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微探头
超声微探头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5368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上海护理、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护理专业学组会议暨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研讨会、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等;超声微探头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钱俊波、李玉明、王亚民等。
超声微探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5368篇
占比:99.98%
总计:305426篇
超声微探头
-研究学者
- 钱俊波
- 李玉明
- 王亚民
- 葛振明
- 陆华生
- 陈天敏
- 丁文彬
- 朱彦聪
- 原丽莉
- 孙银君
- 徐薇
- 李政
- 汪嵘
- 陈星
- 陈维顺
- 丁静
- 于莲珍
- 何正强
- 侯波
- 兰春慧
- 刘变英
- 刘美丽
- 屈伟明
- 张勇
- 张志华
- 张道权
- 朱宏
- 李建平
- 杨树平
- 沈小春
- 王佳林
- 王志强
- 秦志飞
- 简小华
- 袁瑞凡
- 贾建红
- 赵作静
- 钱峰
- 陈志彪
- 高春雷
- 丁西平
- 丁霞芬
- 严苏
- 于桂香
- 仝巧云
- 何濂远
- 何玉善
- 余细球
- 余跃
- 侯华军
-
-
-
尚华;
王涛;
兰永廷;
黄坤明;
孙胜楠;
李敏
-
-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采用黏膜负压吸引导致病变表面或周围黏膜发红出现红印进行术前标识的方法在胃小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36例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的胃小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115例进行术前标识,121例未标识,对比超声内镜检查操作时间和病变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中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0,t=0.5974,χ^(2)=0.693,P>0.05)。术前标识组超声内镜检查操作时间(3.46±2.14)min,未标识组(4.71±3.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69,P<0.01);术前标识组首次超声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97.39%(112/115),未标识组90.91%(110/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P<0.05)。结论:采用黏膜负压吸引出现红印的术前标识方法可缩短超声内镜检查操作时间,提高病变检出率,值得进行推广。
-
-
詹翔;
周玉保;
张道权;
金树
-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9年6月103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行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2 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患者,均入院行EMBM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整块切除率,随访术后有无复发或转移,总结EMBM的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98例(95.15%)成功予以EMBM切除,3例(2.91%)行结扎术未予以电切,2例(1.94%)术中改为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整块切除95例(92.23%).平均手术时间(30.2±10.7)min.2例切除术后创面渗血明显,予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电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病理与术前超声微探头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0±2.1)d.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 EMBM对浅层的食管小SMTs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微探头联合EMBM治疗食管小SMT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
-
-
-
兰梅;
刘维平;
文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痛超声微探头胃镜检查的护理方法及配合技巧,以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对120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患者行微探头超声胃镜检查时,给予患者检查前充分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熟练配合及健康指导.结果:在患者的诊治中,器械准备充分,经过医护密切配合和全程监护,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诊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无痛超声微探头胃镜检查中,默契配合和精心护理,不仅保证该项技术可以安全顺利进行,同时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获取清晰的超声图像.
-
-
王锦飞;
陈亮;
鲍升学;
薛姨丹;
周妍瑕;
谭诗云
-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制水囊及双通道套管在无痛上消化道超声微探头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将76例在该院行上消化道超声微探头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无痛组(实验组)和普通组(对照组),每组38例;实验组采用丙泊酚全身麻醉,用自制水囊(用于食管病灶)及双通道套管(用于胃腔病灶)辅助;对照组采用常规注水法.对两组病例的平均操作时间、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患者舒适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操作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采用自制水囊的食管病灶平均检查时间(6.5±2.1) min较常规注水法时间(12.3±1.5) min明显缩短(P<0.05);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图像质量高,患者舒适性好(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误吸.结论 采用自制水囊及双通道套管辅助进行上消化道无痛超声微探头检查,安全可靠,患者舒适性好,图像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曹洋;
丁静;
张道权;
杨树平;
于莲珍;
黄霞玥;
朱宏
-
-
摘要:
目的:探讨对胃黏膜下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前对病变部位标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9月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的胃黏膜下小病变(估测病变直径<1.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水前是否进行活检钳夹持标记进行分组,对比两组间超声内镜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和操作时间.结果:首次超声内镜检查对病灶的发现率:术前标记组97.0%(5/169),未标记组91.5%(14/165),两者存在差异(x2=4.75,P=0.029);超声检查操作时间:术前标记组(5.3±2.9)min,未标记组(7.6±3.7)min,组间差异显著(t=-6.07,P<0.001),术前标记组在病灶发现率和操作时间上均优于未标记组.结论:对于胃黏膜下小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前进行定位标记有助于提高病灶发现率和减少操作时间.
-
-
杨莹莹;
沈小春;
樊玲;
兰春慧
-
-
摘要:
目的 对比超声内镜(EUS)和经内镜微探头(TEMP)检查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在食管癌术前进行T、N分期中的准确性,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在食管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347例初治食管癌患者分别进行EUS和TEMP及EUS联合TEMP检查,并同时进行T、N分期,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结果 EUS、TEMP和EUS联合TEMP组判断食管癌侵犯深度即T分期的正确率分别为77.8%、79.5%和92.5%,EUS联合TEMP组较单用EUS和TEMP的正确率高出14.7%和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周围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即N分期的正确率分别为75.0%、56.4%和90.5%,EUS联合TEMP组较单用EUS和TEMP的正确率高出1 5.6%和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US联合TEMP能更准确地对食管癌进行T、N分期.EUS对食管壁增生显著,但未狭窄者以及淋巴转移的判断更具优势,TEMP对早期病变及食管腔梗阻者更适合,采用何种超声诊断应根据患者普通胃镜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并结合各自优势进行诊断能显著提高食管癌T、N分期的正确率.
-
-
朱大磊;
何玉善;
罗政仁;
李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无痛条件下(静脉麻醉下)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疾病检查的安全性.[方法]对入我院内镜中心的200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超声胃镜检查,对术中发生的血氧饱和度(SpO2)改变、心率下降、呛咳、呃逆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静脉麻醉情况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出现SpO2<90%的发生率分别为8/90,9/90,3/20;心率<60次/min的发生率分别为8/90,9/90,3/20;呛咳2例均发生在食管上段和胃底部,2例呃逆发生在胃底部.[结论]在正确的体位和祛泡剂、适当的麻醉深度和严密监护下,结合内镜操作技巧,静脉麻醉下的超声胃镜检查安全、舒适.
-
-
王佳林;
杨捷
-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套扎术在食管平滑肌瘤中的应用.方法 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中下段隆起性病变患者29例,超声微探头探查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大小为5~12 mm,临床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用套扎器对病变行结扎治疗术,术后3月复查胃镜.结果 29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橡皮圈套扎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3月后复查胃镜显示食管病变消失.结论 超声微探头探查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临床具有良好效果的方法.
-
-
丁文彬;
钱俊波;
袁瑞凡;
李玉明
- 《第八届全国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第一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护理专业学组会议暨肿瘤介入治疗新进展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阻塞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变部位多数发生在胆总管下段及壶腹部周围。但是临床实践证明除声影明显的结石和直径较大的壶腹部肿瘤可通过体外超声(ultrsonography,US),CT,MRI诊断外,许多病例由于病灶太小或肠气干扰,病变诊断仍然不明。借助经内镜的超声微探头行胆管腔内超声检查(intraductalultrasonography,IDUS)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它采用高频探头直接十二指肠内,避免气体干扰,具有分辨率高的优点,优于ERCP, CT等检查。但易受操作者、胆管阻塞、肿瘤侵犯等因素影响。笔者利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的窦道引入超声微探头,弥补经内镜超声的一些不足。现对应用超声微探头行胆管内超声检查情况进行报道。
-
-
钱俊波;
丁文彬;
王亚民;
陈天敏;
葛振明;
李玉明;
陆华生
-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作者应用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sonograpy,MPS)对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分别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途径(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和引流术途径(percutaneous transhepafic cholangio-draingage,PTCD)的胆胰管内超声检测(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本文予以报道.
-
-
徐萍;
王建林;
高岚;
王辉
-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目的: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在内镜下检查时,有时不能明确诊断而影响了治疗,有相当的一部分患者甚至承受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的风险和痛苦;应用超声微探头(USP)对上、下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与诊断,提高其确诊率并提供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以使大多数患者可接受内镜下的治疗.此文探讨和评价USP对上、下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
-
-
- 株式会社索思未来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2-08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声波探头,其具有无线通信部、存储部以及连接决定部。无线通信部通过具有多个信道的无线网络进行通信,自与无线网络连接中的机器取得机器的识别信息。存储部存储用于识别机器中的其他的超声波探头的识别信息。连接决定部基于无线通信部取得的识别信息和在存储部中存储的识别信息,针对每一个信道求得其他的超声波探头向无线网络的连接数,决定向连接数最少的信道的连接。由此,即使在共用的空间中使用多个超声波诊断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进行超声波探头与终端装置的无线通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