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25486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华养生保健、浙江临床医学、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皮瓣学组2013年会、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宁波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并手外科分会2013年会等;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俊莲、刘凤、周艳莲等。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5486篇
占比:99.90%
总计:125615篇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研究学者
- 刘俊莲
- 刘凤
- 周艳莲
- 夏燕
- 王相
- 黄干秀
- 余林权
- 刘毅
- 刘立峰
- 刘胜元
- 叶碧仪
- 夏振兰
- 孙捷
- 宓士军
- 布丹
- 张军
- 张凤军
- 彭林
- 徐永清
- 扈克治
- 李中锋
- 李军
- 李文彬
- 李迎利
- 梁慧敏
- 梁文清
- 江珉
- 汤华
- 王俊波
- 王江南
- 王鹏
- 甘干达
- 石鹏
- 等
- 罗雪平
- 肖玲
- 蓝文涛
- 蔡锦方
- 虞宇富
- 许帆君
- 谢泰安
- 谢玲丽
- 谭健群
- 赵晓峰
- 邢志利
- 邹林
- 陆振瑶
- 陈奇鸣
- 韦文红
- 黄辉
-
-
沈永辉;
万绍乐;
蔡森;
池征璘;
曹学新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与接力邻近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深度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1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深度缺损患者,创面面积7.0 cm×4.0 cm~12.0 cm×6.5 cm,皮瓣设计面积7.0 cm×4.5 cm~15.0 cm×7.5 cm。皮瓣供区从其邻近区域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11例)和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5例)接力转移修复,接力穿支皮瓣面积5.5 cm×3.0 cm~10.0cm×6.0 cm,第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除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和腓肠外侧动脉接力穿支皮瓣分别有1块出现小面积坏死外,其余30块皮瓣均完全成活。末次随访时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质地、色泽良好;接力邻近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受区皮肤无明显差异;第二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结论 采用外踝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深度缺损,供区采用接力邻近皮瓣修复,手术简单,效果满意。
-
-
李文彬;
布丹
-
-
摘要:
目的研究VSD引流与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联合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护理对策与效果。方法选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以VSD引流与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配合治疗的86例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先随机选取43例患者设为A组,给予常规护理,再将余下的43例设为B组,开展综合护理,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护理后,B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34%)与A组的(79.06%)相比明显更高,P<0.05;B组的治疗次数与住院时间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32%)与A组的(20.93%)相显著更低,P<0.05;且B组的护理满意度(97.67%)与A组的(81.39%)相比明显更高,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VSD引流配合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开展综综合护理效果良好,可减少患者的治疗次数与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
赵万秋;
徐永清;
乔静;
杜晶晶;
许育健;
江珉
-
-
摘要:
cqvip: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常由高暴力外伤所致,该处软组织层较薄,血运有限,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若二期处理延长疗程常常引发感染,加重肌腱和软组织损伤,常导致截肢^([1])。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7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以标准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现报告如下。
-
-
金永旭
-
-
摘要: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兖矿新里程总医院收治的66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基本换药与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试验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换药次数、住院时长、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换药次数、住院时长均少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长,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情况,建议在治疗研究疾病中采用.
-
-
李元霞
-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不同耳内镜治疗方法所呈现出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在耳内镜下实施治疗,实验组采用鼓膜置管方案,对照组采用鼓膜穿刺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中耳积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镜鼓膜置管方案可达到满意的治疗目标,建议临床应用.
-
-
李文彬;
布丹
-
-
摘要:
目的 研究VSD引流与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联合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护理对策与效果.方法 选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以VSD引流与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配合治疗的86例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先随机选取43例患者设为A组,给予常规护理,再将余下的43例设为B组,开展综合护理,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 护理后,B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34%)与A组的(79.06%)相比明显更高,P<0.05;B组的治疗次数与住院时间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32%)与A组的(20.93%)相显著更低,P <0.05;且B组的护理满意度(97.67%)与A组的(81.39%)相比明显更高,P <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VSD引流配合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治疗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开展综综合护理效果良好,可减少患者的治疗次数与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
刘威
-
-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8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修复皮瓣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A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B组采用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对两组皮瓣成活情况、皮瓣修复面积及旋转点距离、皮瓣功能等进行观察.结果:两组一期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修复面积长宽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旋转点距离较B组短(P0.05).结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均有较高成活率,修复面积与皮瓣功能也无明显差异,但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的旋转点更短,可作为首选修复皮瓣.
-
-
赵欣
-
-
摘要:
目的 探讨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观察组实施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比较两组皮瓣存活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步态、疼痛、日常活动、踝活动范围及距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肿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支螺旋桨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均可有效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但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效果更好,可有效减少术后肿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
杨俊;
赵敏;
周江军
-
-
摘要:
目的 探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联合VSD治疗16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3 cm×2 cm~8 cm×4 cm.所有患者一期行清创VSD,9例无内固定物患者行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术;7例内固定外露患者均为术后2周内出现皮肤坏死、伤口裂开,清创后无法直接缝合,连续2次细菌培养阴性、伤口无渗出液后,二期行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术.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伤口均愈合,时间2~5(3.2±1.3)周.其中1例患者皮肤牵张过程中出现创面皮缘坏死、针道红肿、克氏针切割穿出,再次行VSD,红肿消退、感染控制后行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术,创面愈合.末次随访时,外观不臃肿,皮肤有感觉、耐磨,患者对皮肤牵张疗效均满意.结论 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联合VSD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简便易操作,避免了供区损伤,伤口愈合后外观不臃肿、耐磨、有感觉.
-
-
臧怡宁;
隋启军;
邢耀文;
范春海
-
-
摘要:
目的 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8—2020-04商丘市立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实施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术的2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张力性水泡、血管危象、淤血等不良情况.2例(7.14%)患者发生部分皮瓣边缘坏死,通过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区植皮成功,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 a,皮瓣质地良好,肤色正常,无磨损、无臃肿,足部功能恢复良好,无须Ⅱ期修复.结论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
-
-
李军;
朱跃良;
徐永清;
金涛;
梅良斌;
江慕尧
- 《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研究应用一期修薄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6例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在皮瓣切取的同时行一期修薄术。结果:25例皮瓣完全成活。一例皮瓣远端部分有3cm×2cm大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20例经12~45个月随访,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两点分辨率达到9~12mm,平均10.6mm,能满足穿鞋及行走的要求,不需二期皮瓣修薄。结论:一期修薄的游离穿支皮瓣,能满足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特殊要求,手术一次完成,既节省费用,又减轻病人的痛苦。
-
-
-
-
单乐群;
马保安;
张勇;
王育才
- 《第三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暨组织修复与重建新技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常合并有骨骼、肌腱、血管等深部组织外露.因足踝部解剖及功能的特殊性,局部血液循环比较差,易发生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对于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往常常需要用比较复杂的游离皮瓣、需牺牲主要血管的带蒂动脉岛状皮瓣或患者极不舒服的交腿皮瓣修复.近年来随着对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以远端穿支血管为蒂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以修复足踝部的缺损.此方法既减少了手术风险以及供受区代价,同时又较好的满足了组织修复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医院骨科自2004~2009年应用以腓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41例,效果满意.
-
-
-
黄跟东;
邓葵
- 《全国组织移植与再植再造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华东地区手外科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蒂纵向血管链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6例,缺损面积12.5cm×8cm~4cm×2cm,皮瓣切取面积15.5cm×9cm-6.5cm×3.0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植皮后愈合.16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2月,平均8个月.结论: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不牺牲肢体知名血管、对供区损伤小、蒂部不臃肿等优点,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疗效.
-
-
-
张斌;
余国光
- 《宁波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并手外科分会2013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总结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经验。方法:用小腿腓动脉的外踝上穿支为蒂设计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和踝部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最大18cm×10cm,最小5cm×6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形饱满,质地好,部分感觉恢复。结论:外踝上穿支支皮瓣切方便,安全,有效。是基层医院开展的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
-
-
GAN Gan-da;
甘干达;
HU jian-fang;
胡建方;
TAO Zhi-gang;
陶智刚;
扈克治;
刘亚莉
- 《第十二届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皮瓣学组2013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胸脐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18例病人,其中11例有胫前或胫后血管节段损害,采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创面最大面积32cm×12cm,最小为12cm×6cm.结果:移植皮瓣全部成活,3例足跟部缺损的病人术后因长期磨擦形成慢性溃疡,3例皮瓣臃肿,需再次手术整形.余病人外观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胸脐皮瓣是以腹壁下动脉为供血,血运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及易于切取,适宜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尤其适用于缺损面积大、胫前或胫后血管之一长节段损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