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薇甘菊

薇甘菊

薇甘菊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59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植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48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境昆虫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4“杂草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薇甘菊的相关文献由1165位作者贡献,包括昝启杰、泽桑梓、季梅等。

薇甘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37.38%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1.60%

专利文献>

论文:648 占比:61.02%

总计:1062篇

薇甘菊—发文趋势图

薇甘菊

-研究学者

  • 昝启杰
  • 泽桑梓
  • 季梅
  • 张付斗
  • 徐高峰
  • 申时才
  • 杨斌
  • 赵宁
  • 王勇军
  • 廖文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浩林; 郑亚萍; 姜朝阳; 岳茂峰; 李伟华
    • 摘要: 为了解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成功入侵森林群落的机制,通过模拟林下低光(30%自然光强),对遮阴下的茎伸长特征、光合特性及其生长调节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光下薇甘菊茎的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显著增加;茎仍具有较高的净光合作用能力[Pn=(1.22±0.13)μmol/(m^(2)·s)]。因此,薇甘菊通过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为茎的伸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合成更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物质的再分配,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茎,从而实现了主茎在低光下的快速伸长,这是薇甘菊克服低光限制从而入侵成功的重要机制之一。
    • 李国瑞; 李宏德; 惠安萍
    • 摘要: 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称为“植物杀手”。2008年镇康县首次发现薇甘菊危害,目前已蔓延至7个乡镇,危害面积达1.8万亩,对橡胶、坚果、咖啡、甘蔗、玉米、柑橘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木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作者对镇康县薇甘菊发生现状和危害蔓延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薇甘菊生长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 甘德煜; 周云川; 彭新成; 覃斌; 杨鹏; 王运鸿; 刘洪滔; 朱柳霏; 莫金富; 邓小军
    • 摘要: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入侵性和危害性极强的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广西国有博白林场薇甘菊入侵状况,通过外业踏查调查林场薇甘菊入侵现状及其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建立防治示范点,开展防治试验,对比不同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博白林场各分场均有薇甘菊入侵,最严重的为东方分场,危害度达6.9%;化学复配方法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98%;营养期防治效果比盛花期好。在营养期采用500倍草甘膦和1000倍紫薇清溶液复配喷施,几乎消灭所有薇甘菊,该方法操作简单、见效快。
    • 曹畅; 黄梦婷; 何志敏; 罗肖莹; 吴江兰; 王长宝
    • 摘要: [目的]揭示薇甘菊叶不同发育时期微形态学特征,为深入了解该入侵物种的生理特性及生态适应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利用临时装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叶表皮细胞、气孔器及表皮毛的形态性状。[结果]叶长2.90~6.05 cm时,上表皮细胞面积和长宽随着叶生长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叶长6.50~14.00 cm时,上表皮细胞面积和长宽变化相对较小,总体上表现为缓速增长;下表皮细胞随叶生长变化较小,但长宽比均值与上表皮差距很小;气孔器主要发生在下表皮,叶长对气孔器面积比的影响较小,气孔器的长宽及长宽比没有随发育期的变化出现明显波动;展叶期上表皮毛个数大于下表皮,随着叶的发育成熟,迅速减少。[结论]薇甘菊叶的不同发育期表皮微形态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反映叶片发育与其功能相适应。
    • 廖琦; 刘明欢; 田思齐; 毛祥忠; 赵宁
    • 摘要: 【目的】薇甘菊是Ⅰ级外来入侵有害植物,依靠种子进行快速蔓延传播,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通过探明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对薇甘菊繁殖调控的机理,为遏制薇甘菊快速扩散的趋势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方法】本研究计数CPPU处理后薇甘菊花序和小花的数量,利用RNA-seq分析CPPU抑制薇甘菊成花的机理,并测定薇甘菊开花期保护酶的酶活性。【结果】(1)CPPU能够抑制薇甘菊成花,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薇甘菊花序和小花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 mg/L CPPU处理后的薇甘菊花序数减少了34.50%,小花数减少了36.70%;75 mg/L CPPU处理后无花。(2)转录组分析揭示了保护酶基因的差异表达,75 mg/L的CPPU处理后,大量与POD和PAL相关的差异基因(DEGs)上调表达。(3)保护酶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PPU处理降低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但提高了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结论】75 mg/L的CPPU能通过调控薇甘菊保护酶基因的表达,造成膜脂过氧化伤害,抑制薇甘菊成花,从而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繁殖与传播。
    • 金梦娇; 刘博; 王抗抗; 张广忠; 钱万强; 万方浩
    • 摘要: 【目的】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光合色素对光的捕获和利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进而影响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适合度。明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光合生理特征与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表达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以及薇甘菊光合能量与叶绿素转化的相互关系,为解析薇甘菊“快速生长”提供生理生态学证据。【方法】以薇甘菊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浸提法测定不同光照强度(0、20%、40%、100%)下各光合色素含量,分析其叶绿素a和b比值(Chl a/b)的变化规律,比较不同光合途径代表植物(C3、C4和CAM)光合特性;利用微量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上述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组织中ATP和淀粉含量;构建不同光照强度下薇甘菊cDNA文库并开展转录组测序;利用OrthoFinder、Blastp、HISAT2、StringTie和R包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变化下薇甘菊叶绿素合成和捕光复合体(LHC)基因表达模式,阐述叶绿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100%的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Chl a/b与C4植物玉米相近,并且薇甘菊和玉米叶片中Chl a/b显著高于C3(水稻和番茄)和CAM(芦荟)植物。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薇甘菊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但Chl a/b呈现出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的趋势;40%和100%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中ATP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淀粉含量随光照强度上升显著升高;当光照强度为0时淀粉含量急剧下降,此时ATP含量呈现升高趋势;薇甘菊叶绿素生物合成中HEMA、CHLH、CRD1和CAO基因家族的基因表达量受光诱导调控,高光照强度下捕光复合体(LHC)基因的表达量较高。【结论】不同光照强度下薇甘菊叶片可能通过调节叶绿素a和b的合成,调控淀粉和ATP的相互转化,奠定了薇甘菊较高光合速率和较强光适应能力的基础。
    • 杨禄; 蒋晓华; 常文涛; 李先怡
    • 摘要: 采用“珠海一号”卫星高光谱遥感影像,结合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地面光谱数据,利用决策树分层分类提取方法,实现大范围薇甘菊入侵信息识别提取。结果表明,“珠海一号”OHS高光谱数据能准确反映薇甘菊精细光谱特征;在OHS高光谱数据的32个波段中,Band13(665 nm)、Band22(780 nm)、Band25(833 nm)、Band26(850 nm)、Band27(865 nm)、Band28(880 nm)是识别提取薇甘菊的最佳波段;利用OHS高光谱数据监测薇甘菊分布提取精度达82.6%,可满足薇甘菊入侵监测日常业务需要,为薇甘菊精准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 韦美满
    • 摘要: 通过对二氯吡啶酸(30%水剂)、2,4-滴二甲胺盐(70%水剂)和草甘膦铵盐(30%水剂)3种药剂不同浓度和3种药剂互相混合处理后的除治实验,表明二氯吡啶酸(30%水剂)100 mL·hm^(-2)+2,4-滴二甲胺盐(70%水剂)230 mL·hm^(-2)的处理效果最佳,比单一使用1种药剂效果要好,药效持续,在除治薇甘菊行动可以开展推广应用。
    • 林明辉; 曾伟; 柯沛强
    • 摘要: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斑病进行分离鉴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及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定病原菌生长适温及寄主范围.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薇甘菊叶斑病病原菌为大豆茎点霉Boeremia exigua,27?°C为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初步发现该菌可侵染桑树,不侵染其他参试作物.
    • 曹纪文(文/图)
    • 摘要: 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原产中南美洲,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香港和华南地区。近年来,薇甘菊迅速传播至广西、云南、贵州、福建。薇甘菊2003年进入广西梧州,2008年出现在陆川县铁路沿线,2010年在陆川县乌石镇巨尾桉林边被发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