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质量指数
轨道质量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64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5173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华东交通大学学报、铁路计算机应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铁道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全路工务工程学术研讨会等;轨道质量指数的相关文献由128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玉德、刘仍奎、徐伟昌等。
轨道质量指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5173篇
占比:99.97%
总计:185235篇
轨道质量指数
-研究学者
- 许玉德
- 刘仍奎
- 徐伟昌
- 王平
- 何庆
- 姚永胜
- 李晨钟
- 陈舒阳
- 高亮
- 刘金朝
- 利璐
- 吴纪才
- 周宇
- 张雨潇
- 时瑾
- 曲建军
- 朱金陵
- 李海锋
- 柳恒
- 楼梁伟
- 毛晓君
- 汪健辉
- 王英杰
- 王青元
- 赵国堂
- 路良恺
- 辛涛
- 高文杰
- 魏世斌
- 黄波
- 于瑶
- 仲春艳
- 何复寿
- 刘哲哲
- 刘林芽
- 刘正毅
- 刘玉峰
- 刘秀波
- 叶晓宇
- 吕五一
- 吴启龙
- 吴艳华
- 吴霞
- 周正
- 周骏
- 孙华坤
- 宋博洋
- 尹峰
- 常惠
- 常欢
-
-
王鹏;
楼梁伟;
张也;
何复寿;
叶晓宇
-
-
摘要:
结合京广铁路实际维修情况,提出了以多模式轨道测量和数字化捣固为核心的普速铁路精测精捣作业方案,从轨道几何状态和动力学性能改善两方面评估作业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采用该作业方案可有效降低轨向、高低、水平、三角坑等不平顺指标幅值,多数指标改善率在40%以上;精捣后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最大值降幅约40%,车体垂向、横向振动加速度最大值降幅分别为31.6%、80.5%,有效改善了列车运行舒适性和安全性。
-
-
罗小虎
-
-
摘要:
轨道养护的难点在于曲线养护,随着轨道曲线半径变短,养护难度也随之提升。该文针对小半径曲线四大桩点处轨距、轨向病害占比高,现场整治难度大,极易反复的特点,结合轨道质量指数(TQI)理论,提出了运用动静态TQI指数和曲线曲率的控制来指导轨道小半径曲线的轨距、轨向养护维修的方法 ,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效果。
-
-
何庆;
孙华坤;
李晨钟;
马玉松;
王平;
王凯
-
-
摘要:
为研究聚氨酯固化道床的轨道不平顺发展特征,基于国内某线路的动态不平顺数据,通过UM动力学仿真,对一般道床区段与聚氨酯固化道床区段的时域、频域及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营期内聚氨酯固化道床区段轨道质量指数存在突变,垂向指标标准差超限5%~12%;根据轨道质量指数拟合曲线计算得到的95%预测带,其上限处出现指标临界值;在5~70 m的中长波范围内,聚氨酯固化道床异常区段的分波段功率谱密度大于一般道床区段;与一般道床段相比,异常区段的安全性指标轮重减载率存在11%~66%的增幅,轮轴横向力增大约42%,舒适性指标增速增大1倍。聚氨酯固化道床的养护维修需要重点控制垂向不平顺指标。
-
-
王英杰;
楚杭;
时瑾;
张雨潇;
康彦波
-
-
摘要:
研究目的:作为轨道不平顺的重要评价指标,轨道质量指数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铁路工务管理中。本文简要介绍了中、英、美、日、加、印、波七国的轨道质量指数计算办法,分析对比各国轨道质量指数的特点及异同。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测轨检数据研究轨道质量指数的局部波动和单项几何缺陷敏感性。研究结论:(1)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标准差作为轨道不平顺的基础统计指标,以此基础发展的轨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略有差异;(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TQI指数、波兰J指数和美国TRI指数均能敏锐捕捉局部范围内不平顺波动情况,具有较强的局部波动敏感性;(3)对于轨道综合质量指标来说,我国TQI指数和波兰J指数能够充分反映不平顺单项几何缺陷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单项几何缺陷敏感性;(4)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养护维修作业、提高质量控制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
-
高林枫
-
-
摘要:
为优化重载铁路养护维修资源配置,本文对现有的重载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数据、结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扣分标准,将线路质量等级划分为四级,建立了重载铁路线路质量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初始权重,采用摄动法对几何状态指标的初始权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轨道质量指数和几何状态超限两个指标对线路等级划分的影响较大,轨道质量指数和轨道质量指数变化率权重之比宜为5∶3,几何状态超限与动态偏差权重之比宜为10∶7。
-
-
吕五一;
刘仍奎;
张秋艳;
吴霞
-
-
摘要: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轨道状态劣化趋势,建立了一种新的轨道状态短期预测集成学习模型.建模时以200 m轨道单元为研究对象,根据轨道交通线路特点考虑多种影响轨道状态劣化程度的异质性因素来确定模型变量.首先分别利用Gamma过程、二项logistic回归和支持向量机三种方法构建TQI预测模型,然后利用Stacking集成学习技术将三个单一模型进行组合,形成新的TQI预测集成模型.采用北京地铁1号线16次TQI检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并对比不同模型的分类正确率和AUC值.结果表明,Stacking集成模型有效,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TQI变化趋势,同时具有更优的泛化性能.
-
-
时瑾;
张雨潇;
楼梁伟;
王英杰
-
-
摘要:
为实现对新建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平顺性状态的控制,对精捣作业中的方案制定、大机捣固和效果评价3个环节进行改进.建立基于中长波不平顺控制理论、结合基础单元逐点移动优化策略、采用矢距差法和中点矢距法控制轨向及高低不平顺的精捣起拨量优化算法;提出一、二、三捣作业对轨道进行大幅度调整,四捣作业对轨道进行小幅度调整,并严格核查各点起道量与拨道量比例关系的大机捣固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基于轨道状态时频特征的精捣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将改进后的精捣作业应用于某新建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精捣作业可充分改善全波段范围内高低平顺性,对30和70 m等特定波长的轨向不平顺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实施区段轨道质量指数(TQI)改善率为53.0%,其中,轨向改善率为21.0%,高低改善率为72.7%,10 m矢高、30和300m矢距差降幅为30%~70%,改进后的精捣作业方法可有效提升新建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养护维修质量.
-
-
-
-
陈舒阳;
曹禄来;
姚永胜
-
-
摘要:
传统铁路路基状态评估的有损检测不宜用于高铁无砟轨道,而以轨检车为代表的无损检测物理意义不明确,难以定性路基病害或预测其变化趋势.鉴于高铁路基易受工后沉降及运营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类似于工程承灾模型,故以灾变论为基础,引入工程易损性理念.分别将运营环境与路基自身属性类比为致灾体、承灾体,将常规轨检车动检与工后沉降监测、外部运营环境调查相结合,采用可拓物元分析法为计算模型,提出高铁路基服役状态评价新方法,并依托沪宁城际铁路典型区段展开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工程易损性理念后,实现了基于统计学意义、工学机理与工程地质环境的高铁路基状态"三位一体"综合评判,有助于反映其瞬时性状、病害成因及发展趋势,较传统方法更为全面合理.该方法可为高铁路基服役状态的提前预判与及时响应,以及铁路部门运营方案调整及养护维修等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