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79052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福建中医药、河北中医、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全国第六届(2015)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暨侗族医药理论培训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2013中医针灸北京论坛等;补泻手法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粟万成、刘清国、刘芸等。
补泻手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90524篇
占比:99.98%
总计:790666篇
补泻手法
-研究学者
- 粟万成
- 刘清国
- 刘芸
- 刘霖
- 孙华
- 张国飞
- 张海生
- 曹利民
- 李颖
- 王新民
- 王朝阳
- 王玲
- 王觉
- 许昊纯
- 许晓康
- 郭灿灿
- 陈佃夫
- 陈秀华
- 陈采益
- 韩镇中
- 马伯亭
- 黄红叶
- DU Lin
- MA Wen-zhu
- TAO Xiao-yan
- WANG jue
- ZHANG Hong-lin
- ZHANG hong
- ZHOU Hong
- ZHU Jiang
- ZHU Wen-lian
- 丁勤能
- 严兴科
- 于淼鑫
- 于耀才
- 伊凡
- 何勇宗
- 何华香
- 何天有
- 何玲玲
- 何维
- 兰益
- 冯一乔
- 冯淑兰
- 冯益乔
- 冯跃
- 凌方
- 刘俊昌
- 刘巧敏
- 刘欣
-
-
罗容;
钟峰;
章薇
-
-
摘要:
便秘的病位在大肠腑,其发病与气血津液及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失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以便秘为例,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角度阐释便秘患者的五脏生克制化关系,并据此选穴配穴,施以相应补泻手法,为针灸治疗便秘提供新的思路。
-
-
孟珍珍;
何华香;
王冉冉
-
-
摘要:
探讨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可应用的针刺补泻手法,以提高临床疗效。通过研究穴位埋线及补泻手法相关文献,总结穴位埋线补泻手法目前应用现状,论述相关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及重要性,探讨穴位埋线操作过程中可应用的针刺补泻手法及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
-
舒昀;
袁青
-
-
摘要:
从古至今,针道诸家对平补平泻有不同的论述,或为补泻无形的导气同精法,或为催气、行气的针刺辅助手法,亦或为整体性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古代平补平泻,包括《灵枢》之导气同精法、《神应经》之“先泻后补”法和《针灸大成》之“小补小泻”法,其内涵不一。近现代平补平泻法的雏形是导气同精法,以“徐入徐出”为特点,导气之出入,主要用于气机逆乱之五乱证。平补平泻古今有异,今以导气法进行追本溯源,分而论之,维护针灸经典理论的严谨性及权威性。
-
-
袁宏伟;
李琰峰
-
-
摘要:
针刺手法属于《针灸学》一书中“刺灸方法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经络腧穴理论向针灸临床过渡的桥梁,在针灸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作者在进行针刺手法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其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传授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文从针刺手法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提出应重拾针刺手法的精髓,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将针刺手法运用到针灸临床治疗中。
-
-
杨际凤;
林超
-
-
摘要:
经络气血运行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之脏腑气机升降有许多共通之处,故从整体辨证出发,根据"一气周流"理论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疾病,提高诊病全局观,重观中轴,环顾四维,为临床针刺治病、防病提供新思路.
-
-
徐松元;
沈澍农
-
-
摘要: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主要包括歌赋44首、论5篇、图片38幅,内容涵盖经络穴位、针法禁忌、治则治法、子午流注、脏腑等多方面,对于针灸的基础理论、针法操作及临床应用均有详细论述。该书除常见的针灸操作手法、取穴配穴手法之外,还提及不常见的担截法。该书重视理论基础、补泻手法及行针先后顺序,临证时选穴配穴灵活巧妙,善于运用子午流注法,强调针灸禁忌,安全谨慎。书中所载"担截法"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探讨,所绘图像也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所述针法对临床与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灸禁忌的相关内容对医者有一定警示作用。
-
-
张琪棋
-
-
摘要:
《针灸大成》中共记载了33例医案,是该书宝贵的财富,为后世提供了许多临床治疗思路.杨继洲临床治疗疾病时,首先通过审因问脉,明辨疾病的标本根结所在,重视理论源流,但又不拘于古方,临证使用灵活.在施治时,针灸药并重,配合使用,且用穴时遵循选穴精少的原则,使用巧妙,擅用特定穴,在治疗过程中还重视补泻手法的选择,临证根据临床症状选择恰当的补泻手法.此外,杨继洲还提出了肿瘤要早治的思想以及医者医德问题,具有前瞻性和和先进性.总结杨继洲治病时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世具有诸多启示,后世医家应当更加规范明确各病案的病因病机,以求能够更好地总结和分析杨继洲的学术思想.
-
-
邱晶晶;
陈贵珍;
吴学玉;
许晓康;
许云祥
-
-
摘要:
穴位埋线技术作为传统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骨科疼痛疾病中(以颈椎病、腰腿痛为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临床操作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操作过程失精准、线体埋置深浅缺乏量化分析、临床补泻手法难操作、埋线后穴位动态效应不明确4个方面.肌骨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这些临床问题提供方法和契机,通过对肌骨超声的技术优势及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论述,并对其进一步应用于穴位埋线疗法所能发挥的技术优势进行探讨与阐释,力求实现埋线操作过程可视化、线体埋置深浅规范化、补泻手法安全有效化、埋线后穴位动态效应明确化,以期穴位埋线研究及临床运用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
-
文宇
-
-
摘要:
子午流注学派起源于金元时期,其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的影响,除流注开穴外,该学派医家对补泻手法的认识也独具特点.该文通过对何若愚、徐凤、杨继洲、吴棹仙4位医家补泻手法思路的整理和分析,探究补泻手法思想的源流与发展,进而深入理解该学派医家补泻手法的理念与操作,并将其合理应用于临床,提高针灸疗效.
-
-
-
田小刚;
张蕾
- 《甘肃省针灸学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国传统医学采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已有数千年历史,经验丰富,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以及合谷穴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和依据,并以现代文献为重点,以"针刺"and"急性期周围性面瘫"and"合谷穴"and"补法"or"泻法"or"平补平泻"为搜索词下的文献为主,总结了现代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合谷穴的补泻手法.
-
-
粟万成
- 《全国第六届(2015)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暨侗族医药理论培训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治疗类风湿临床效果.rn 方法:选取我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RA患者10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治疗,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rn 结果:根据疗效评判标准,观察组显效36例(72%),有效13例(26%),无效1例(2%),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显效27例(54%),有效15例(30%),无效8例(16%),总有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我所创立的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内外合治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
WANG jue;
王觉;
ZHANG hong;
张虹
-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2013年
-
摘要:
运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细巧方便,适用于全身,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毫针针刺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难经》有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体现在手法.历代医籍对针刺补泻手法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
-
-
杨紫艺;
周梦媛;
汪杏;
赵芸芸;
陈芷枫;
兰益;
徐韬;
赵煜;
赵凌
- 《2015年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的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研究的特点,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在维普、中国知网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05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28篇进行评述.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与非穴位温度的差异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从针灸对穴位体表温度影响的研究可以看出,穴位温度可因不同补泻手法的刺激而改变,并有循经影响的特点,与非穴有显著的差别,显示出了穴位、经脉的特异性。另外可以通过艾灸穴位,比较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差别,总结健康和病症状态下的相关经脉与非经脉导热性的差异及规律相关机制。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气至而有效"是指导针灸实践的总则,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有关针刺部分的经文,对"气至"有了新认识."气至"并不是简单等于"得气","得气"也并非简单等于有效,更不能简单等同于针下胀感."气至"是一个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同时针刺的补泻手法对"气至有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因素也不可忽略.
-
-
张维
- 《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位于督脉之上,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位于头部的交会穴,为百脉之所会,具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田从豁老中医为国家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六十余年,其选穴及手法独具一格,培养了大批针灸专业人才.田老临证时百会穴的取用非常频繁,针刺方法亦高度个体化,经过临床病例总结并与田老沟通访谈,将田老应用百会穴治疗不同系统疾患的经验加以总结,百会穴为临床常用穴,但田老并未因其常用而忽略了针刺方向、补泻手法等针灸治疗的技术关键。经过与田老的访谈,总结出田老取穴行针的一些初步规律,即针前必先揣穴,以按之酸胀或有体表标志处取穴,同时可以调和经气,减轻疼痛。进针后根据病情选择补泻手法,以百会穴为例,其位置不宜行提插手法,故以迎随补泻配合刮针为主。百会穴的临床应用只是田老针灸学术思想的一个具体例证,名老中医是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学宝贵财富,有待继承发扬。希望对针灸医师应用此穴有所帮助.
-
-
-
-
-
-
-
-
-
-
-
-
-
- 张海生
- 公开公告日期:2000-07-19
-
摘要:
一种能模拟补泻手法的电子针灸仪,其特点在于包括计算机和与之相连的处方存储器,显示器,键盘,呼吸传感器,针感反馈传感器,计算机经脉冲输出电路将电压频率信号输出至电极。根据中医的各种针法建立数字模型,制做成数据储存于存储器中形成处方库,计算机根据设置选择处方,依据处方曲线送出电压和频率信号。该仪器能对多种针灸手法进行模拟,进而依该仪器可以量化和继承经典及名老中医的施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