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症脑损伤

重症脑损伤

重症脑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572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护理研究、中国急救医学、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等;重症脑损伤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芳、曹闻亚、王冉等。

重症脑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572 占比:99.69%

总计:31671篇

重症脑损伤—发文趋势图

重症脑损伤

-研究学者

  • 刘芳
  • 曹闻亚
  • 王冉
  • 兰金莲
  • 刘秋香
  • 李小换
  • 李正子
  • 王冬冬
  • 王宇娇
  • 王桂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振国; 崔玉静; 梁彬; 王婧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早期介入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8年8月—2020年9月收治的84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lasgow、GMFM评分、血浆CGRP、NPY、ET-1、TNF-α水平、预后、致残及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Glasgow评分(13.11±1.10)分、GMFM评分(69.21±24.6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2、4.381,P0.05)。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应用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意识障碍和运动功能,提高预后良好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探讨。
    • 赵泽明
    • 摘要: 目的探讨膈肌刺激对呼吸机依赖重症脑损伤患者膈肌功能及呼吸效率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机依赖重症脑损伤患者84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案,研究组42例进行膈肌刺激,比较各组患者的膈肌厚度和膈肌位移、氧化应激指标、呼吸效率和疲劳程度。结果研究组膈肌厚度、膈肌厚度比、平静呼吸膈肌位移和深吸气后膈肌位移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GSH和MDA较对照组显著更低,且SOD显著更高(P<0.05);在治疗后,各组患者的RSBI有所降低,MEP和MIP有所升高,但研究组RSBI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MEP和MIP显著更高,且研究组的FS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对呼吸机依赖重症脑损伤在常规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膈肌起搏器行膈肌刺激,可改善膈肌功能,提高患者呼吸效率,缓解症状,降低疲劳程度,改善远期预后。
    • 刘正清; 喻莉; 许卫江; 龙鼎; 郭亚男; 胡钧贤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脑损伤急性期钠代谢失衡特点及其与伤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重型颅脑损伤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8分;根据入院GCS评分将患者分为3~5分组和6~8分组。监测其伤后1~7 d的血清钠变化,探索血清钠失衡的发生频率及特点,分析其与患者伤情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伤后急性期钠代谢失衡率67.95%,其中高钠血症发生率20.51%,低钠血症47.44%,在伤后>7 d时钠代谢失衡率明显高于伤后即刻(P<0.05);伤后2~7 d,3~5分组患者的平均血钠水平明显高于6~8分组,钠代谢失衡率高于6~8分组(均P<0.05);高钠血症的发生时间早于低钠血症、持续时间长于低钠血症(均P<0.05);且伤后1周时,高钠血症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低钠血症与血钠正常者,伤后1个月实际病死率明显高于低钠血症与血钠正常者(均P<0.05)。重症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血钠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病死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重症脑损伤急性期患者钠代谢失衡发生率高,以低钠血症更多,但高钠血症是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密切监测血钠浓度,早期发现钠代谢异常,及时纠正。
    • 孙杰; 万健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脑损伤(SBI)昏迷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的局部脑电图(EEG)平均功率和慢波功率变化情况,以期为该病的促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9分]的SBI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rTMS治疗,比较rTMS治疗前后EEG中Fp1、F3、C3、F7和T3通道上的平均功率和慢波功率。结果rTMS治疗后,SBI昏迷患者Fp1、F3、C3、F7和T3通道上的平均功率较rTMS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治疗后,SBI昏迷患者Fp1、F3、C3、F7和T3通道上的慢波比(DTR)较rTMS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的38例SBI昏迷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EEG异常现象,其中中高幅慢波者8例,占21.05%(8/38),θ阵发型EEG 12例,占31.58%。在予以rTMS治疗后,慢波显著减少,EEG波形分化明显改善。结论对SBI昏迷患者实施rTMS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EEG,rTMS可作为该病潜在的促醒治疗方法之一。
    • 徐文洁
    • 摘要: 目的分析ICU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舒适化浅镇静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4例ICU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ICU重症脑损伤患者应用舒适化浅镇静护理,评测两组患者平均症状消退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评分、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舒适化浅镇静护理模式的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咳嗽、咳血、咳痰、气喘等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丙泊酚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谵妄、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意外拔管、气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重症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舒适化浅镇静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期间的并发症和麻醉药物使用量,促进患者的各项症状更快速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 谢菲; 卓文君; 刘凡英; 刘莹; 陈赛赛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学科围拔管期护理团队对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在2018年8月—2020年4月收治的94例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案进行围拔管期护理,观察组组建多学科围拔管期护理团队进行围拔管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日均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的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8%(P<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1%(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及日均医疗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实施多学科围拔管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拔管成功率及安全性,减少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康复护理效果。
    • 刘华; 何金华; 熊裕娟; 周洪涛; 段雅琴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症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儿神经电生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重症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儿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8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促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促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2组患儿均在人院时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电图(EEG)、四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同时行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评估患儿的意识状态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患儿BAEP、EEG、SEP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BAEP分级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G、SEP分级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意识恢复率较对照组提高,但2组患儿意识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能改善重症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儿的神经电生理情况,对重症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儿有促醒作用.
    • 詹德利; 刘伟清; 劳永光; 李新梅; 徐秋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膈肌刺激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依赖重症脑损伤患者膈肌功能和呼吸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ICU科收治的96例呼吸机依赖重症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同时采取膈肌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呼吸效率.结果 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研究组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研究组脱机成功者48h内重新上机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第3天,研究组膈肌呼吸变异度(TFdi)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同组第1天(P<0.05);第7天,研究组TFd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同组第3天(P<0.05).研究组的浅快呼吸指数(RSB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膈肌刺激有效提高了ICU呼吸机依赖重症脑损伤患者的脱机成功率,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且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呼吸效率明显改善.膈肌刺激对于促进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李正子
    • 摘要: 目的:探究镇静镇痛与针对性护理应用在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组标准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常规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镇静镇痛联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护理后VAS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镇痛结合针对性护理运用于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中能缩短ICU住院时间、减轻疼痛,还能减少并发症,密切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 李正子
    • 摘要: 目的:探究镇静镇痛与针对性护理应用在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组标准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常规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镇静镇痛联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护理后VAS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镇痛结合针对性护理运用于ICU重症脑损伤患者中能缩短ICU住院时间、减轻疼痛,还能减少并发症,密切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