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液细胞形态学

血液细胞形态学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专利文献147092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卫生职业教育、中国医学工程等;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文金谦、李一璞、王双荷等。

血液细胞形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7092 占比:99.95%

总计:147164篇

血液细胞形态学—发文趋势图

血液细胞形态学

-研究学者

  • 文金谦
  • 李一璞
  • 王双荷
  • 丁健稚
  • 丁进芳
  • 万科
  • 乔凤伶
  • 于燕
  • 位秀荣
  • 余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园园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出现误诊与漏诊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漏诊和误诊的患者44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显微镜检查和生化等检查,对出现漏诊和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选取对象漏诊和误诊患者的症状表现为贫血、发热、头晕、恶心等,误诊疾病为双向性贫血、黄疸、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检查失误的原因分析发现,检验人员工作能力、检验方式、制度规范对检验工作的影响比较明显。结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中具备较大的优势,但是只能作为初步诊断方法,对存在疑问的患者一定要进行生化检查和显微镜检查,获取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的出现,提升检验水平。
    • 常妍妍; 陈敬; 位秀荣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相关参数动态监测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26例,根据炎症预后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预后,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b)、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钙离子(Ca^(2+))、骨髓浆细胞比例(BMPC)、血沉(ESR)水平,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26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预后评估为低危患者73例,预后评估为高危患者53例;Durie-Salmon分期Ⅲ期、PLT≤150×109/L、NLR>2、RDW>14%、LDH>250 U/L、β2-MG>3500 ng/mL、BMPC≤30%、ESR>85 mm/h是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高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LT、NLR、RDW等细胞形态学指标均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关系密切,PLT低水平表达、NLR及RDW高水平表达往往预示患者预后较差,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对指导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均有一定价值。
    • 李秀珍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选择在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常患者70例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同期随机选择来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人7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对比研究,检测两组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距(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为(2.00±0.12)ng/mL,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为(0.56±0.08)ng/mL,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的血清白蛋白、铁蛋白、C反应蛋白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备显著性(P<0.0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患者中,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血清白蛋白、铁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都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表现为促红细胞生成素高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常存在相关性,可能是造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常的重要原因。
    • 陈微
    •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0份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本院检验科检测的血液标本,将结果异常的80份列为观察组,将结果正常的120份列为对照组,对所有标本均行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对各组检验后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观察组80份标本中,假阳性27份(33.75%),对照组120份标本中,假阴性8份(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和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后发现,最终有19份(9.50%)结果不相符。结论:在临床检验中,不论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均行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血液标本,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制定治疗方案等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于燕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集的异常血液样本和正常血液样本各95例做为研究对象,异常血液样本命名为研究组,正常血液样本命名为对照组,两组血液样本均接受全自动分析仪血常规检测和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比较两组血液样本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结果:(1)对于血液正常样本采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异常率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2)最终临床诊断研究组血液样本中白细胞异常、红细胞异常、血小板低下共计27例,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与全自动分析仪血常规联合检测后共检出27例,准确率达100%.结论:血常规检测时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可以显著提高血细胞诊断的准确率,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李振燕; 王友红
    •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3——2020.3期间于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标本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方式的不同将这100例标本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使用常规的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器进行检测,观察组(50例)患者使用常规检验+血液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以上两组组间差异明显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验中采用血液细胞形态学,能够提高血常规诊断结果的准确度,更加精确地反映检测结果,为患者的救治提供更有效且准确的数据.
    • 肖丹丹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于 2018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月期间收治的血液科患者 120 例作为观察组,选择自愿献血志愿者 120 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及血液细胞形态检查,分析两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析对照组异常细胞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假阳性率 10%,对照组假阴性率 5.83%。对照组血液细胞形态学结果异常中,白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异常分别占比 57.14%、28.57%、14.29%。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加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可发现假阳性及假阴性情况,降低误诊率,明确异常细胞形态,提高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 段凤梅
    • 摘要: 血液细胞检验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使血常规检验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目前,临床检验工作采用自动化智能设备,虽然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还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与此同时发现,大部分医务人员对镜检工作的关注度之间降低,并没有重视细胞形态识别对临床检验工作的作用,因为细胞形态学基础薄弱,所以在当前阶段致使误诊的事件日益增多。为此,需要重视血液细胞形态学对检验工作起到的作用,补充细胞形态知识,提升识别细胞形态的能力,防止误诊、漏诊等情况再次出现。
    • 马丽; 张娜; 李建军; 周跃进
    • 摘要: 目的:分析于血常规检验中采取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04月-2020年04月检测的106例异常血液标本作为A组,选取同期106例正常血液标本作为B组,对两组标本均展开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分析复检结果.结果:A组的假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P<0.05),所有标本经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结果不相符血液标本例数为20,所占比例为4.12%.结论:在血常规检验未提示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展开血液细胞形态学镜下复检能够获取到更准确的检验结果,能够为标本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