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谕诗
讽谕诗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齐鲁学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讽谕诗的相关文献由1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民苏、王运熙、万建军等。
讽谕诗
-研究学者
- 杨民苏
- 王运熙
- 万建军
- 吕世媛
- 周啸天
- 张金亮
- 李可风
- 李扬扬
- 王力武
- 王德普
- 荆立民
- 谢思炜
- 郭鸿珠
- 陈华
- 黎爱群
- Tang Ting
- 丁毅
- 丁稚鸿
- 严杰
- 乔东黎
- 于卫
- 于慧
- 付兴林
- 代强
- 任嘉禾
- 何其芳
- 何胜山
- 余德旺
- 傅军龙
- 冯庆禄
- 刘世南
- 刘仁镇
- 刘文刚
- 刘文娟
- 刘生良
- 刘贻清
- 刘铁峰
- 刘隽一
- 华世欣
- 卞孝萱
- 古纬
- 吕孝龙
- 吴伟斌
- 吴大逵
- 吴开有
- 吴瑞裘
- 吴相周
- 吴秋丹1
- 吴逢箴
- 周兴福
-
-
谢思帆
-
-
摘要:
在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中,《续古诗》十首是其自我兴寄意味最为深刻的代表。该组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主要仿拟对象,同时参照了其他诗作。集中的主题与严密的结构,是诗人在拟古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而诗人对游子思妇之典型形象的个人凝视,使组诗在不同的抒情视角中呈现出相同的道德立场,实现了对《古诗十九首》的价值重塑。《续古诗》的独特意义在于生动刻画了诗人的理想自我,这也是白居易其他讽谕诗所不具备的功能。
-
-
金典
-
-
摘要:
从梅尧臣的至交、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对其诗歌“怪巧”风格的评价入手,以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讽谕诗为例,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在政治环境、平生遭际和个人性情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梅尧臣的政治和民生两类讽谕题材的作品在意象、情境和对比几个方面充分表现出“怪巧”这一与历代治梅诗者公认的“平淡”截然不同的风格。
-
-
张炜
-
-
摘要:
从《长恨歌》到《卖炭翁》白居易作为唐代最高产的诗人,其创作宛若一条斑驳陆离的宽阔河流,一路携带大量泥沙,漫流而去。就风格而言可谓丰富之极,从瑰丽多姿的“情爱诗”到激愤揭露的“讽谕诗”,再到一些妙趣纵横的“闲适诗”、随意挥洒的“杂律诗”,应有尽有。他的创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经常表现出多极的特征。
-
-
唐自红
-
-
摘要:
白居易的诗歌按照内容划分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三类,这三类诗歌由于内容不同而各具特色.讽谕诗展示了诗人身为谏官志在"兼济天下"的激切心情,闲适诗展示了诗人身为雅士而"独善其身"的排遣之道,感伤诗则是诗人悲切哀怜之情的真实流露.
-
-
Tang Ting
-
-
摘要: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
-
罗浩春;
付兴林
-
-
摘要:
讽谕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思想结晶,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白居易的民生观在讽谕诗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时令反常、物生夭阏的怜悯,二是对弃贫趋富、悖礼违孝的关注,三是对劣官败政、人才见弃的鞭挞,四是对邪虏贪婪、朝政日衰的痛惜.其民生观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儒家诗教的继承,又受到前代诗人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自身成长和仕途进阶的经历以及补政救失、感念皇恩的思想有很大关联.白居易将自己刚直的品性熔铸其于讽谕诗中,形成激进的民本思想,对当时社会及后世文人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应看到,白居易创作讽谕诗的动力存在一定偏颇和局限,相较于杜甫等人,他对民生的关注还存在深度不够的缺憾.
-
-
-
-
-
白居易;
翊程
-
-
摘要:
微之①,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②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