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房重建术

乳房重建术

乳房重建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4782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华养生保健、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护理与康复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年会、2009年度宋儒耀整形外科青年医师论坛、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暨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等;乳房重建术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晓强、何同群、余波等。

乳房重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782 占比:99.94%

总计:114855篇

乳房重建术—发文趋势图

乳房重建术

-研究学者

  • 于晓强
  • 何同群
  • 余波
  • 俞晓岚
  • 卓睿
  • 向家梅
  • 吴素梅
  • 张静
  • 房霜
  • 李永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恒; 揭超; 张柳江; 崔彬; 刘付霖; 米明; 黄志明; 陈燕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术后外观效果评价的相关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该院行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77例,按照Harris评价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判定,将手术方式、手术时机、自体组织供区来源、是否保留NAC作为自变量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手术方式假体(OR=7.352,P=0.021)、手术时机延迟(OR=6.145,P=0.035)、未保留NAC(OR=6.980,P=0.017)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术后外观效果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是否保留NAC会明显对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术后外观效果影响较大,应结合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 姚成才; 陈明; 刘长春; 黄传蔷; 冼家仪; 严国标; 陈庞洲
    • 摘要: 目的 探讨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在早期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NSM)术,并采用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即刻乳房重建的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状况、术后并发症、重建乳房美学效果和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9.36±2.87) min、术中出血量(85.76±4.23) mL、总引流量(1 262.53±17.65) mL、拔管时间(9.61±2.67) d。术后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缺血发生率11.90%(5/42),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发生率4.76%(2/42),血清肿发生率2.38%(1/42);本组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外露、丢失,但4例(9.52%,4/42)出现轻度包膜挛缩。重建乳房美学效果与患者BMI和乳房下垂度有关,正常BMI和乳房无/轻度下垂者,假体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更好;重建乳房优良率达83.33%(35/42)。随访3~37个月,未发生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选择合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NSM术后采用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行即刻乳房重建,近期肿瘤安全性和重建乳房美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石立元; 张青月; 王小媛; 庞建美; 王燕
    • 摘要: 目的 汉化乳房重建术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并评价其应用于假体置入乳房重建术患者的信效度,为评估假体置入乳房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取得Pusic学者授权,将英文版Breast-Q 2.0版本进过肿瘤护理专家多次翻译、回译、共同讨论和文化调适后,确定中文版Breast-Q的内容,用中文版Breast-Q量表对我院的305例假体置入乳房重建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假体置入乳房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有63个条目,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Guttman分半信度为0.389,重测信度为0.863,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906%.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017~0.864;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1.00,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指数RMSEA = 0.074,CFI = 0.854.结论 中文版乳房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评估我国假体置入乳房重建患者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 李永平; 余波
    • 摘要: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后乳房重建的最新进展.方法:进行一项系统的搜索策略,输入关键词:机器人手术(Robotic mastectomy or robotic surgery)、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乳房重建术(Breast reconstruction);应用在线数据库:Medline、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等,纳入符合条件的论著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43篇,符合标准的论著8项.对242例患者实施了302个手术,含治疗性和预防性手术.其中一期植入物(假体)256例,二期植入物(假体)8例,植入假体占总手术的87.4%;扩张器植入19例(6.3%,拟行二期乳房重建),一期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25例(8.3%),其中包含背阔肌同时联合假体6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9%,局部复发率约为1%,远处转移率为0.随访期间除1例在术前有骨转移死亡外,总生存率为100%.平均学习曲线为12例.患者满意度总体评价满意,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机器人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后乳房重建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李永平; 余波
    • 摘要: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后乳房重建的最新进展。方法:进行一项系统的搜索策略,输入关键词:机器人手术(Robotic mastectomy or robotic surgery)、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乳房重建术(Breast reconstruction);应用在线数据库:Medline、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等,纳入符合条件的论著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43篇,符合标准的论著8项。对242例患者实施了302个手术,含治疗性和预防性手术。其中一期植入物(假体)256例,二期植入物(假体)8例,植入假体占总手术的87.4%;扩张器植入19例(6.3%,拟行二期乳房重建),一期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25例(8.3%),其中包含背阔肌同时联合假体6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9%,局部复发率约为1%,远处转移率为0。随访期间除1例在术前有骨转移死亡外,总生存率为100%。平均学习曲线为12例。患者满意度总体评价满意,术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机器人辅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后乳房重建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侯丽丽
    • 摘要: 目的 比较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甲乳外科病房接受乳腺癌手术的6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改良组和重建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重建组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Ⅰ期乳房重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相关问卷(QLQ-BR23中文版)评分.结果 重建组的HAMA、HAMD评分低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功能量表评分高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除上肢症状外的症状量表评分低于改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行乳房重建术,术后发生焦虑或抑郁的概率较仅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联合Ⅰ期乳房重建术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
    • 甘露; 金玉翡; 任清; 董晓晶; 张男
    • 摘要: 目的·了解接受乳房重建术后的乳腺癌患者对于性的认知与态度、性生活状态的改变体验和应对方式.方法·通过目的性抽样,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接受乳房重建术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对于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就患者接受乳房重建术后性生活状态的改变体验和应对方式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并根据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纳入12名受访者,中位年龄40(28~51)岁,均接受了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转移术,术后病程中位数为17.5个月.受访者的性生活及情感体验可归纳为3个主题.①受访者对乳房重建术后性生活改变的感知:受访者均对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大部分受访者在完成乳腺癌辅助治疗后可恢复性生活;乳房重建术导致的体象改变和皮肤感觉受损影响了患者的性体验.②受访者对乳房重建术后性生活改变的应对:受访者与配偶之间关于性的交流较少;受访者主动启动补偿机制,减轻不良性体验.③受访者术后对恢复性生活的支持需求:受访者对于性健康的需求较高,但医患间关于性问题的沟通较少;受访者期望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专业的信息支持.结论·乳房重建术后患者对于性生活和情感体验相对积极,但缺乏与配偶及医护人员关于性问题的沟通.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患者性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评估并及时给予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 房霜; 向家梅; 谢黎
    • 摘要: 目的:比较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与游离腹部皮瓣对乳房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股深动脉组(股深动脉穿支皮瓣,n=84)和游离腹部组(游离腹部皮瓣,n=54),比较对重建乳房的满意度、手术满意度、胸部满意度及腹部满意度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时(术后随访时间0.05);而乳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游离腹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及术后3年时,股深动脉组与游离腹部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0,P=0.479);股深动脉组治愈70例,手术成功率83.3%;游离腹部组治愈46例,手术成功率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3,P=0.528).结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患者初始乳房满意度明显优于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
    • 郭杨
    • 摘要: 目的 总结行乳房重建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本科室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游离下腹真皮脂肪瓣重建术的年轻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术前予以心理护理及充足的术前准备等;术后除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体位护理、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及皮瓣护理等,观察护理情况.结果 该患者顺利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游离下腹真皮脂肪瓣重建术,术后外观评价良好.未发生假体纤维包膜挛缩、切口感染、患肢肿胀及出血现象,通过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术前予以心理护理及充足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术后除常规护理外,实施体位护理、并发症护理、功能锻炼及皮瓣护理等对手术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 房霜; 向家梅; 谢黎
    • 摘要: 目的:比较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与游离腹部皮瓣对乳房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3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股深动脉组(股深动脉穿支皮瓣,n=84)和游离腹部组(游离腹部皮瓣,n=54),比较对重建乳房的满意度、手术满意度、胸部满意度及腹部满意度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时(术后随访时间0.05);而乳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游离腹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及术后3年时,股深动脉组与游离腹部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0,P=0.479);股深动脉组治愈70例,手术成功率83.3%;游离腹部组治愈46例,手术成功率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3,P=0.528)。结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患者初始乳房满意度明显优于游离腹部皮瓣乳房重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