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中医针灸北京论坛
2013中医针灸北京论坛

2013中医针灸北京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27

主办单位:北京针灸学会

会议文集:2013中医针灸北京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美国静脉学会CEAP分类法,采用贺氏火针放血疗法对68例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治疗,根据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的观察,分析该疗法对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曲张的整体疗效。
  • 摘要:文章叙述了田从豁教授对两个病例的临床治疗经验,两病例临床主症表现各异,一为口眼歪斜,一为皮疹,相去甚远,但都表现出中焦脾胃不足,正气亏虚的相同病机,田老在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均以补益脾胃,调理中焦,提振正气为指导思想,给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推而广之,只要病机相同,运用此法可治疗多种疾病,对久病、正虚、疑难杂症往往取得奇效,临证取穴加减化裁,并不拘泥于此。
  • 摘要:文章介绍了金伯华教授运用针灸特色手法对1例支气管炎并发感染病例的治疗,指出金氏针灸在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同时进一步发展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诊治手法,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疗效,扩展了针灸的临床治疗范围。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两例调整太阴经法的临床应用病例,可以看出王老在治疗湿浊内盛类疾病方面,以调整太阴经为主,穴位选择以尺泽、阴陵泉为主穴,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加减穴位,但总体治疗思路以调整太阴为宗。同时注重对病变经脉的辨别,辨经、选经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如湿疹、过敏性哮喘、硬皮病等因湿浊而致者,皆可以调整太阴经予之,亦可获效。
  • 摘要:王居易教授治疗失眠症首先明确失眠症证候结构,然后通过有所侧重的察经,从变动经脉中分辨出病经,再与证候结构对接,进而针对病经选经、配穴,并不拘泥于固定证型、经络、穴位.王老的经络诊察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对脑穴结构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审、切、循、扣、按以经络诊察,将察经中获得的异常经络与证候结构逐一对接,判断病经,五法选经,重视督脉,善用长强,一穴四经,活用公孙,手法多样,治疗失眠症效如桴鼓。
  • 摘要:文章介绍了王老调整经络法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指出面瘫的选经取穴是以详细、全面的经络诊察为基础的,经络诊察在手足十二经的基础上,要注意对颜面局部及其周围经络的诊察,并注意在病变的不同阶段经络存在相应的变动,医者需明辨经络寒热虚实,察找病变经脉。少阳经在面瘫的治疗中有着承上启下、调控中部的重要作用,悬颅、悬厘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穴位的定位可依据局部循摸的结果而确定。
  • 摘要:本文对所收治的一名痰浊内蕴型眩晕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取穴双侧尺泽、阴陵泉、丰隆配合中脘穴,疗效显著.指出因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首先责之于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因为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故可治脾胃二经疾患。针刺丰隆穴可通调脾胃气机,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中脱和胃健脾,以杜生痰之缘。阴陵泉为脾经合穴,穴性属水,可健脾利水、祛湿化浊,而取同属太阴经穴位尺泽,一方面与阴陵泉同名经相互配伍,起协同作用,另一方面,肺主通调水道,尺泽穴性属水,功效方面可肃降肺气,以此进一步调畅气机,使水湿得化。故取尺泽、阴陵泉、中脘、丰隆穴相互配伍,治疗痰浊内蕴之眩晕,疗效甚佳。
  • 摘要:文章对两例运用面部温和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的治疗过程进行了分析,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指出温和灸是对于传统艾灸疗法的改良,突破了传统直接灸应用于面部的限制,从而更一步改善局部的血管、淋巴功能,使机能障碍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重新建构,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供应,可以增强局部营养新陈代谢、促进渗出吸收、减轻水肿和消除炎症。由于温和灸的温煦作用可以加速循环,带走积聚的病理产物,中和微观粒子造成的电解质失衡,打断病理行进的过程,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病理冲动,可以抑制疼痛产生,也利于患病组织或神经的修复。
  • 摘要:文章对以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脑梗死患者10例,采用针刺督脉十三针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10例患者舞蹈动作全部消失,面部不自主运动亦消失.1例治疗3天消失,4例治疗1周消失,其余患者治疗2~3周消失。1例患者遗留偏身不利、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遗留后遗症者中医辨证为阴虚风动型。研究发现通过针刺督脉经为主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供血,有利脑神经功能恢复。
  • 摘要:本文结合北京市中医局局基金课题JJ2005-25"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以贺氏针灸三通法为主的针灸方案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进一步验证该方法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疗效并予技术推广.研究结果显示,经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后,可显著减轻患者局部症状及疼痛,温通法及强通法均以辨证施治,两组无明显差异,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证据确凿,且选穴操作简单,适宜各级中医医院及社区推广应用。
  • 摘要:肛周湿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难治性皮肤病。发生于肛周及会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过敏性疾病属W型变态反应。常由变态反应疾病因素、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引发。临床以瘙痒、渗出、皲裂、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在祖国医学中肛周湿疹属于肛门湿疹范畴,中医称之为“肛门顽湿”或“湿疮”“浸淫疮”“血风疮”。本病的病因是因久生久应,嗜食辛辣、长期便秘致湿热内聚加之风邪、浸淫肌肤而成,其中以湿痒为主要因素。湿为阴邪病程长、缠绵、难愈为湿邪的致病特点。风能胜湿,痒来自风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取曲池、委中为清热祛风,二穴为治疗皮肤病的要穴.病在下者高取之为百会之义。承山为膀肤经脉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火针疗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体系,本病以火针密刺浅刺穴处为主,其机理是将火针的温热由表浅而深入,借助火力激发经气,温通经络加快了气血的流通使受损的组织得到气血的滋养而再生,从而获愈。同时配合火针治疗可起到止痒快、副作用小、见效快的特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治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火针配合毫针治疗的疗效较单纯,针刺疗法更好,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文章运用毫针疗法与淋巴结刺激疗法对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治疗,指出毫针疗法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患者病因病症,辨证取穴,对机体机能起到全身调节作用。淋巴结刺激疗法则是局部治疗,作用更直接、迅捷,起到直达病所的作用。毫针疗法与淋巴结刺激疗法相结合,起到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协同治疗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 摘要:文章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68例关节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显效21例,有效4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8%。其中年龄小,病程短,疗效好:年老而且病程长者疗效较差。指出采用三通法治疗关节疼痛,既能扶正祛邪,又能促进气血运行而止痛,属于标本兼治之法。
  • 摘要:耳与十二经脉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肾关系密切。耳鸣、耳聋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肝胆火旺、风热外袭而致耳窍闭阻,虚证多因肾精不足,脾胃虚弱而致耳窍失养。但无论哪一种原因所致耳鸣、耳聋,从经络循行来看,均可归结于阳经经脉的气机不利或失于濡养.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及手阳明之别均入于耳中,足阳明经、足太阳经行于耳周。三阳经的经脉病变均可引起耳鸣、耳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耳鸣、耳聋主选阳经腧穴、尤以少阳经脸穴为主、配合辨证选取其他腧穴治疗,在临床中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进一步研究耳鸣、耳聋与三阳经腧穴甚至为“阳脉之海”的督脉的联系,对于治疗原因不明和难治性的耳鸣、耳聋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在辨病、辩经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腘窝络脉放血治疗多种慢性顽固性疾病,指出如有瘀血阻络必须结合强通之法畅通气血,才能使针感通关过节,取得明显疗效。因足六经阴阳互为表里,经气相通,且循行均过膝部,故用放血疗法畅通腘窝部经气,消除有形的病邪,对足六经经脉气血的畅通均有裨益,故腘窝络脉放血配合其他方法运用,能够提高多系统疾病的疗效。且腘窝为足太阳膀肤经的循行部位,足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适用于放血疗法。
  • 摘要:本文依据经筋的病生理特点,结合肩部经筋病的临床特征,提出综合运用火针、毫针及中药的治疗方案.指出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肩部经筋病,易发难愈,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肩部伤筋的症状及分期,以火针点刺阿是穴,毫针循筋排刺,以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结合肩部经筋病的证候特征,辨证用药,或活血化疲,或祛风散寒除湿,或补益肝肾、滋养经筋,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慢性咳嗽属于内伤咳嗽,或内伤加外感咳嗽.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肺,脾,肾虚损最常见.外邪入侵,未及时治疗,或素体脾虚,痰湿内生,痰热互阻,或肾不纳气等,导致肺气不利,肺失宣降,而发生咳嗽,咳痰,喘憋等.肺俞,肾俞,属足太阳膀肤经之穴,能宣肺祛风,止咳定喘;久咳多虚,加肾俞有补肾纳气之功;擅中为气之会,天突,定喘穴是降气平喘之效穴,为邻近取穴;《素问.咳论》指出:五脏之咳,应取俞穴,六腑之咳,应取合穴,有浮肿者,可取脏腑之经穴而分治之。拔罐通过对穴位的良性刺激达到宣肺止咳化痰,散寒定喘,加穴位贴敷使红外线对经穴的刺激增强,共凑止咳化痰定喘之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咳嗽,咯痰,喘憋等证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医疗费用降低,病程缩短,可以重复应用,患者乐于接受,在基层有一定实用价值.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文章采用电针疗法对除针刺深浅外,取穴和其他操作方法一致的两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指出电针深刺中髎、会阳两穴可有效改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是治疗效应,而非安慰效应,且安全性好;针刺的深浅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 摘要:本文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48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放血和针刺治疗。指出急性腰扭伤是基层医院常见的多发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局部封闭为主但一般效果并不理想,遗留慢性腰背疼痛者较为多见,因此,对急性腰扭伤是否及时治愈至关重要。委中放血加针刺腰痛穴,临床疗效快,疗程短,加之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文章总结了学生对针灸的兴趣点,从2003年到2011年8年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大众对于中医养生和保健的观点和方法更为重视和接纳,借助媒体的宣传推广,社会上出现了“中医热”.这对20岁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也可能产生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西医院校临床专业中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规范地制订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新的中医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以此形成西医院校中医教育改革的新的突破点,真正实现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
  • 摘要:文章叙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灸学相应程度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医学领域,进一步加强针灸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和研制开发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针灸医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目前,一些新型针灸医疗器械在临床上逐渐广泛使用,在大力推进现代针灸医疗器械开发研制与创新发展中,必须与中医临床思维特点相结合。只有这样,新的针灸医疗器械才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才会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进一步提升针灸临床水平。
  • 摘要:单式补泻手法古代医家早已论述,从《内经》及相应的古典医籍中现代学者不断研读与探讨,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补泻手法,但对于各种手法仍然存在分歧。对于单式补泻手法,临床中常配合使用,在临床中疗效较好,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于继续开拓与探索。
  •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脑血管病综合管理模式十分紧迫,探索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卒中单元模式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近期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急性期脑卒中的规范化治疗技术方案应用中,针灸治疗的证据级别为(Ⅱ级推荐,B级证据),与神经保护剂丁苯酞及依达拉奉相当,高于中药制剂(Ⅱ级推荐,C级证据)。因此,我们探索建立由三级、二级中医院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连续性综合一康复中医卒中单元模式,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在治疗上突出了针灸治疗脑卒中优势,建立了各种特色疗法的操作规范,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治疗有效率,降低复发率、致残率,有效解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运动及言语功能障碍及包括卒中后肢体痉挛、排尿功能障碍等常见并发症。在疗效评价方面,横向上采用多种脑卒中常用中西医评价量表,关注患者自我感觉症状的改善,更能体现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纵向上连续动态的观察患者各项指标,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形成产生最佳疗效的中医治疗指南并开展推广工作。
  • 摘要:文章从施灸频次、脆穴特异性、患者个体差异、灸法的非热效应、灸疮的发与不发方面论述了灸法疗效的影响因素,指出灸质、灸量、灸时、灸法、灸温和施灸频次、腧穴特异性、患者个体差异、灸法的非热效应、灸疮的发与不发等方面均可影响临床灸法的疗效,并且在灸质、灸量、灸时、灸法、灸温这几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与成果,但在施灸频次、脑穴特异性、患者个体差异、灸法的非热效应、灸疮的发与不发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对于影响灸法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提高灸法的临床疗效。
  • 摘要:八髎穴因其所处部位特殊,临床取穴有一定的困难,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用简易能后孔定位尺取八髎穴。八髎穴归属膀胱经,内应泌尿生殖系统,与肾、肝、脾足三阴经及足少阳胆经、督脉相通,功专滋补,为补肾强要,调理充任之要穴,治疗前后二阴和妇科病之常用穴,其中次髎又是痛经的经验效穴。临床宜直刺进针,刺入骶后孔中后,再向四周探刺,针感向前阴传到者,适于治疗泌尿生殖疾患,针感向肛门传导者,适于肛门疾病,但不宜过深,以防刺伤膀胱和肠壁,故当根据具体病症进行分析,不可一味以偏离多少角度为准,关键是要针至病所。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李新吾教授研制的“李新吾针刺鼻炎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旨在初步探讨李新吾针刺鼻炎法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以治疗前后鼻炎症状总分量表、鼻炎伴随症状评价表评分,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后鼻炎症状总分量表每日平均分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为有效。李老多年临床经验显示,该方法与常规针刺相比,取穴少,每次仅取1穴,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单侧蝶腭神经节可同时引起双侧鼻黏膜收缩,鼻甲缩小,有时对侧甚至比同侧更明显。
  • 摘要:对于中风的治疗于老主张急性期以清火补虚、消除发病诱因为主。实火证予以潜阳降火、育阳顺气,治疗血栓则加以活血化癖;治疗出血,则加以凉血止血。若见喉中痰鸣,佐以清热化痰;若见风证,佐以熄风:若见神昏,佐以醒神开窍。虚证予以补益正气,治疗血栓佐以活血化癖:治疗出血佐以止血。中药贯穿中风治疗始末,应用针灸的同时,于老配合运用中药.不仅是汤剂,也善用中成药。急性期根据虚实不同,常用人参归脾汤、调胃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参附汤。恢复期常用补阳还五汤、大黄蛰虫丸。
  • 摘要:胡慧教授通过对中医理论和临证经验的不断总结,从病因病机、选穴和治疗时机方面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进行了优化,应用于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通过回顾国内外针灸治疗腰痛的研究,指出国内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某种针刺方法治疗腰痛效果如何,而国外学者研究的是针刺是否有效。国内学者研究中多不设立对照组,而国外学者多侧重于随机对照研究(RCT)。但近些年,部分高水平的国内研究也开始进行RCT研究。目前国内外本领域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动物实验等基础研究较为罕见,其原因可能与模型建立、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困难有关。提出今后研究应增加样本量,采用适当和充足的针刺治疗,延长随访时间以及明确纳入标准。
  • 摘要:疼痛背景下期望引起安慰剂效应时,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被激活。研究表明,期望可以激活阿片能神经系统,减少疼痛通路的传递,激活疼痛调节系统,给予安慰剂可以改变改变脑内阿片富集区的神经元活动。分子影像学证实,安慰剂可引起内源性阿片递质的释放。对于不同的疾病,安慰剂效应大小也不同,对于容易受到意识影响的疾病,期望能够引起安慰剂效应;但对于无意识和非自主的生理过程,安慰剂效应只能通过条件作用产生。对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仅进行语言暗示则难以产生安慰剂效应.病人在针刺前对针刺疗效的合理期望对临床疗效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但患者对针刺的期望并非越大越好,有研究评价了针刺期望对慢性背痛的影响,发现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反而降低了针刺疗效。现阶段对于期望对针刺疗效的评估并无固定明确的方法,主要的测评方法仍是心理学量表.临床治疗中,安慰剂效应时大时小,不稳定强,其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但基本可归为医护人员和医院环境两方面,临床治疗中应最大话的激发期望的安慰剂效应,通过针刺配合心理疗法治疗疾病。
  • 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医《黄帝内经》经典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进食障碍患者中月经不调、脱发、便秘等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黄帝内经》提倡“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经典理论,它是现代养生的宝典、治病的法书,也是研究医学的典范。
  • 摘要:文章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的释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竖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才能进行层次分明的针刺操作,而得气获效。所以,采取正确规范的持针姿势进行针刺操作,对取得临床疗效,以及避免因长时间针刺操作而产生手指麻木等不适反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内经》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灵枢》的开篇《九针十二原》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肯定了其所载针刺补泻的疗效。通过分析《内经》也可以发现,其补泻手法是很轻巧灵活的,往往是两种手法自然巧妙的叠加,这说明补泻手法来自于临床实践,其必定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内经》之后的历代针灸大家对针刺补泻手法有着不用的见解与发挥,要师古而不泥古,更加深入的挖掘古人针刺补泻思想,从而更好的发挥针刺补泻手法的疗效。
  • 摘要:笔者试从因时针刺的角度探讨《内经》、《难经》中的针刺理论,指出《内》《难》中有关因时针刺的内容及其丰富,是现代时间针刺医学的理论发源。
  • 摘要:对于《难经·三十三难》提出的“肝沉肺浮”这一看似矛盾的论点的不同认识,有学者从肝肺配属的五行、天干阴阳属性;五行母子尊卑关系等“形而上”的层面支持“肝沉肺”这一论点。本文试图从“形而下”与肝肺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的层面来理解“肝沉肺浮”理论。从肝肺气机升降关系、气血关系、和《难经》对肝肺解剖知识和古人对肝肺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理解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之,对于“肝沉肺浮”的认识要全面,不能仅仅从五行属性方面去给它下定论说:肝木当浮,肺金当沉。而是要站在古人思维角度去理解.从古代文献可以推断出古人对这一论点的提出不是单纯地从哲学角度出发,而是在一定的、直观的对脏器的解剖和功能认识基础上结合古代哲学提出“肝沉肺浮”这一论点的。
  •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传统针刺助产处方(合谷-三阴交穴)对孕晚期大鼠子宫平滑肌协调收缩的影响,进而部分阐释传统针灸助产处方的科学内涵.rn 方法:选用健康成年初孕Wistar雌鼠22只,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妊娠模型对照组;健康成年未孕Wistar雌鼠11只做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孕鼠均在妊娠第20天上午进行电针,以先电针双侧合谷穴20min,再加刺双侧三阴交穴5min,共针刺25min,电流强度0.2~0.3mA,2/50Hz疏密波为干预方法.同一时间段,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大鼠布袋束缚25mi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及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含量,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rn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血清E2,P,E2/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子宫PGF2a含量和Cx-43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5),P含量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E2/P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子宫PGF2a含量和Cx-43表达显著升高(P<0.05).rn 结论:电针刺激优化传统针灸助产处方通过改变孕晚期大鼠血清及子宫组织中相关激素水平而促进孕晚期大鼠子宫向活跃期转变,并通过增加子宫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其促进子宫协调收缩的作用。可认为是该处方发挥促分娩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部分揭示针灸促分娩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针灸在产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及下丘脑中内皮素(ET)、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5-轻色胺(5-HT)的影响,以揭示捻转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调控的机制,为捻转补泻效应差异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经》刺络特色地深入探讨与研究,总结其思路和特色,指出《内经》中关于刺络的论述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刺络放血疗法不是简单的操作技术,它同样需要辨证论治,因病施治,根据病人、疾病及外界环境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其出血量不能通过机械的人为地测量、分界来决定,而是要通过机体的反应和疾病的性质来决定。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本研究在应用统一规范的捻转补泻操作手法的基础上,研究捻转补泻手法的效应,将使捻转补泻手法的研究结果具可重复性,并且借助于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更深入研究捻转补泻手法的机制,将更加有力的证实补泻手法的效应差异及原因。
  • 摘要:女性乳腺增生病主要是因情志不遂、思虑过度、劳累等原因引起,导致肝郁气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以毫针配合电针通经活络,通过刺络放血理气活血,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取得良好的疗效并无毒副作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中选用的穴位及针法基于古人诊治乳癖的法则上,以疏肝理气、调和冲任、活血化癖为主要治法。
  • 摘要:"治病先治神"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周德安教授提出的针灸治疗学学术理论.对于“督脉十三针”和“五脏俞加隔俞”这两个针灸处方,周老师根据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强调“督脉十三针”的重镇安神的作用,“五脏俞加脆俞”的补益安神的作用。因此,临床常见到周老师对于帕金森、癫痛、小儿多动症等辨证偏实者,常使用“督脉十三针”重镇安神;对于久病者、偏虚者,常使用“五脏俞加脆俞”以调理脏腑气血阴阳,补益安神。
  • 摘要:针刺治病首先要保证针体进穴后的“得气”,这是针刺治病取得疗效的前提.补法主要针对体质虚弱及久病患者,对于虚中有实,虚实夹杂的患者,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同一穴位中,采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的手法,临床上金老对需要施以补法的患者,基本都是这种手法,效果俱佳,皆能起到调动正气,调和阴阳的作用。按照现代神经和血液功能学说的概念,就是起到兴奋(活跃)神经,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泻法主要针对邪气亢盛或气血癖滞的疼痛患者。这里不具体论述泻法的应用范围,及各类病症的辨证施治要求。
  • 摘要:膻中穴位于胸部,仰卧位,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属任脉经穴。局部解剖:在胸骨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刺激膻中穴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临床实践证明,凡一切气机不调之病变均可取膻中穴治疗,如肺气不降、胃气上逆、肝气不舒、心气郁滞等证,刺膻中穴能有效促进乳汁的分泌,经常点揉膻中穴可以有效地缓解中老年人郁病。重点介绍了金伯华老师在临床中灵活应用膻中穴,对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病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文章叙述了对王居易教授症候结构理论的认识,指出在认识症候结构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症状的客观性。二是针灸医生要熟知灵枢经所叙述的十二经的“是动”“是主”病候,如此可以在症状上将患者的病机初步判定属于何脏何腑何经何络。王师认为掌握患者的症候结构不仅是简单问诊就可以确立的,需要通过完整的诊疗过程才能反复验证确立患者的症候结构。
  • 摘要:文章叙述了一例运用针刺通里及照海治疗中风后言语及吞咽障碍病例,经针刺治疗10次后,患者言语较前清晰,进食水呛咳较前明显好转,可从口中进食糊状物,无明显呛咳,但仍饮水呛咳明显。经针刺治疗20次后,患者言语清晰,可从口中正常进食进水,且无明显呛咳发生,予拔除胃管,指出针刺双侧通里、照海穴可改善中风后言语及吞咽障碍。
  • 摘要: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设计研究了针刺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评价了不同的基线变量与结局评价的关系,发现卒中后高的认知功能与好的预后可能有关,而是否接受针刺治疗不会对预后产生影响,证候同样不会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由于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论证强度的限制,且非针刺组的样本量较少,这一结果还需要同类的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 摘要:文章通过叙述放血疗法对多种病例的治疗,指出在临床运用放血疗法的过程中,放血前应详细地询问病史及平日服药情况.如对于伴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应慎用。对于糖尿病患者,刺点不宜多,以防感染。对服用拜阿司匹林、法华林等抗血小板凝聚及抗凝的药物,首次放血应刺点少,手法轻,了解出血的速与迟,做到对下次放血刺激量有一个度的把握。关于放血部位的确定,第一:局部取穴,如上述耳痛患者。第二:辨证、辨经取穴。如头痛、腰痛的患者,定要查看胭窝是否有淤滞的血络,胃脱疼痛的患者查看背部相应俞穴区域是否有痛点及阳性结节。胆囊炎的患者查看天宗穴是否有异常反应。第三:关注足太阳膀胧经,循查放血部位。该经脉在12条正经中循行路线最长,上至巅顶,下至足跟,贯通头、项、目、背、腰、下肢、足,联系心脑肾。脏腑背俞穴分布在本经脉背部第一侧线。又膀胧经为人身之藩篱。故体表及内脏疾病日久,巡查足太阳膀脱经循行路线,基本上可以找到淤滞的血络、阳性结节及痛点,在上述部位刺络拔罐放逐癖血,畅达经脉气血,使症状缓解。所以有些医者认为膀胧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临床实践中确有深刻的体会。
  • 摘要:笔者根据夏季暑湿气候的特点,采用针刺结合新加香薷饮加味治疗夏季贝尔麻痹患者35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针刺结合西药治疗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新加香蕾饮加味治疗与针刺结合激素等西药治疗贝尔麻痹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
  • 摘要:本研究通过针刺不同位置的"列缺"穴治疗慢性咽炎,比较二者的针刺效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都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但是两组之间相比,对慢性咽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有人采用随机交叉实验的方法观察针刺以上两个不同列缺穴对正常人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两者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则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 摘要:变应性鼻炎属于临床常见病,临床以阵发性鼻痒、喷嚏、鼻塞、流鼻涕为主要表现。透刺法能大大增强针刺“得气”效果,尤其对循经感传、气至病所大有裨益;可以沟通多条经脉的经气,表里经或多经透刺,可以激发经脉的经气感应,加强了经脉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气的运行,协调了相应脏腑的功能。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提高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免疫异常状态,改善特异性体质,对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指出头穴透刺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研究前景。
  • 摘要:本研究采用头针长留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取得较好疗效,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肌张力增高等级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
  • 摘要:文章介绍了从2007年至2010年对80例纤维肌痛综合症(Finibromyalgia syndrome,FS)患者采取调神针法配合治疗的情况,从治疗结果来看,总体情况显示出调神针法确能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有明显缓解,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对疼痛的缓解作用也较强,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抑郁状态的改善也是如此,两组之间相比治疗后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改善抑郁状态效果较对照组为好。观察组疗效为何较对照组为好,调神针法的运用是主要原因。本研究一方面证实了调神针法的有效性,同时也印证了调神在FMS治疗中的地位,对于本病的和治疗,镇痛与调神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 摘要:枕神经痛宜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尤适宜火针治疗.火针疗法属温通法之列,不仅具有毫针深刺微通作用,又具有火热温通的效果该法疾进疾出,点刺为主,可借助火力,助阳行气,祛寒止痛,因其能温通局部经气,故是治疗经筋病的较佳疗法。治疗时宗“以痛为输”之旨取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旨在直达病所,针专而效宏,同时辅以风池完骨等穴祛风散寒,通经止痛,以达疏通局部经气缓解疼痛的作用;同时该穴操作时选用傍针刺法,可进一步增强疗效。
  • 摘要: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畴,饮食不调、情志不遂、劳累过度、脾胃本虚等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和、胃气上逆,病性多属热,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肺、肾等脏器.临床上肝胃郁热证和肝胃不和证者最常见,介绍了王教授从调理中焦气机及善用募穴方面入手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患者烧心,吐酸日久,伴腹胀、怕凉、易生气、大便不成形,为脾胃虚弱、肝郁克脾致胃气上逆,治法为疏肝健脾,降逆和胃.处方是在“老十针”的基础上加用期门、章门、三阴交、太冲等穴,期门、章门,疏肝理气: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太冲,肝之原穴;四穴与“老十针”相配,加强疏肝健脾,调理中焦之功。病程日久,症状表现多样,故通调上下,针罐结合、刺络拔罐、配合电针及灸灯,使腹气通畅,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实邪有出路,虚象得以调补,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文章介绍了闪罐、走罐、刺络拔罐等临床常用罐法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病例,指出拔罐疗法操作简单、无痛苦,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针刺治疗提高疗效,临床应用广泛。同时作为中医学的一种特色、自然、经济疗法,更易为人们接受,值得推广。
  • 摘要:文章运用传统针灸配合平衡针灸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指出传统针灸与平衡针灸的配合大大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该患者治疗3-5次后症状就已明显改善,以上单纯的某一个治疗方法都有他的局限性,一般传统针灸治疗肩周炎都需要1-2个疗程明显改善症状,病程长,而平衡针灸取穴单一。针对肩背筋膜炎、局部软组织张力高,“卡压综合症”的治疗,以传统针灸阿是穴为原理,刺到筋膜压痛点,以减经局部软组织的张力缓解疼痛.
  • 摘要:文章对运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的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中有2人次感觉针刺时有刺痛,经过调整无特殊不适;有1人次出现局部青紫、瘀血,未经特殊处理好转。对照组患者中有3人次感觉针刺时有刺痛,其中2人经过调整后无特殊不适,其中1人不能坚持而换细针,继续治疗,此病人视为脱落。有8人次出现局部青紫、瘀血未经特殊处理好转.两组患者安全性观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意识、感觉、运动、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均无异常发现,观察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本临床证实了针具的粗细对临床疗效是有差异的。
  • 摘要:文章运用临床研究和影像学研究对AD与白质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临床上对于白质损害的评价主要采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和相应的评价量表。今后在基础研究方面,应探讨白质损害导致神经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明确构成白质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以及轴突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上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一步明确白质损害与痴呆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DTI等技术,深入分析白质损害部位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为寻找白质损害的特异性防治手段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 摘要:笔者试从针刺得气的临床体会来探讨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提炼针刺治疗的关键技术环节。指出古之医家用针分三个节段,且非常注重手法的应用;如果气至,施用手法后,则无需再行针了,如果没有得气,就要不停的提插捻转来侯气,气至而有效,且停,有别于今之医者经常依靠电针来达到气至的效果。说明针刺中的关键在于医者的治气,注意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刺激量的强度,之后才能够达到为患者调气的效用.
  • 摘要:纵观古今可以看出,对于捻转补泻手法大致分成两大流派:以阴阳逆顺理论为依据决定大指向前或向后和按幅度和力量决定捻转补泻手法。现代针灸界基本仍以这两种补泻手法为主流,也有融会贯通之人将两者合而为一,形成新的捻转补泻手法。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捻转补泻方法都能产生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补法和泻法均够产生不同的针灸效应。但目前关于捻转补泻手法的论述尚无统一说法和标准,临床治疗和实验设计中所采取的手法众多,从而缺乏可比性,多数实验缺少了量化标准.笔者认为,需要进行大样本,多角度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并设立量化标准。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并允许捻转补泻手法在把握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多样化发展。更多地现代科学技术辅助量化。其作用机制也许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从而更好的推广手法应用,开扩治疗思路。
  • 摘要:笔者通过对络病学说的历程以及现状的回顾和总结,指出中医络脉—络病学说在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逐步成长壮大,历代医家对其不断补充,使之日趋完善。尤其近年来,络脉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许多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病,运用各种通络之法,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络脉—络病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笔者希望络脉和络病理论能够充分应用于临床,不断接受临床的检验,以逐步成熟,开创特色的现代中医络病学.
  • 摘要:评价针刺疗效的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越来越多,但其结论尚存在争议。仅仅比较针刺和假针刺的试验设计忽略了针刺治疗过程中的其他重要组成因素,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除进针之外,针刺临床研究中疗效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还包括得气性质、穴位特异性、心理因素、针刺手法以及留针时间等。今后应深入探讨如何在针刺临床试验中考虑到这些因素的重要作用,设计更准确、客观的评价针刺疗效的方法。析因试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和整群设计可能更适合分析针刺疗效的复杂性。
  • 摘要:评价针刺疗效的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越来越多,但其结论尚存在争议。仅仅比较针刺和假针刺的试验设计忽略了针刺治疗过程中的其他重要组成因素,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除进针之外,针刺临床研究中疗效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还包括得气性质、穴位特异性、心理因素、针刺手法以及留针时间等。今后应深入探讨如何在针刺临床试验中考虑到这些因素的重要作用,设计更准确、客观的评价针刺疗效的方法。析因试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和整群设计可能更适合分析针刺疗效的复杂性.
  • 摘要:文章对李新吾针刺鼻炎法进行分析,将针刺在“蝶腭神经节”上,面部进针点命名为“治鼻3",此进针点位于颧骨弓的下沿与冠突之间的缝隙中。蝶腭神经节左右各一,位于颜面两侧深部,一恰似镰刀形的裂缝中,裂缝的中央偏上最宽处约为3mn。左右,称翼腭窝.膨大成球的蝶腭神经节就处在此窝内.针刺时,要将患者头部微偏一侧,并稍许后仰位,这样,针才能从额骨弓的下缘与冠突之间的缝隙中,直刺到位于翼腭裂中偏上的翼腭窝中的蝶腭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位置较深,且面部血管丰富,感觉灵敏,要选择细而坚硬稍有弹性的不锈钢毫针,规格以直径0.35mm,针身长度55mm,恰为皮肤表面到达蝶聘神经节的距离,最长不能超过60mm。针刺之前,医生宜坐在患者针刺一侧的稍后方,其头位略高于医生或等高,后仰,指定凝视前方某一点,以保持头部固定不动,便于进针。进针方向,要根据所触摸到的进针点与深部蝶聘神经节所在的位置来决定。针刺蝶垩神经节,可以调节失衡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之迅速恢复平衡,减轻或缓解各种鼻炎症状。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对慢性单纯性鼻炎病例诊治的临床观察,旨在初步探讨李新吾针刺蝶腭神经节法对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鼻塞症状改善的即刻及短期疗效,以鼻塞VAS评分为观察指标,同时统计了针刺起效及疗效持续时间。指出本临床观察的局限性为:因未设立对照组,结论只提示该针刺疗法对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症状的改善可能有即可及短期疗效。
  • 摘要:基于薄氏腹针以“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这种自内而外的调整方式的特点,薄氏腹针的治疗上,切合病机。又具有处方标准化、在对以脏腑气机失调为关键病机的亚健康(即“未病”)操作规范化,临床无痛或微痛的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有较好的依从性。而且,临床已经开展腹针治疗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代表的亚健康,并取得满意的疗效.薄氏腹针治未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腹针治未病的思路值得思考.
  • 摘要:本文主要以FD伴焦虑抑郁为主要论述对象,主要对FD伴焦虑抑郁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生理机制进行研究。目前FD伴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因对二者的关注度不充分,缺少足够的研究数据来分析和论证结论。因此FD与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相对不足,指出应加强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研究,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辨识和治疗水平.
  • 摘要:笔者对近10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正确清晰的语言,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交流。中风后出现的语言障碍,除了语言中枢的病变外,尚有部分患者是由于发音器官的运动障碍所导致的构音困难。为了更好地发掘针灸的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好能够按严格的科研设计进行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规范针刺操作,采用意向性分析疗效资料,应用高质量的评价量表,从而提高针灸的临床研究水平,使得临床疗效的结果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
  • 摘要:本研究从中风患者的自我感觉症状出发,借鉴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参照美国FDA发布的PRO研究方法指南、专家经验与患者访谈相结合,探索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量表的研制方法,为进一步完善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摘要:《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自问世以来,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整理、校勘,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及运用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对《针灸甲乙经》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基础理论方面,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内容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且有价值的文献研究较少。在临床价值及验证方面,缺乏进一步的运用与探索,尤其缺乏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加以宏观验证。今后,应以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整理,进一步扩大临床范围,使《针灸甲乙经》的理论精髓得以更好地用于实践,指导临床。
  • 摘要:文章介绍了《医学集成》的书写特点,该书论及每一种疾病之后都列出灸治的穴道,对十四经经穴的定位描述,与现代针灸学基本吻合。指出《医学集成》“切而不泛、简而不繁,诚后学津梁,法,医有证据病家了然,入门路径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包括针灸经络腧穴在内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 摘要:“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在《内经》、《难经》、《类经》、《太素》中,“致气”的概念反复出现,并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其己经不再局限于在针刺过程中应出现的经气凝滞与邪气不散,而更有温脉和血的作用,并且指明了“致气”的方法和部位,更进一步把“致气”作为针刺的目的,说明“致气”在针刺中非常重要的。“致气”作为《九针十二原》中的规范术语,必定赋有更深刻含义,所以其内涵还需进一步挖掘,为加深针刺理论的认识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 摘要:笔者从《内经》腧穴数目变化为出发点,对腧穴的命名、问题试做分析,腧穴的归经对穴位发展的影响以及腧穴的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腧穴甚或经络来讲,应做的是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以临床疗效为核心,准古酌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验证、求索腧穴上下内外的特异性联系规律以及总结它给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启发,完善经穴理论,使之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 摘要:通过对近5年来的穴位敷贴基础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实验研究开展的较少,使用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贴敷的药物组成、穴位的选取、贴敷的部位、贴敷部位的尺寸和治疗方案等尚需规范和商榷,加强合作,以利于后续研究的连续性、借鉴性和实用性。中药透皮给药尽管在临床上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但还需要进行大量系统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很多领域,例如薪附分子、细胞因子受体、气道高反应性、基因和蛋白水平等类似的研究很少涉足,且研究的深度也不够,尚需加强效应、效应规律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 摘要:本实验以体感诱发电位为指标,探索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施于人体(太冲穴)后对人体神经系统影响的差异.一方面,用SLSEP这一客观指标验证捻转补泻手法效应的客观性、差异性,另一方面,观察针刺对SLSEP的影响,为临床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 摘要:本文从《内经》原文出发,借助"神""机"二字,阐释其与针刺治疗的相关性分析,指出进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医者不可近拘泥于此手法的操作,要与“神’、“机”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刺治病,自始至终都得注意“神”。既要注意病者之“神”,更要集中医者之“神”,神形相合,疾病告愈。
  • 摘要:本研究采用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模型,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海马cAMP以及cGM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指出针刺足三里可能通过调节CAMP的含量和大脑血流量,从而改善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而针刺足三里穴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cGMP含量可能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是一种最常见的线粒体疾病。本病由Von Graefe等于1858年首先报告。公认的LHON原发突变位点有三个,分别是11778, 14484和3460,这三个位点突变率约占所有LHON患者的90﹪ 2012年2月一例诊断为11778位点突变男性患者就诊于我院,为观察中医对该病是否具有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rn 方法:采用电针针灸联合穴位注射及中药汤剂辩证施治方法进行治疗。为增加疗效,对该病人采用日两次针灸.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视力、视野改变情况。rn 结果:患者视力稍好转,视野结果显示视敏度明显提高。rn 结论:既往研究证实,针刺具有保护神经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本例患者初步证实中医疗法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大样本临床实验有待进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