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解剖课

解剖课

解剖课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29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职业教育研究、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卫生职业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年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年会等;解剖课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珊、卢万发、强萌萌等。

解剖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2.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029 占比:97.87%

总计:6160篇

解剖课—发文趋势图

解剖课

-研究学者

  • 高珊
  • 卢万发
  • 强萌萌
  • 李慧友
  • 杨向荣
  • 马连弟
  • 一瞥
  • 丢丢
  • 于红
  • 从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佳琳
    • 摘要: 第一节解剖课后,我失眠了。闭上眼,脂肪构成满目的黄在眼皮下翻滚,直击灵魂,福尔马林弥留的气味仍在气管炸开,让人觉得呼吸都是带着痛的。医学院从来不缺奇闻与怪谈,“实验室教学楼的地下室存放着死尸!”从徐汇校区回来,同学汪洋就是这么一副神神叨叨的样子。那天他和几位人高马大的男同学被局解课老师挑去徐汇校区搬运大体,显然,老师高估了学生们的承受力。
    • 戴希
    • 摘要: 解剖课上人体解剖课,深入细致地了解和认知人体亦即人类自身,起初感觉新鲜、有趣,学习热情就高,精力也很集中。但时间一长,接触的老是:“心脏位于胸腔纵隔内,两肺之间,呈圆锥形,大小近似本人拳头,重约200克”;“成人共有206块骨头,按其所在部位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三部分:躯干骨有51块,颅骨有29块,四肢骨有126块”;“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最主要的部分,食物经过小肠,基本完成消化与吸收”……诸如此类、没完没了的知识,在书本上学过之后,又去解剖室反复解剖用福尔马林保存的人体标本(实际上就是人的尸体),便愈来愈觉得枯燥甚至恶心了。
    • 李飞
    • 摘要: 在概述叙事医学课程总体的前提下,将其中"写作"主题的教学思路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教学目标、预设问题、理论准备、原创微电影与案例讨论、布置"第一次解剖课感受"主题的反思性写作作业等.针对医学生早期阶段的叙事医学教育,融合解剖课内容值得借鉴.在对学生作业归纳和文本细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叙事医学教育确认了情感教育的价值,呈现了反思能力训练的有效性;在审视医学本质和建构医学生身份中彰显出叙事的价值;同时,需要重视叙事医学教育的情境性、实践性特征及课程评估等.
    • 胡张熠
    • 摘要: 盛夏的风像带着温度的大手,拂过每一个人的脸庞。而此刻的实验室里却泛着一股熟悉的冷意,冷意中还夹杂了些令人心悸的腥味……没错,科学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眼睛的内部结构,决定开展一堂"牛眼解剖"科学实验课。当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胆大的充满期待,跃跃欲试,也有胆小的分外抗拒,却无力逃脱。于是,这堂解剖课就在心事各异的同学们眼前,拉开了序幕。
    • 陈仓
    • 摘要: 在畜牧兽医学校的第一节解剖课上,我们每个同学领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老鼠。实验老师布置的任务是观察它们面对各种情况的反应,比如,喂它、辱骂它、吓唬它、欺负它、用注射器扎它……因为老鼠和人类的基因组相似度非常高,而且内脏结构很相近,所以老鼠成了我们探索生老病死的殉道者。在各种各样的实验中,90%的实验动物都是老鼠。它们作为我们的"替身",被注入各种各样的癌细胞、毒素和细菌,把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得一次.
    • 吴治佳; 谢辣; 陆代菁; 黄晓丽; 劳逸贤; 龚继春
    • 摘要: 为让在校医学生更清晰直观了解人脑的细微结构,通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两个专业的在校医学生一起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出连续人脑水平断层切片的标本和电子图谱。本项目区别于传统解剖课的意义主要在于:①传统解剖课因资源有限,常被迫使用人脑模型、图片和大体标本示教,本项目利用局部解剖学的剩余结构,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大体标本的“附加价值”,也让学生通过参与本项目亲身学习、操作,更能直观了解人脑的连续层次细微结构,更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实验切片也可以用于补充课堂教学需求;②本项目成员包含了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2个专业的在校医学生,且项目开展于大二学年,在衔接大一学年的基础解剖知识同时,也为成员在以后高年级学习脑外科、神经内科及颅部的影像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在制作实现连续人脑水平断层切片的标本后,成员还将其成果制作为电子图谱,走出了一种持续学习、连续教育的模式.
    • 摘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尸源是比较缺的。我们第一次跟老师走进解剖实验室时,用作观察和实践的是一具干瘪的男尸,看上去上了年纪,肉色酱紫,身上散发着很浓的福尔马林味。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见尸体标本,心里多少有些恐惧和好奇。不过这具男尸也的确太“陈旧”了,可能使用了好几年,干瘪僵硬就像一具木乃伊,身上“刀痕”累累,显然被无数双手解剖过。老师说,大家将就着实践吧,等有了新的标本,再来亲手操作。
    • 毕淑敏
    • 摘要: 有个奇怪的悖论:我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却希望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很多人爱说"将心比心",这在常态下可行,在特殊情形之下,就不那么灵光。我认识的一些女性朋友,爱穿奇形怪状的衣服,理由就是"我不想和别人一样",这恐怕可以印证上面的说法。其实,一样和不一样,都是相对的。我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的时候,最惊讶的是那些尸体上肌肉的起止点,居然和书上写的一模—样。
    • 王丁莹; 龙江(指导)
    • 摘要: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对菲利普·罗斯的《解剖课》进行了解读,围绕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讨论了主人公祖克曼的自我是如何在他者中消解与重建的,在此过程中,语言对于作为作家的祖克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得出,自我本是他者,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自我的建立和存在不是封闭的,是要不断重构、完善和外部世界包括家人、族群和社会的联系的,这也反映了作为犹太移民的作家罗斯对自我身份的困顿和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