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细胞

亚细胞

亚细胞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26695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幼儿教育·教育教学、宜春学院学报、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1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美容外科学术大会等;亚细胞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薛卫、彭磊、徐倩等。

亚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6695 占比:99.92%

总计:126797篇

亚细胞—发文趋势图

亚细胞

-研究学者

  • 薛卫
  • 彭磊
  • 徐倩
  • 徐景升
  • 杨永庆
  • 程光远
  • 翟玉山
  • 董萌
  • 邓宇晴
  • 郑艳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信林; 王慧; 邱化蛟; 邱财生; 龙松华; 王玉富; 郭媛
    • 摘要: 利用添加了不同量(40、80 mg/kg)的外源镉(Cd)的土壤(有效Cd质量分数分别为17.40、51.50 mg/kg)进行亚麻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平Cd处理对亚麻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叶片数、生物量及不同器官Cd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质量分数Cd(40 mg/kg)提高了亚麻的出苗率,而高质量分数Cd(80 mg/kg)则抑制了出苗;Cd处理降低了亚麻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及生物量,且随着Cd处理水平的提高,亚麻的各种生长指标受抑制程度均显著加重,与对照相比,高质量分数Cd处理的亚麻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分别降低了64.1%、51.9%和58.6%;在器官水平上,亚麻的根、叶、茎中Cd质量分数依次降低;在亚细胞水平上,Cd更多的分布在细胞壁和核糖体上,且显著高于细胞核与叶绿体、线粒体的。可见,40、80 mg/kg的Cd处理会抑制亚麻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亚麻对Cd的耐受性可能是根部对Cd向上运输的限制及细胞壁和液泡对Cd的隔离所致。
    • 冯亚娟; 李廷轩; 蒲勇; 张锡洲
    • 摘要: 探讨镉(Cd)低积累小麦不同器官Cd积累分配特性,有助于明晰其籽粒Cd低积累机制,对培育Cd安全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Cd积累类型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器官Cd积累分配特征,并探讨节点I和颖壳滞留Cd的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Cd积累类型小麦成熟期不同部位Cd积累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绵麦37节点I和颖壳Cd含量显著高于抗锈3816,灌浆期到成熟期是绵麦37节点I和颖壳Cd积累的关键时期。Cd处理下,不同Cd积累类型小麦节点I和颖壳亚细胞Cd分配比例均是细胞壁最大,占70%~80%。绵麦37节点I可溶部分分配比例为18%,抗锈3816为15%;而绵麦37颖壳可溶部分分配比例为19%,是抗锈3816的2.7倍,绵麦37节点I和颖壳将更多的Cd分配在可溶部分。灌浆期,两类小麦节点I谷胱甘肽(GSH)含量无显著差异,Cd处理下绵麦37节点I中植物螯合肽(PC)1和PC_(2)的含量显著低于抗锈3816,PC_(3)和PC_(4)的含量显著高于抗锈3816,而绵麦37颖壳中GSH、PC_(1)、PC_(2)、PC_(3)、PC_(4)含量均显著高于抗锈3816。节点I和颖壳的细胞可溶部分对Cd的固定作用和非蛋白巯基的大量合成是绵麦37籽粒Cd低积累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探讨小麦关键器官对Cd的滞留机理对明晰小麦籽粒Cd积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李启彪; 李路; 胡承孝; 谭启玲; 孙学成
    • 摘要: 以正常钼与过量钼水平水培种植的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过量钼供给下小麦亚细胞组分钼含量及叶片代谢物的变化来探究冬小麦耐受过量钼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在过量钼水平下,根系亚细胞组分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原生质体/叶绿体钼含量分别是地上部的219、38、25和62倍;根部和地上部的可溶性部分中钼的积累比例分别为71.85%和88.54%;在过量钼胁迫下小麦叶片苹果酸、延胡索酸的含量分别上升了2.08倍和2.07倍,β-丙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L-谷氨酰胺的含量分别上升了2.78、1.89、1.67和1.91倍。结果表明,根系具有阻控过量钼向地上部运输的作用,植物液泡是过量钼存储的主要部位,过量胁迫下产生的有机酸、氨基酸可能在液泡中与钼螯合以降低其生物毒性,增强小麦的耐过量钼能力。
    • 张玉盛; 张小毅; 肖欢; 敖和军; 向焱赟; 田伟; 肖峰
    • 摘要: 为探究水稻生育后期施氮对双季稻乳熟期植株亚细胞镉分布及成熟期糙米镉积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选取早稻株两优819(低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高镉积累品种)和晚稻湘晚籼12号(低镉积累品种)、玉针香(高镉积累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后期施氮时期处理,分别为始穗期施氮、齐穗期施氮、灌浆期施氮,并以后期不施氮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后期不施氮情况下,水稻根、叶细胞镉分布表现为细胞壁>细胞液>细胞器,后期施氮处理下不同稻季根、叶亚细胞各组分镉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早稻品种根、叶乳熟期细胞壁和细胞液镉分配比例降低,细胞器分配比例提高,低镉积累品种株两优819根细胞壁和细胞液镉含量显著高于高镉积累品种陆两优996;晚稻品种乳熟期根、叶细胞壁和细胞液镉分配比例提高,细胞器镉分配比例降低.根细胞壁中镉分配比例与细胞器和细胞液中镉分配比例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细胞壁镉分配比例与镉的转运系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细胞器中镉分配比例与镉的转运系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始穗期施氮,株两优819糙米镉含量显著降低28.57%;齐穗期施氮,陆两优996、玉针香糙米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8.46%、48.15%,湘晚籼12号糙米镉含量降低10.00%;灌浆期施氮会提高糙米镉含量.水稻生育后期是籽粒镉积累的关键时期,水稻齐穗期施氮可显著降低高镉积累品种糙米镉含量.
    • 齐昱婷; 张芙莉; 田思玉; 杨小柯; 刘艳玲; 黄卫华
    • 摘要: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常规检测群体细胞的方法往往会掩盖细胞间的个体差异,因此亟需发展高效的单细胞分析策略,深入研究细胞生命活动过程,揭示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推动个体化诊疗.超微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尺寸小、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在单细胞实时动态监测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微纳电化学传感器在电极制备、高性能传感界面构建、理论分析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且在单细胞实时监测及相关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然而,单细胞内环境复杂、活性分子浓度低且随时空高度动态变化,这对微纳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等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课题组长期从事基于微纳电化学传感的单细胞与亚细胞实时动态监测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近10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探讨.
    • 杨小粉; 伍湘; 汪泽钱; 吴勇俊; 张玉盛; 王学华; 敖和军
    • 摘要: 在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中,水分调控由于无二次污染、可操作性强、无附加经济投入、有效性高等多种优点而备受关注.为了探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对镉、砷吸收转运的影响差异,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W2)、阶段性湿润灌溉(W3)3种灌溉模式对水稻植株及亚细胞镉、砷吸收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长期淹水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植株及亚细胞镉含量,处理后两品种糙米镉质量分数分别为0.03、0.04 mg·kg?1,降低了54.5%—62.8%,达到了国家安全标准;砷含量以长期淹水灌溉处理最高,阶段性湿润灌溉处理下糙米中砷含量最低,处理后两品种砷质量分数分别为0.47、0.29 mg·kg?1,虽然未达到国家安全标准,但对糙米中砷含量有显著的降低效果;镉、砷含量在根部亚细胞组分间的分布依次为细胞壁>细胞液>细胞器,而在茎叶部亚细胞组分间的分布为细胞液>细胞壁>细胞器.由此可见,镉、砷污染土壤的水分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元素的吸收而制定适当的水分管理策略以降低糙米镉、砷含量.在镉污染稻田中可采用长期淹水灌溉来降低水稻籽粒镉含量;在砷污染稻田中可采用阶段性湿润灌溉来降低水稻籽粒砷含量;而对于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则可采用湿润灌溉来降低水稻籽粒镉砷含量.
  • 7. 两种油菜不同铅富集能力差异机理 北大核心 CHSSCD CSCD CSSCI CSTPCD
    • 孟晓飞; 郭俊娒; 杨俊兴; 胡健; 郑国砥; 卞建林; 李玉峰; 陈同斌; 刘杰
    •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秦油1号(QY-1)和三月黄(SYH)2种油菜对Pb的吸收富集能力,并从叶片的亚细胞结构和抗氧化酶活性等角度探究二者对Pb的耐性和解毒机制.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2种油菜的生长均未受到明显的抑制,随着Pb胁迫的增加,油菜吸收的Pb更倾向于分配在根部,减弱向地上部的转运.同时,在高Pb处理浓度(20mg/L)下,SYH的地上部和根部的Pb含量分别比QY-1提高了17.03%和77.07%.油菜叶片中Pb亚细胞区隔化研究结果表明,将Pb区隔在生物解毒组分(金属富集颗粒组分和热稳定蛋白组分)中是油菜富集Pb的重要耐性机制,其中SYH在该组分中Pb的分布显著高于QY-1.此外,抗氧化系统是这2种油菜应对Pb胁迫的重要解毒机制,Pb胁迫下SYH体内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QY-1,可更有效地应对Pb胁迫对其的毒害效应.大田试验表明,田间条件下2种油菜吸收的Pb更倾向于转运到地上,且SYH的富集系数、地上部和根部Pb含量均显著高于QY-1.综上,SYH具有更高的Pb富集能力,具有修复中轻度Pb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 孙芳立; 苏忠亮; 郭庆增
    • 摘要: 小麦是毒性实验常用的标准物种之一,研究Cd在小麦不同亚细胞结构的分布以及解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培养供试样本,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结构,研究Cd在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根和叶细胞中的分布,并在亚细胞水平揭示小麦细胞中Cd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除了拔节-孕穗期Cd的主要富集器官是叶之外,Cd在小麦不同时期的主要富集器官是根.在亚细胞水平,Cd的富集位点以富集量大小依次是细胞质溶液>细胞壁>细胞器.在同一重金属处理水平下,随着小麦生长时间的延长,Cd在根细胞中的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现象,在叶细胞中的含量是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上述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Cd对小麦的胁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刘媛; 魏虹; 马文超; 张雯; 曾成城; 周翠; 王婷
    • 摘要: [目的]探讨Cd在秋华柳各器官及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为深入了解秋华柳的耐受解毒机制,进一步指导其在Cd污染地区的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式,设置CK(0 mg.L-1Cd2+)、T1(2mg.L-1Cd2+)、T2(10mg·L-1Cd2+)、T3(20 mg·L-1 Cd2+)、T4(50 mg·L-1Cd2+)5种Cd处理浓度,测定秋华柳各营养器官和0、6、12、18天叶片中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结果]1)不同浓度Cd处理下,秋华柳根部积累的Cd含量远高于茎和叶,表明秋华柳通过根系对Cd的滞留效应,可降低Cd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从而减少Cd对地上部分的毒害.2)时间和浓度处理均显著增加秋华柳各亚细胞组分中的Cd含量,但细胞壁和细胞质中Cd含量的增幅远大于细胞器,且其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的分布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表明细胞壁的固定和液泡的区室化均为秋华柳的重要解毒作用,但细胞壁对Cd的结合和固定作用占主导.3)相同处理时间下,与CK相比,低Cd浓度处理时,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显著增加,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及百分比呈降低趋势,细胞质组分中的Cd含量及百分比显著增加.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秋华柳细胞质组分中的Cd含量百分比上升,而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百分比下降.高Cd含量和长时间胁迫时,细胞壁对Cd的固定能力有所下降,而液泡的区室化作用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秋华柳耐受高Cd含量和长时间胁迫的一种策略.4)时间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秋华柳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的增加效应大于单一时间处理或单一浓度处理效应,表明在Cd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双重影响下,秋华柳细胞壁的固定作用和液泡的区室化作用更加显著.[结论]1)器官水平上,秋华柳通过根系对Cd的滞留效应限制其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从而降低Cd对地上部分细胞器的毒害,增强秋华柳对Cd的耐受能力.2)在亚细胞水平上,细胞壁固定和液泡区室化是秋华柳对Cd胁迫的重要解毒机制,且以细胞壁的固定作用占主导地位,这是秋华柳为确保其核心细胞器免受Cd毒害而产生的耐受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