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证据采信

证据采信

证据采信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6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专利文献136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证据科学、法制与社会等; 证据采信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丛湘礼、冯洁、刘云飞等。

证据采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 占比:4.28%

专利文献>

论文:1365 占比:95.72%

总计:1426篇

证据采信—发文趋势图

证据采信

-研究学者

  • 丛湘礼
  • 冯洁
  • 刘云飞
  • 刘俊
  • 刘浩
  • 刘浩2
  • 刘燕云
  • 华晨泓
  • 叶剑波
  • 吕巍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培云
    • 摘要: 一直以来,关于行政执法中的过错归责原则,在国内外学界都有不同的认识,且在各国的法律规定中均有不同的体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主观过错归责相关条文规定提出后,消防监督执法作为行政执法类型之一,对消防行政处罚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证据采集应用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对策性研讨并提出相应工作建议。
    • 张译文
    • 摘要: 认罪认罚案件是异于其他刑事案件的一类特别案件,其中关于反悔权的行使也存在着一些争议.首先要明确的是反悔权的存在具有正当性,其次就是在此基础上,将适用反悔权的情况分为不起诉后反悔、起诉前反悔、审判阶段反悔.但也随之产生口供及其它证据的使用,能否进行不利评价,和司法人员更换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 郑烨显
    • 摘要: 国际投资仲裁在证据证明问题上融合多个国家的证据理论及标准,以其所谓"个案分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投资协议主体的争端解决,然而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如仲裁证据的采信标准不一、仲裁过程保密等问题,从而引发仲裁正当性危机,使其裁决结果的认可度和可信度存疑.鉴于此,尝试厘清仲裁庭对证据的审查采信标准,在申请仲裁和仲裁审理时的证据证明标准,在特殊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分配和转移,明确即使是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也能通用的一般证据原则.仲裁庭应允许第三方参与举证使得仲裁过程公开化,在仲裁裁决中对证据采信与事实认定进行充分说理使得仲裁文书公开化,以适应国际投资仲裁透明度改革的大趋势.
    • 朱晋峰; 吴何坚
    • 摘要: 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到诉讼中解决事实问题的典型代表,司法鉴定对于促进司法现代化、司法公正发挥了关键作用,诉讼各方赋予了鉴定意见极大的信任,但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司法鉴定也饱受各界诟病.如何重新确立司法鉴定公信力,除了要在观念上重新正确认识司法鉴定的证据效力,避免"唯鉴定是从"的局面以外,还需要从管理模式、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等管理角度,鉴定启动、鉴定实施等诉讼角度,鉴定人出庭、专家辅助人、鉴定意见认证等证据角度对司法鉴定公信力的提升进行宏观考察.同时,还应当重新诠释当事人鉴定申请权的行使、鉴定技术标准的运用以及鉴定意见采信的基本模式等在理论和实务界存在的微观误区.
    • 李书静12; 吴成杰3
    • 摘要: 我国网络犯罪治理在立法技术上未形成专门的法律规范,在内容上未能满足网络时代带来的法律难题治理需求。须正视网络犯罪行为''时空分立''、电子数据成为重要定案依据、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难度大等特性带来的法治范式变革。司法上在回归刑事案件''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前提下,能动性地运用''差异化证明标准'',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证据采信规则,这一点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对于涉众型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的涉案财物处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规范,堵塞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漏洞,确保能够用好用足法律手段查清被害人信息和诈骗资金流向,加快冻结诈骗资金向被害人返还进度,及时挽回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实现办理案件与追赃挽损并重的最新司法理念要求。应当结合案件审判实际,修改有违法理逻辑、内容缺漏、法意表达不准确等不协调的法律条文,力求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避免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理解分歧,确保案件定性准确、量刑步骤规范及被害人损失退赔到位。
    • 谭远宁
    • 摘要: 儿童证人作为脆弱证人类型之一,与普通成年证人区别较大.我国刑诉实践对于儿童证言是否具备证据能力、是否能够被采纳历来有较大争议.对儿童证言进行分析研究,应当首先明确儿童证言是否具备证据能力以及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具备证据能力.以此为基础,以发现案件事实、保护儿童权益为出发点设计合适的收集、采纳制度,才能发挥儿童证言应有作用,实现查明真相、保护人权的刑诉价值.
    • 赵志勇; 陈佳钰
    • 摘要: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通常存在涉案人数多,嫌疑人关系复杂、供述易反复,客观证据不规整,产品鉴定的内容繁琐等多项问题.因此,在审查该类案件的过程中,需注意及时固定账本、产品等客观证据,并取得对应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证人证言,同时委托鉴定机构对相关产品进行鉴定,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准确认定案件事实,有效打击此类犯罪.
    • 杨小利
    • 摘要: 证在法庭、辩在法庭、判在法庭是庭审中心主义的核心要义.对专家辅助人制度而言,其在诉讼中发挥作用的场域也仅限于庭审中在专业性事实问题上对当事人提供帮助.2015年《民诉法解释》对该制度做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完善的效果需要实践来检验.以医疗损害责任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发现,司法实践中专家辅助人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启动、专家资格审查和专家辅助人意见采信三个方面.而上述问题的解决,需通过对专家辅助人权、责、义等具体规定的完善来实现;也需通过对法官释明权,裁判文书说理及加强制度的宣传等外部制度予以保障.
    • 王德鑫; 王青
    • 摘要: 近年来,软件可信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一种比较共识的观点认为,软件可信是软件行为符合预期的程度.质量形成于过程,显然,建立质量信心的证据也散布于过程.软件开发过程中,主体、行为和各种保障手段则是建立软件可信的基本依据.基于证据的决策和管理是现代质量理论的核心,基于证据、数据驱动的软件工程都是试图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计划的支持下,从过程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软件过程可信度模型,其中,证据作为建立软件可信、支持可信评估的基础要素,是模型非常重要且基础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该模型中的证据体系,遵循完整性、必要性、兼容性和可持续性这4项原则,基于过程管理的基本要素,通过调研以及与CMMI等软件过程参考模型的对接来提炼、定义和质证模型中的可信证据,使证据具备良好的公信力和可比性;同时,增加了部分目前其他模型都没有涉及的证据来刻画对软件过程的可信增强,从而建立了一个从可信实体、可信行为、可信制品这3个目标进行可信保障、并覆盖软件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证据体系.该证据体系科学、客观并具有良好的公信力,结合可信度模型的其他部分,可以实现基于证据的、自底向上的软件过程可信评估,可供软件组织广泛采用.
    • 王立东
    • 摘要: 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极大且影响深远,打击、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已成为各界共识,在各国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操作中,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制度处于核心地位.我国各有关部门虽然均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或多或少涉及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但是基本上止步于组织法层面,即明确调查的主体、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工作目标等,尚无明确系统、公开透明的可操作性细则,亟待改进.本文以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中的科研不端案件为研究对象,以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关机构的调查实践经验为借鉴,对比挖掘我国有关科技管理部门在制度与实践中的差距,就科研不端案件调查全流程必将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力图在新时期为完善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