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穴位疗法

穴位疗法

穴位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4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9026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河北中医、陕西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88种,包括2013中医针灸北京论坛、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会等;穴位疗法的相关文献由361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文善、李红、张家维等。

穴位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4 占比:14.77%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1.08%

专利文献>

论文:9026 占比:84.15%

总计:10726篇

穴位疗法—发文趋势图

穴位疗法

-研究学者

  • 孙文善
  • 李红
  • 张家维
  • 纪彩卿
  • 赵立富
  • 丁习益
  • 丁德光
  • 丁敏
  • 刘芳
  • 张红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娟; 刘佩蓉; 刘春亮; 彭生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全麻下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组(TAVNS组)、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0例。TAVNS组于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经皮刺激;假刺激组予以相同参数的电刺激,但刺激位置为耳郭非迷走神经分布区域;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刺激处理。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定认知功能,并同时于术前、术毕、术后1 d、术后3 d检测外周血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β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β水平。结果术后1 d、3 d、7 d,TAVNS组的MoCA评分高于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TAVNS组在术后1 d、术后3 d的NSE、S100β、TNF-α、IL-6、IL-1β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假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可以抑制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
    • 王桂娜; 谢静; 胡薇; 卢秀萍; 郑丽维
    •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指针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膝骨关节炎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指针疗法,穴位选择足三里、外膝眼、内膝眼、鹤顶穴、阳陵泉,每穴每次按揉5min,共25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评价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干预后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些.从组间不同干预时间上分析,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干预1周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及干预4周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方面,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F-MPQ总分以及PRI、VAS、PPI3个维度得分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指针疗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
    • 王麒; 柯海; 丁玲玲; 于波; 陆斌; 孙蔚明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骨科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纳入80例下肢骨折且接受骨科全麻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imer)]和下肢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值(高切和低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率以及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流速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期间DVT的阳性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T、APTT均延长,D-dimer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值(高切和低切)、血小板黏附率以及红细胞压积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流速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DVT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可显著改善骨科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王开勇; 苏丹; 李香盛; 傅军伟; 李文莲; 施皑皑
    • 摘要: 目的观察骶管麻醉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混合痔麻醉效果及血清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以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骶管麻醉,对照组予以单纯骶管麻醉。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HR水平在T3~T4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T0时间点VAS、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4时间点VAS评分和皮质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管麻醉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混合痔麻醉效果确切,能够明显降低术中疼痛,提高术中肛门松弛度、舒适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周登芳; 莫捷; 王颖超; 孙志芳; 李晓弘; 耿庆文
    • 摘要: 目的观察温灸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及力竭游泳后骨骼肌乳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影响。方法将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力竭对照组、艾灸组和运动组。以温灸命门穴(GV4)为干预方法,以游泳运动为对照。力竭对照组、艾灸组和运动组在干预20 d后进行力竭游泳,记录力竭次数。采样后检测比目鱼肌乳酸和SOD水平。结果艾灸组和运动组的力竭游泳时间较力竭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命门穴能提高大鼠运动耐力,降低肌肉乳酸水平,提高肌肉SOD水平。
    • 杨雪蓉; 徐佩英; 陶乐维; 龚凡; 侯瑞芳; 蔡梦洁; 陈艺蕾; 章丽琼; 徐隽斐; 陆灏
    •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针防治利拉鲁肽治疗糖尿病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使用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利拉鲁肽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埋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内恶心、呕吐反应的分级情况和利拉鲁肽耐受剂量。结果试验组在治疗第1天和第7天恶心、呕吐反应分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最终利拉鲁肽耐受剂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针可减轻利拉鲁肽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恶心和呕吐,提高利拉鲁肽的耐受剂量。
    • 张中凯; 卓飞男; 李海燕
    • 摘要: 目的:观察低频感应电结合穴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并伴有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低频感应电结合穴位疗法,每日1次,每周5次。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舌压变化、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分级)和吞咽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舌压峰值及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FOIS分级增大(P<0.05);观察组舌压峰值、舌压持续时间和FOIS分级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26.67%,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低频感应电结合穴位疗法可以增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肌力量,改善其吞咽功能。
    • 孙雪; 陈新瑜
    • 摘要: 2020年6月笔者跟随导师收治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病案患者,女,2020年6月22日初诊。主诉:右上腹部胀满不适1月余。现症见:右上腹胀满,晨起口干苦,欲温饮,无反酸、嗳气,左足踝肿胀,夜寐安,纳食可,小便稍黄,大便正常。既往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乙型肝炎病史。
    • 庞青民; 赵欲晓; 邵素菊; 李鸿章; 王承惠
    • 摘要: 目的观察背俞穴埋线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1例P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47例)、穴位埋线组(47例)和联合组(47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中药组的74.5%和穴位埋线组的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ADL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ADL评分高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治疗后,3组HAMD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HAMD和SDS评分均低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5-HT和BDNF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5-HT和BDNF水平均高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中药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结论背俞穴埋线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PSD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抑郁程度,调节血清5-HT、S100-β和BDNF水平,疗效优于单纯背俞穴埋线和单纯中药治疗。
    • 严晓岚; 金炳旭; 何月明; 邵宝颜; 谢洁珊
    •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慢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脑瘫便秘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组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均予物理治疗、推拿治疗、头针治疗等常规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所用时间、排便难度和排便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便秘的临床疗效和康复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所用时间、排便难度、排便次数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便秘总有效率分别为72.7%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分别为75.7%和87.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与便秘总有效率经Spearman相关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显著改善小儿痉挛型脑瘫慢性便秘的大便性状,缩短大便时间,增加大便次数,降低排便困难度,且对脑瘫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