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宏观到微观证实了针刀松解法的有效性。
  •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利用耳廓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同特点,重点介绍了临床观察更为系统的耳穴多维电信息诊断、刺激耳穴辅助诊断与耳穴综合诊断法。论文认为:耳廓诊断是一种简单、便捷、无创伤,且有着较多临床积累与实际应用的诊断方法,但其过程与结果仍带有较多模糊的性质,需加强研究进一步确认其诊断价值。
  • 摘要:从研究目的、研究手段、针刺手法操作和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发表的针刺手法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剖析,并就针刺手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通过针刺手法规范化、标准化,采用机械化的手段和合理的实验设计、统计方法,使针刺手法的研究更加严谨、客观。
  • 摘要:中国为乙肝高发区,虽然近年来各地医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但尚缺乏价廉、有效的治疗方法。《千金要方》中说:“诸疗之要,火艾为良,针、汤、散皆所不及”,“治病欲除其根,一灸胜于药力多矣。”临床上,一些医生采用直接灸或化脓灸治疗乙肝取得了确切疗效,本文现将近年来灸法治疗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分析针刺穴位后各脑区的信号改变以及物质能量变化,探索穴位在激活脑区方面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总结穴位在激活脑区方面是否具有特异性。结果:各穴位在激活脑区方面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不同实验所得结果不完全相同,因此,今后的实验设计有待完善。
  •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迎穴的最早出处、穴名释意、别名释意、古人定位、主治作用等的文献考证,简要阐明了人迎穴的名称来源、穴名含义、解剖部位、及临床治疗作用等。对该穴的现代标准化定位作了简要概括,并对该穴的具体操作方法、近代解剖层次结构等作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针刺人迎穴意外的报道,提示针剌该穴的方法和深度,并详细描述了该穴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 摘要:介绍并分析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中,有关针刺方法的研究情况。通过近20年来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分别从头针的进针,针刺手法、治疗时间、刺激方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头针的针刺方法以毫针手法捻转为主,多配合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或/和配合肢体活动。而在治疗间隔时间,疗程等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宜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探索最佳的量化标准。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灸治疗抑郁症伴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化的方法,运用PEMS3.1软件包产生随机数字,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普通针刺和艾灸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普通针刺。疗程:每周2次,治疗8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或治疗总次数达20次以上)。在治疗前后行HAMD、SDS及SCL-90抑郁因子、SCL-90躯体化因子、主观症状积分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差异。根据疗效指数和减分率法评定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疗效,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总体疗效及愈显率,综合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和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HAMD、SDS及SCL-90抑郁因子、SCL-90躯体化因子、主观症状积分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艾灸疗法对抑郁症伴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结合艾灸法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 摘要:针刺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其活血化瘀作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记载“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苑陈则除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刺活血化瘀法能有效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和高凝状态,改善脏器功能。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 摘要:本文从作用机理探讨、参数量化、量效关系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针刺手法客观化研究方面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概况,认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对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以及针刺量效关系作用机理的阐明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出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使得该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入。
  • 摘要:针刺手法是决定中医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随着对针刺,临床疗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对手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手法的效应差异、手法量化研究以及相关手法测定仪器研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目前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严密的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工作较少。因此,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研究不同针刺操作手法的客观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其科学内涵,对于统一针刺手法、提高针刺技术的可重复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并研究近40年针刺提插补泻的文献与临床资料,对提插补泻的发展、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量化研究作简要概述,并提出目前该研究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进一步扩大针刺补泻手法研究的学科交流;加强提插补泻手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 摘要:针刺与经颅磁刺激防治焦虑障碍均显示一定疗效,各有优势和特点。但总体疗效还不够突出,且经颅磁刺激在防治焦虑障碍方面运用还不广泛。本文就近年来针刺和经颅磁刺激防治焦虑障碍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对针刺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障碍的协同效应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开展临床运用、提高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其中针刺疗法在国际上影响最大,传播最广。上海医学院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医学院校,一直以发展现代医学作为己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西医结合成为上海医学院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创新特点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本文将集中回顾和再思考上海医学院所走过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之路。
  • 摘要: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以针刺、体针、电针、三棱针、单纯性肥胖等为主题词,检索了1997年至今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纳入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与西药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两名作者独立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及结局。用Meta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8篇针刺与西药比较治疗共计95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结果表明:χ2=2.14,P=0.7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后OR=1.69,95%可信区间为(1.13-2.53),菱形位于中间线的右侧,经Z检验,Z=2.53,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针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西药,具有安全性,但由于试验的质量偏低,现有的证据还不足以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
  • 摘要: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对于高血压病的研究成为重点和热点。传统的针刺疗法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而具独特优势,逐渐被广大病人所接受。本文现就近几年来针刺治疗高血压机制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如改善心血管功能、调整外周血管阻力等。
  •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10多年针刺治疗脑出血的相关文献,探讨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理,并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 摘要:腧穴是针灸施术重要刺激点,人体气血盛衰会通过经络反映到穴位点局部,巧妙的腧穴选择及配伍技巧,往往是针灸获得显效的关键。笔者在承担相关临床课题同时,构思了以科学实验为依据的临证配伍新技巧,临床疗效突出。本文将介绍有关腧穴配伍实验研究的体验及思路。
  • 摘要:通过整理近代医学文献,了解针灸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研究概况。同时探讨了针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选穴特点。
  • 摘要: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胃节律紊乱,从而导致胃潴留。近年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灸疗法治疗DGP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论述了DGP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探讨了针灸治疗DGP的具体临床方法,并讨论了疗效和优势。
  • 摘要: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方面,主要有中药治疗、针刺治疗等治疗手段,并在提高自闭症患儿的认知及语言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穴对大鼠失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空白对照。模型组:腹腔注射PCPA。针刺组:腹腔注射PCPA后,连续5天给予针刺治疗。安定组:腹腔注射PCPA后,连续5天给予安定灌胃治疗。分别观察大鼠脑内5-HT、5-HIAA、NE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脑内5-HT、5-HIAA 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安定组脑内5-HT、5-HI从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针刺组脑内5-HT、5-HIAA 含量有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五脏俞穴对失眠大鼠下丘脑单氨类神经递质紊乱的调节显著,针刺五脏俞穴是治疗失眠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PKA—CREB信号在电针结合rTMS激活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大鼠15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rTMS组和电针结合rTMS组,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后第7d、14d与28d三个不同时相大鼠缺血侧海马PKA、pCREB表达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缺血侧海马PKA及pCREB的阳性表达和灰度值比较,模型组在7d时高于正常组,28d时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d时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组、rTMS组和电针结合rTMS组三个时相均高于模型组,7d、14d时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d时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结合rTMS组7d、14d时高于电针组、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和rTMS组各时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结合rTMS促进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克隆氏病(CD)大鼠结肠黏TNF-α、TGF-β1含量以及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CD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西药SASP组,每组12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CD模型。隔药灸组:采用隔药饼灸“天枢”和“气海”穴,药饼配方为附子、肉桂、丹参等药研末,用黄酒调制成直径0.5cm、厚0.3cm大小的饼,艾炷大小约90mg,每次每穴各灸2壮,每日1次,共灸14次;温和灸组:艾条温和灸“天枢”和“气海”穴,用小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1-2cm施灸,使穴位体表温度达43℃±2℃,每次每穴各灸10min,每日1次,共灸14次。西药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溶液灌胃治疗,每日2次,共灌胃14日;模型组和正常组仅做相同固定,不做治疗。治疗结束后断颈处死大鼠,剖取结肠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观察CD大鼠结肠黏膜TNF-α、TGF-β1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每组取9只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TNF-α、TGF-β1含量显著增高;隔药灸、温和灸和西药SASP治疗均能明显降低CD大鼠结肠黏膜TNF-α、TGF-β1含量,其中隔药灸和温和灸组作用优于西药SASP组。②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完好,黏膜下及肌层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受损,黏膜下有大量纤维细胞增生,肉芽肿形成,有大量炎细胞和酸性白细胞浸润,各层组织形态结构紊乱。隔药灸组和温和灸组大鼠结肠黏膜下仅见少量纤维细胞增生,黏膜、黏膜下及肌层组织形态结构基本正常。西药组大鼠结肠黏膜下仅见少量纤维细胞增生和炎细胞、酸性白细胞浸润,但肌层组织排列稍欠齐。结论:艾灸可能通过降低结肠黏膜TNF-α、TGF-β1,从而减轻CD肠道炎症,防治肠纤维化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组穴配伍对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及不同组穴的差异性。方法:确认符合本实验要求的大鼠50只,分为青年对照组、围绝经期对照组、电针非经穴点组、电针“关元”、“三阴交”组(电针1组),电针“关元”、“三阴交”,“百会”、“风府”组(电针2组),电针刺激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中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2(IL-2)、去甲肾上腺素(NE)及下丘脑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称取胸腺重量,计算胸腺指数。结果:(1)围绝经期对照组与青年对照组相比,除血清NE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2)电针1组与围绝经期对照组相比,在对E2、FSH、LH、血清NE、下丘脑DA、5-HT的调节上有显著意义;(3)电针2组与围绝经期对照组相比,在对FSH、LH、IL-2、β-EP、血清NE、下丘脑NE、DA、5-HT的调节有显著作用;(4)电针2组与电针1组两组间相比,在对E2、FSH、LH、IL-2、胸腺指教的调节作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围绝经期模型大鼠的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改变、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增龄性改变;(2)电针1组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来实现;(3)电针2组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地调节生殖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来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4)两组穴位间不同穴性的配伍对机体的作用机制或途径不完全相同。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氟西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根据Open-Field行为学得分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与正常组,造模组采用分养和中等强度不可预见应激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第28天根据行为学得分,将造模组二次随机分组为模型对照组(12只)、药物组(24只)、电针组(24只)、针药结合组(24只)。药物组给予氟西汀、电针组给予电针、针药结合组给予电针与氟西汀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实验第1、21、28、35、49天测定各组实验大鼠体重、Open-Field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24h糖水消耗量。结果:在实验第28天造模结束时,造模组与正常组在体重、Open-Field行为学得分、24h糖水消耗量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被治疗所逆转,治疗21天时,各治疗组体重、Open-Field行为学得分、24h糖水消耗量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而针药结合组24h糖水消耗量在治疗第7天时即与正常组无差异。结论:电针、氟西汀、电针结合氟西汀治疗均可以改变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针药结合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
  • 摘要:目的:本实验采用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的帕金森病(PD)模型,观察了100 Hz高频电针对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单侧损伤的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0 Hz、2 Hz和100 Hz电针治疗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平衡运动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中脑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H)的蛋白表达变化,高效液相检测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结果:100 Hz电针治疗明显增加了PD大鼠的平衡运动时间,2Hz治疗有改善趋势但未见显著性,0 Hz则没有治疗作用。同时,100Hz的电针治疗增加了中脑部位的TH蛋白表达,但对损伤侧纹状体内的D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100 Hz电针对PD大鼠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种非多巴胺依赖性的机制而产生一定的神经保护效应。
  • 摘要:目的:研究浅刺针法对脑缺血大鼠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及血浆NOS和ET-1含量的影响的影响。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浅刺针法组(I组)、常规针刺组(Ⅱ组)、模型对照组(Ⅲ组)、正常对照组(Ⅳ组)。前三组采用血栓栓塞法建立脑梗塞大鼠模型。Ⅳ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但在同一时间进行捆绑固定。每组再随机分为2、7、14天三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10只大鼠。通过神经体征评分、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血浆NOs和ET-1等几个指标,观察经过治疗后的Ⅰ、Ⅱ组大鼠和相应时间未经治疗的Ⅲ、Ⅳ组大鼠的大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三个时间点的浅刺针法组大鼠脑组织Bax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常规组针刺组,而Bcl-2则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常规组针刺组,说明浅刺针法可有效改善脑梗塞大鼠的神经缺损体征。浅刺针法组及常规针刺组的3个时间点的ET-1及NOS的表达程度均较模型对照组低;而浅刺针法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则3个时间点的ET-1及NOS的表达程度均较低。结论:浅刺内关、公孙穴位通过下调Bax蛋白表达和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升高的NOS、ET-1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并在分子水平证实经络在体表有其物质基础,浅刺可取得有效的刺激作用,使浅部组织的经络特异性能充分显示出来。
  • 摘要:目的:本课题以去势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针刺与艾灸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机制。方法:将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造模后,针刺组和艾灸组每日进行相应处理。各组大鼠在造模60天后取双侧胫骨和股骨,进行骨生物力学验。结果:艾灸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均明显优于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最大变形明显优于模型组;各组伸长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针刺与艾灸对去势后大鼠的骨生物力学指标有良性调整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Fugl-meyer和NIHSS两种量表在脑卒中恢复期的应用,及其与MBI的相关程度,判断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30例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治疗期和治疗后的4个时点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运动功能,NIHSS评价神经功能损伤程度,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并将Fugl-Meyer和NIHSS的评分结果分别与MBI做同一时点和不同时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种评分的测定值与MBI间均有相关性。结论:2种评分均可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评价,并提示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与其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穴区HSP72、IL-6表达,探讨艾灸后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是否有变化,如果艾灸后其表达有变化,这种变化与艾灸的刺激量之间是否相关。rn方法: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艾灸A组,艾灸B组,艾灸C组,每组8只,选取天枢穴施以不同灸量的麦粒灸治疗。治疗结束后,HE染色观察结肠病变区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天枢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艾灸治疗后,大鼠结肠病理变化明显改善;(2)遣模后,模型组穴区HSP72和IL-6表达降低;艾灸治疗后,穴区HSP72和IL-6表达增强;(3)不同灸量组间,穴区HSP72和IL-6表达呈现不同程度增强。结论:麦粒灸可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变化,增加穴区HSP72和IL-6的表达,不同灸量具有不同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电针干预对去卵巢所致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下丘脑、海马、垂体、子宫内膜的ERα和ERβ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5个大组(模前7天组、模后1天组、模后8天组、模后15天组、模后22天组),再将每个大组随机分为3个小组(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海马、垂体、子宫内膜的ERα和ERβ mRNA表达量。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模前7天组中,下丘脑ERαmRNA表达量较高,垂体ERα和ERβmRNA表达量均较低;模后1天组中,海马BRα和ERβ、子宫内膜ERβmRNA表达量均较高,下丘脑ERα和ERβ、垂体ERα mRNA表达量均较低;模后8天组中,海马ERα、垂体及子宫内膜ERα和ERβ mRNA表达量均较高,下丘脑ERα、海马ERβ mRNA表达量均较低;模后15天组中,海马ERα、子宫内膜ERα和ERβ mRNA表达量均较高,垂体ERαmRNA表达量较低;模后22天组中,垂体ERα、子宫内膜ERβ mRNA表达量均较高,子宫内膜ERα mRNA表达量较低。结论:不同时期电针干预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海马、垂体和子宫内膜四种不同组织的ER α和ERβ mRNA表达的调节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不同时期给予电针刺激对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有差异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单双侧电针对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35只雄性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假模组(J组)、对照组(A组)、患侧电针组(B组)、健侧电针组(C组)、双侧电针组(D组)。各电针组治疗9天后,观察电针前后痛阈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SP的表达。结果: B、C、D组之间比较,D组大鼠脊髓背角中SP阳性反应物总IOD值较B、C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减少。B、C组之间大鼠脊髓背角中SP阳性反应物总IOD值B组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2Hz低频脉冲电针对大鼠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影响,探讨局部及肢体远端等不同部位电刺激治疗慢性根性痛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慢性根性痛大鼠模型,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局部电针组(C组,取双侧L4“夹脊”穴)、远端电针组(D组,取双侧“阳陵泉”),远近结合电针组(E组,取双侧L4“夹脊”+双侧“阳陵泉”)。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患侧背根神经节P物质(SP)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患侧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表达均减少。各电针组之间,远近结合电针组患侧背根神经节P物质的表达较局部电针组、远端电针组减弱。各电针组痛阈变化率,与模型组均有显著差异,但各电针组组间无显著差别。结论:2Hz低频脉冲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P物质的合成实现的。与局部电针组和远端电针组相比,远近结合电针组抑制P物质的合成作用较强。
  • 摘要:目的检测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应用 Morris水迷宫的行为学指标,并通过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三组相对照来对电针治疗作用的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在定向航行试验中,电针治疗可以明显地降低平均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相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2、在空间探索试验中: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第一次穿越时间、40cm环穿环时间和40cm环穿环次数四个指标,电针组均有一定的优势,与模型组相比,四个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因脑缺血损伤下降的认知能力,提高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PD大鼠黑质GDNF及GFR-α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OH DA右侧纹状体微量注射法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电针组取风府穴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GDNF及GFR-α1受体阳性细胞数量,结果通过SPSS 11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电针组黑质GDNF及GFR-α1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及正常组显著增加。结论:电针风府穴能改善PD模型大鼠旋转症状,增强PD模型大鼠黑质GDNF及GFR-α1受体的表达。
  •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加灸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与血清中NO、SOD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30min后电针“百会”、“水沟”穴,艾灸“足三里”,测定治疗前后6h、12h、24h、48h后大鼠血清中NO、SOD含量。观察治疗前后各时相大鼠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1)TTC染色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有明显梗死灶,电针加灸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减小。(2)检测结果显示:电针加灸组中NO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电针加灸对急性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电针加灸能降低血清中NO、提高SOD含量,从而减少血脑屏障形态结构的破坏,维持其生理功能的正常。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