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秩序

道德秩序

道德秩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专利文献193篇;相关期刊223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博览、贵州社会科学等; 道德秩序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晓峰、周怀红、屈直敏等。

道德秩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56.14%

专利文献>

论文:193 占比:43.86%

总计:440篇

道德秩序—发文趋势图

道德秩序

-研究学者

  • 吕晓峰
  • 周怀红
  • 屈直敏
  • 侯建政
  • 冯永刚
  • 刘伟
  • 周珊
  • 夏明
  • 孟维杰
  • 崔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迟帅
    • 摘要: 关于社会的起源问题,卢梭和涂尔干有着不同的看法。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是完美的,因而是非道德的,而社会是个体偶然组建的人造物。在涂尔干看来,社会自身具有先于个人存在的道德性和必然性。涂尔干否定了自然状态的理论假设,而试图通过初民社会的历史研究说明,道德社会产生于原始人的社会依恋,个人并非自足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社会依恋将个人连接起来组建政治社会,并以其规范性和权威性指导个体走向文明的进程。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文明的进步体现为个体化和道德个人主义的发展,并促进道德理想最终成为社会现实。
    • 门豪
    • 摘要: 通过聚焦近年来异常火爆的互联网“吃瓜”行为,揭示其在现代系统逻辑支配下的矛盾定位。将“吃瓜”从个体零碎的情感行动上升至一般性“社会事实”,发现其在情感与传统支持以外的系统性生成机制。将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表层呈现与深层道德结合起来,探寻“江湖”文化本体之于网络表达的结构性限定,说明可能引发的秩序后果。研究表明,与传统仪式相类似,“吃瓜”打破了生产组织的单一逻辑而转向了激情的发泄与集体亢奋,使得单调沉闷的社会境况得到了暂时缓解,社会分散与个体化转而呈现出聚合状态。这种新的组织化方式与意义生产途径,较之于传统仪式表征的内涵更加复杂,与工具理性化亦存在本质差异,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社会风险与弊端。
    • 刘婷
    • 摘要: 功过格与积分制同以量化道德行为构建乡村社会道德秩序。功过格以积善行德与因果报应为构建乡村社会道德秩序的内在逻辑。积分制遵循党组织领导下的激励型制度,将积分、面子、物质奖励与道德行为相关联。比较发现,前者是内生型与奖惩型制度,后者是嵌入型与激励型制度。积分制存在嵌入难与传统文化相脱离的问题,需通过党领群议,化外来为内生;圈子动员,化面子为里子;多元参与,化被动为主动等措施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 徐翔; 康琳
    • 摘要: 一、延续:多声部奏鸣从处女作长片《两杆大烟枪》开始,盖·里奇就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美学标签:审美上对主流艺术手法的不屑一顾、技术上对快速剪辑的运用和对不稳定状态的追求、风格上的无厘头化、价值取向上对原有道德秩序的颠覆、文化上的草根趣味和黑色幽默。其中,快速剪辑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盖·里奇式电影视觉艺术的形成。
    • 陈群志
    • 摘要: 阿道认为,西方古代哲学思索的目的是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最终要求一种“精神性”的“变化气质”,以达到个人的修身实践与宇宙理性的合一。他还指出,东西方哲学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而问题在于,理智的、哲学论说的、道问学的“求知”的方式与道德的、哲学实践的、尊德性的“成仁”的方式如何获得一致性。事实上,通过对“由操持工夫上达宇宙理性”和“由宇宙理性纯化操持工夫”这两方面的考察,即可阐明东西方哲学的“共文化性”特质。这也印证了我们潜在的探究思路,它是从关注“个人问题”转向关注“宇宙问题”,并由此上升到特别关注“天人问题”。
    • 崔聪
    • 摘要: 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实质在于网络主体虚拟交往有序化的关系状态,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离不开法治的价值引导与制度保障.当前,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法治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法治保障价值根基不稳、"非技术归化"治理钳制以及"弱法治化"网络文化等现实困境.因此,完善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法治保障需要加强法治制度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法治建设,探索"合技术化"的法治模式,从而建构"法治化生存"的网络文化.
    • 崔聪
    • 摘要: 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实质在于网络主体虚拟交往有序化的关系状态,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离不开法治的价值引导与制度保障。当前,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法治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法治保障价值根基不稳、"非技术归化"治理钳制以及"弱法治化"网络文化等现实困境。因此,完善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法治保障需要加强法治制度供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法治建设,探索"合技术化"的法治模式,从而建构"法治化生存"的网络文化。
    • 李成团
    • 摘要: 本文基于汉语医患交际语料,采用Spencer-Oatey的人际协同管理理论和孔子的道德秩序作为理论框架,考察医生在治疗方案协商中使用不同的言语策略构建自我职业身份和实现人际协同.分析发现,医生职业身份构建须符合孔子的道德秩序,即恭、宽、信、敏、惠等主要要素,以形成积极的个人形象、正面的情感站位和礼貌的社会评价.本研究构建了职业身份人际语用机制模式,提供了分析汉语文化语境中身份构建的道德维度和研究范式.
    • 蒋红斌
    • 摘要: 道德崇圣感是人们因体悟到道德的崇高神圣而产生的追求道德、愿意付诸行动并承担道德责任的感受、意愿和情怀.它是道德效力得以实现的心理机制,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存在内在默契.道德本身的崇圣性和道德主体对这种崇圣性的体认与尊崇是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时下,因为种种原因,道德乱象丛生,道德教育也面临挑战.为了走出困境,道德崇圣感的培养必须受到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理当担此重任.
    • 钟喜婷; 杨海晨; 冀宁
    • 摘要: 以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林村(化名)民间体育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动员的过程进行田野调查,并对其动员逻辑展开分析.调查发现,林村民间体育组织通过复兴宋江阵,并依托其文化精神在村落内部发起"尊老育人"活动,与村落间共同举办民间武术赛事来引领乡村建设,使村落道德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分析认为,这种改善源于民间体育组织借助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长期进行的村落内部同质性社会动员和村落间的异质性社会动员,促使个体道德、组织内部道德及组织间道德形成并循环互构,由此重塑了村落内部的集体意识,进一步重构了村落道德秩序.同时,林村社会团结形态伴随着民间体育组织参与社会动员的过程也发生了转变,并呈现出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共存的复杂样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