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贯入阻力

贯入阻力

贯入阻力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8769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水利水电混凝土坝信息网技术交流会议、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成立大会、庆祝坑口碾压混凝土坝建成二十周年暨龙滩200m级碾压混凝土坝技术交流会等;贯入阻力的相关文献由715位作者贡献,包括涂启柱、吴守富、张燕等。

贯入阻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8769 占比:99.78%

总计:38856篇

贯入阻力—发文趋势图

贯入阻力

-研究学者

  • 涂启柱
  • 吴守富
  • 张燕
  • 熊大生
  • 王忠华
  • 米军
  • 黄俊杰
  • 吴鸿云
  • 于廷新
  • 彭俊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野; 刘正; 马传华; 於诗文; 王腾
    • 摘要: 井口吸力式导管基础与喷射法相比采用吸力贯入,下深小,对周围土体扰动小,其竖向承载力和稳定性高。本研究针对南海某井场浅层土体强度剖面,讨论了吸力桶基础直径、强度剖面对吸力式基础贯入阻力的影响,并结合上下限负压确定了吸力式导管基础最大贯入深度。研究结果表明,随吸力桶基础直径和土体强度增大,吸力桶贯入阻力和承载力增大;但上限负压由直径2m时的1.7MPa先减小后稍微增大到直径5m时的1.4MPa。
    • 杨广进; 牛旭婧; 李庆斌; 胡昱
    • 摘要: 研究水分蒸发抑制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低热水泥混凝土层间性能的影响,对控制大坝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开展复杂环境下水分蒸发抑制剂对混凝土贯入阻力、表层含水量及劈裂抗拉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探究了水分蒸发抑制剂对混凝土层间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低风速时,水分蒸发抑制剂可以有效减缓混凝土表层含水量的下降,降低贯入阻力;而当风速较高时,由于抑制剂溶液无法稳定成膜导致其对混凝土表层水分蒸发的抑制效果变差。此外,喷洒水分蒸发抑制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风速时混凝土的层间劈裂抗拉强度,但在高风速作用下会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与高风速下抑制剂溶液无法稳定成膜且会导致下层混凝土表层产生浮浆等原因有关。本文定量化分析了水分蒸发抑制剂对混凝土层间性能的影响,为实现混凝土层间性能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赵德; 谢立全
    • 摘要: 为探究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安装中新型的桩靴基础形式的结构影响,本文用CEL模拟方法对3种不同形式桩靴基础在贯入海底地基的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桩靴基础的竖向贯入阻力上,贯入2倍桩靴直径深度时单筒型桩靴为传统型桩靴的1.89倍,新型多筒桩靴基础的承载力略高于传统型且更稳定。贯入过程中单筒型桩靴和新型多筒桩靴的下方筒型结构产生了更多土塞区域,从而形成大于传统型桩靴的土体位移竖向集中,有更优的工程理论表现。等效塑性应变云图表明3种桩靴基础在水平方向上的土体影响范围约为桩靴直径1.86倍,在竖直方向上新型多筒桩靴和单筒型桩靴较传统型桩靴挤压效应更明显;最大塑性应变处均在桩靴四周边缘,新型多筒桩靴和传统型桩靴有相似的挤压土体方向角度。
    • 邹长春; 何杰; 刘孟鑫; 熊猛; 郭端伟; 吴政
    • 摘要: 为深入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楔形管桩在静力沉桩过程中的沉桩挤土效应,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直型管桩与楔形管桩在沉桩过程中挤土效应的差异,着重探讨楔角对楔形管桩沉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楔形管桩贯入阻力曲线呈斜“Z”型,直型管桩贯入阻力在沉桩中后期出现48.5%幅度的减小,楔形侧壁对土体的挤压效应是楔形管桩较大贯入阻力和较高竖向承载力的主要来源;无论径向还是竖向位移,沉桩前期楔形管桩位移较小,位移增长主要在中后期,挤土效应较直型管桩明显,而直型管桩沉桩过程中位移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挤土范围小于一般桩体;楔形管桩桩身应变随沉桩深度和楔角的增加而增大,量值上远大于直型管桩;针对两种桩型“应力集中”现象出现的不同位置,对管桩桩身强度设计给出了建议。
    • 陈霄; 郑敬宾; 王栋
    • 摘要: 桶形基础用于支撑海上风电升压站平台时,平台与电气设备分两阶段安装,中间存在数周到数月的间隔期。为探究桶形基础在二次加载阶段的峰值贯入阻力,发展了基于网格周期更新的有效应力大变形有限元方法,避免基础贯入引起周围土体单元扭曲,再现了黏土中基础“贯入固结二次加载”的全过程。对比已有的离心模型试验,验证了发展的大变形数值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比较初始贯入阻力与固结后的贯入阻力,发现桶基与平台的安装间隔期能够有效增加桶基承载力,固结后的贯入阻力峰值仅需要很小的基础位移即可达到。开展变动参数分析,考察影响峰值贯入阻力比的主要因素,提出考虑基础尺寸、土体渗透性与固结时间的归一化时间参数,并给出峰值贯入阻力比随归一化时间增长的趋势线。
    • 王辉; 王开强; 周环宇; 吴全龙
    • 摘要: 基于同步切割浇筑混凝土连续墙技术及工艺原理,开展了钢筋笼设计、理论模型建立及现场钢筋笼后置验证试验研究。根据工艺要求设计钢筋笼,并建立理论模型及参数推导,通过理论模型计算与现场验证试验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钢筋笼倾斜角度、贯入速度和混凝土的流变特性对钢筋笼贯入阻力的影响。
    • 周尚; 徐继尚; 刘勇; 李广雪; 李安龙; 曹立华; 翟科; 徐继正; 权永峥
    • 摘要: 西太平洋暖池区是指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海表温度常年在28°C以上的海域,是全球海表温度最高的深海区,构造环境与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物中的生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大,生物组分会对深海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但目前对沉积物中生物组分含量和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核心部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现场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和室内涂片鉴定,研究深海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生物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含水率范围为61.1%~435.1%,天然密度范围为1.04~1.76 g/cm^(3),贯入阻力范围为0~100 kPa,十字板剪切强度范围为0~8.6 kPa,整体具有高含水率、低密度、低强度等典型的深海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特点。西加洛林海脊、海山等CCD以浅的区域为钙质生物组分>50%的钙质沉积区;西加洛林海槽西南部及其周边的深水沟槽地区一般为硅质生物组分>50%的硅质沉积;西加洛林海盆内部则主要为黏土沉积区。随钙质生物组分减少和硅质生物组分增多,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别为钙质沉积物、黏土沉积物和硅质沉积物,天然含水率变高,天然密度、贯入阻力和十字板剪切强度降低,表明深海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生物组分含量密切相关:贯入阻力、十字板剪切强度、天然密度与钙质生物组分含量呈正相关,与硅质生物组分含量呈负相关;而天然含水率正好相反,与钙质生物组分含量呈负相关,与硅质生物组分含量呈正相关。本文建立了深海沉积物中生物组分与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沉积物生物组分含量与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拟合公式,可以为深海沉积物工程性质的评价提供参考。
    • 潘伟涛; 张丽华; 夏梦
    • 摘要: 在拦河闸闸底板驼峰堰施工中,其外观质量一直存在混凝土表面粗糙、蜂窝、麻面、漏振等问题,后期处理难度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文介绍了驼峰堰定型钢模板施工工艺,解决了闸底板驼峰堰施工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
    • 刘伟佳; 樊启祥; 李庆斌; 杨宁; 乔雨; 胡昱
    • 摘要: 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作用下混凝土坯层间性能的变化规律,对预测施工风险及施工过程中准确控制坯层结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低热水泥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作用下坯层间的劈裂抗拉强度及坯层覆盖时下层混凝土的含水量和贯入阻力,对不同温度作用下低热水泥混凝土坯层间性能劣化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低热水泥混凝土的贯入阻力不断增大,表层含水量及劈裂抗拉强度逐渐降低.这主要是与温度影响着坯层间混凝土的水化速率、最终水化程度及上下层骨料间的嵌入程度有关.此外,引入了成熟度理论,建立了基于等效龄期的混凝土坯层间劈裂抗拉强度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混凝土坯层间劈裂抗拉强度,并对坯层间结合质量进行实时预警和控制.
    • 闫雷; 喇乐鹏; 董天浩; 刘鸣一; 孙小贺; 孟庆尧; 张钰莹; 张乃文; 孟庆峰
    • 摘要: 为了明确耕作方式对东北薄层黑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状以及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该研究以东北薄层黑土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免耕和翻耕2种耕作方式,研究耕作方式对不同坡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与稳定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贯入阻力以及玉米根系在垂直方向主要分布深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翻耕处理通过增加土壤>1~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改善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贯入阻力,增加玉米根系在垂直方向主要分布深度;但同时翻耕处理条件下>5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平均减少59.1%,平均重量直径平均降低31.9%.翻耕处理下,坡位对土壤孔隙度、>5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及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都呈现坡中位与坡下位优于坡上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东北薄层黑土坡耕地,在坡中位和坡下位采用翻耕有利于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玉米根系下扎;在坡上位可采用免耕改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该研究可为促进黑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