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言意之辩

言意之辩

言意之辩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47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佛学研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才智等; 言意之辩的相关文献由81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斯斯、周延云、孙中原等。

言意之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15.12%

专利文献>

论文:477 占比:84.88%

总计:562篇

言意之辩—发文趋势图

言意之辩

-研究学者

  • 谢斯斯
  • 周延云
  • 孙中原
  • 李筱竹
  • 汪振城
  • 沈琴
  • 田文强
  • 石媛
  • 乔宁1
  • 余卫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高蕾
    • 摘要: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有三种观点——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论、以荀粲和嵇康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体现了玄学家们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这些思考触及认识论上的重要问题——认识工具语言的局限性、事物本体能否被认识主体把握,因而极富洞见,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更佐以论据证之,同一阵营观点呈补充之态,不同阵营观点针锋相对,言意之辩故弥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言意之辩解释了创作者时常遇到的词不达意的苦恼,凝结着创作者苦与乐,因而充斥着生机勃勃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构成言意之辩生意盎然的美学意味。言意之辩的美学意味还在于它导向对“言外之意”审美价值的追求,并在导向对此审美价值的追求后引发对“会意”审美方式的推崇,最终助推重感性、直觉和个人内在体验的中华美学传统的形成。
    • 余多星; 王习胜
    • 摘要: 荀子基于儒家名实观的理论背景对言意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切,他从孔孟"正名以正政"的名实观立场出发,提出了言与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辩证观念.他以"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为认识论依据,基于"类""理""故"三个核心概念的运用,通过对"王者制名""君子之言"和"圣人之辩"的描述与讨论,表达了言能尽意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系统的言意观.从现代语言哲学的视角分析言与意的关系,发现言之所以不能尽意原因在于:一是人们没有真正厘清语言、思想和实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们混淆了语义和思义两个概念的关系;三是人们未能真正把握语言达意功能的特点.荀子的言能尽意观点对现代语言哲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石媛
    • 摘要: 诗人哲学家庄子曾在《齐物论》篇专门反思了"言"与"意"的关系,后来到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进一步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引用到文学理论中,把艺术结构看作是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拥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审美特点,王弼的"言意之辩"对于研究苏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 石媛
    • 摘要: 诗人哲学家庄子曾在《齐物论》篇专门反思了"言"与"意"的关系,后来到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进一步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引用到文学理论中,把艺术结构看作是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拥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审美特点,王弼的"言意之辩"对于研究苏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ISBN 978-7-100-18370-3周一良著定价:79.00元本书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几乎所有代表性的论文,基本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魏晋玄学论稿ISBN 978-7-100-18091-7汤用彤著定价:69.00元本书是汤用彤先生有关魏晋玄学的重要著述。他首先提出以"自然名教"之争、"言意之辩""有无、本末之辩"来概括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想论争。由此出发,历史地考察各派思想的演变,从而揭示出发展的主线。
    • 成思
    • 摘要: 先秦诸子们对语言展开了一场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名言之辩和言意之辩这个两个方面,对于名实之辩,孔子主张名正言顺,墨子主张取实予名,庄子主张名为实之宾,公孙龙主张名为实之谓.对于言意之辩,孔子和和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认为言能达意,同时又意识到了语言的缺陷.先秦诸子的这些主张促成了先秦语言哲学思想的兴盛.
    • 乔宁1
    • 摘要: ''言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问题在中古时期就被提出,随后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之后,后世提出的''言意''理论在全面性、理论性上没有形成超越。它最初是从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言意关系,而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言不尽意论被引入文论中.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玄学的言意之辩、形神之辩以及人伦鉴赏中强调人之神采,形成了绘画之中造型的“形神”理论文本。宋代,因为文人的介入,画家自身的修养逐渐受到重视,一是艺术家对人品、个体修为的自我要求,故有“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而“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则更强调淡泊物欲的清逸之心。
    • 庄欣欣
    • 摘要: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中人们对于言意之辩有着极大的争论,"得意忘言"在嵇康的诗作中得到了体现.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玄言诗的写作,表达了他对于玄思与仙境的渴求;更渗透在他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一代名士对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便是出于此.因此,了解嵇康诗中的言意之辩对于我们解读他及其诗作大有裨益.
    • 庄欣欣1
    • 摘要: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中人们对于言意之辩有着极大的争论,“得意忘言”在嵇康的诗作中得到了体现。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玄言诗的写作,表达了他对于玄思与仙境的渴求;更渗透在他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一代名士对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便是出于此。因此,了解嵇康诗中的言意之辩对于我们解读他及其诗作大有裨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