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孔器

气孔器

气孔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877308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植物学研讨会等;气孔器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戴锡玲、刘剑秋、徐成东等。

气孔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77308 占比:100.00%

总计:2877431篇

气孔器—发文趋势图

气孔器

-研究学者

  • 戴锡玲
  • 刘剑秋
  • 徐成东
  • 曹建国
  • 王全喜
  • 曹建华
  • 李强
  • 林鉴钊
  • 严岳鸿
  • 余龙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紫璇; 徐芷蕙; 黄晓薇; 于旭东; 蔡泽坪; 罗佳佳; 李世东
    • 摘要: 为探究木本植物白化突变体叶片表皮形态的变化,在扫描电镜下观测了菠萝蜜(Artocarpusheterophyllus)白化突变体(AAS)和正常(CK)幼苗叶片的表皮细胞和气孔器,对MAP65家族蛋白构建了进化树,并分析了MAP65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AS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大小、形态均发生较大变化。与CK相比,AAS表皮细胞的周长、面积较小,密度较大,凸出数量和长度均减少,气孔器较小且大小不一。下表皮小细胞和异常气孔器的数量在AAS中大幅增加。MAP65家族成员大部分基因在AAS中下调表达。因此,推测菠萝蜜白化突变体的发生可能与MAP65基因表达有关。
    • 李俊; 段雅萍; 蔡秀珍; 王婷; 潘柏含
    • 摘要: 角质层是表皮细胞壁表面的一层不透水的脂肪性物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紧密结合,植物表皮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气孔器的形态结构等微形态特征均能在角质层上反映出来。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松属(Pinus)12种植物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详细描述20个性状,其中12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内表面,8个性状来自角质层外表面。结果表明,这些特征可为该属属下分类和相似种的鉴别提供有用信息,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1)表皮细胞长度、表皮毛长度、角质层外表面起伏程度、表皮细胞轮廓、有无气孔塞和针絮状物质等角质层微形态特征具有自身特异性,在属下可作为松属组级水平上的分类依据。角质层微形态特征不支持将五针松组(P.Section Cembra)和白皮松组(P.Section Parrya)合并为P.Section Quinquefolius的观点,亦不支持将油松组(P.Section Pinus)分成P.Section Pinus和P.Section Trifolius的看法。(2)白皮松(P.bungeana)针叶角质层微形态特征既与五针松组有相同之处,又与油松组有相似之处,还有部分特征显示出不同于松属其他种类的独特性,可为白皮松亚属(P.Subgenus Parrya)的建立提供新依据。(3)扫描电镜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纹路,气孔塞有无和外表面气孔形状等特征可为形态相似种火炬松(P.taeda)和湿地松(P.elliottii)提供种间界定依据。
    • 尹国平; 刘雄盛; 蒋燚; 王勇; 杨继生; 肖玉菲; 黄荣林; 姜英
    • 摘要: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因其叶片入秋后逐渐变红而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为了解枫香叶片结构变化与叶色的关系,该文通过连续监测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组织结构、光合特性及色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叶片结构与其光合特性和色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变色过程中,表皮细胞均为椭圆形,紧密排列,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变异,表面未附着绒毛和蜡质,且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细胞间排列紧密,未出现较大的气室。(2)随着叶片逐渐变红,叶片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及气孔开度均逐渐减小,而气孔器长和宽、单个气孔器面积则逐渐增大。(3)随着叶片结构的变化,其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致使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在出现光破坏时,叶片通过在栅栏组织细胞液泡内合成花色苷来自我保护,而大量的花色苷致使叶片表面呈现红色。综上认为,叶绿素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大量积累是导致枫香叶片变红的直接原因,而枫香叶色变红则是其一系列生理结构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 曹畅; 黄梦婷; 何志敏; 罗肖莹; 吴江兰; 王长宝
    • 摘要: [目的]揭示薇甘菊叶不同发育时期微形态学特征,为深入了解该入侵物种的生理特性及生态适应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利用临时装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叶表皮细胞、气孔器及表皮毛的形态性状。[结果]叶长2.90~6.05 cm时,上表皮细胞面积和长宽随着叶生长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叶长6.50~14.00 cm时,上表皮细胞面积和长宽变化相对较小,总体上表现为缓速增长;下表皮细胞随叶生长变化较小,但长宽比均值与上表皮差距很小;气孔器主要发生在下表皮,叶长对气孔器面积比的影响较小,气孔器的长宽及长宽比没有随发育期的变化出现明显波动;展叶期上表皮毛个数大于下表皮,随着叶的发育成熟,迅速减少。[结论]薇甘菊叶的不同发育期表皮微形态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反映叶片发育与其功能相适应。
    • 洪国; 于楷力; 杨欣瑶; 金英花; 李范洙; 全雪丽
    • 摘要: 为探讨不同产地茖葱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植纹鉴定技术对13个产地的茖葱叶片大小、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茖葱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如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器形态及类型等;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如叶片大小、叶片形态、表皮细胞的大小、气孔器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等。吉林敦化的茖葱叶片和叶面积最大;黑龙江牡丹江、黑龙江清河林业局和吉林龙井(窄叶)的茖葱叶长宽比大,属于窄叶型;吉林敦化茖葱叶表皮细胞偏大、湖北盈瑞茖葱叶表皮细胞偏小;吉林辽源茖葱叶表皮气孔密度最大,达(165.02±28.90)个·mm^(-2),吉林敦化茖葱气孔密度最小,为(59.25±4.43)个·mm^(-2)。这些叶片形态特征的差异性会为茖葱植株选优、品种选育、资源鉴定及种下的近缘类群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形态学依据。
    • 刘平平; 熊雅兰; 韦宇静; 莫权辉; 王发明; 叶开玉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种类猕猴桃皮孔、气孔器和叶片下表皮特征的差异及其分类学意义,该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五个猕猴桃种共计9份样品材料的一年生枝条韧皮部上皮孔的形态,结果发现供试猕猴桃皮孔呈长椭圆形或长梭形,不同种皮孔的长×宽、皮孔密度、皮孔面积和皮孔面积的百分比值存在差异但与种类划分无明显规律,皮孔的宽可明显区分所选4个中华猕猴桃品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气孔器和叶片下表皮特征,结果发现猕猴桃气孔器呈宽椭圆形或椭圆形,仅分布在叶背的叶肉区域,气孔器类型有辐射型、环列型、不规则型和不等型4种.中华猕猴桃的气孔器是辐射型,美味猕猴桃的气孔器是环列型,阔叶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的气孔器是不规则型,长果猕猴桃的气孔器是不等型.保卫细胞围绕气孔器排列,与表皮水平或突起.叶片下表皮细胞一般为不规则形或乳状突起,垂周壁浅波状或深波状;表面覆着颗粒状纹饰和分叉单细胞非腺毛,其中阔叶猕猴桃为不分叉单细胞非腺毛,长果猕猴桃多为双分叉单细胞非腺毛,其余为多分叉单细胞非腺毛.部分具有鳞片状蜡质层.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浅波状,纹饰光滑或有颗粒状物.测量猕猴桃气孔器长 × 宽、气孔长轴、气孔器密度,结果发现不同种之间存在差异但与猕猴桃种类划分无明显规律,其气孔器类型与种类划分一致,4个中华猕猴桃品种可通过气孔器的长、气孔长轴和密度大小来区分.此外,新种长果猕猴桃的微表观形态与其他种类存在明显差异,为其识别提供基本的微观依据.
    • 王杰; 黄娇; 李苏婷
    • 摘要: 为促进鳞毛蕨科和金星蕨科植物形态学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对乐山绿心公园10种蕨类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分析了10种蕨类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大小、形状、气孔器类型、大小、指数、形状和密度.结果 表明:鳞毛蕨科3种植物的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和不规则长条形,垂周壁样式为不规则凹凸状和深波状,最大表皮细胞长宽比为4.3,气孔器类型以极细胞型和轴细胞型为主;金星蕨科7种植物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基本为不规则形,细胞长宽比相近.金星蕨属3种植物的表皮细胞垂周壁样式多为不规则凹凸状,毛蕨属3种植物多为深波凹凸状,针毛蕨属1种植物为不规则凹凸状.金星蕨科7种植物的气孔器类型主要为极细胞型、轴细胞型、不规则型和不等细胞型,科下3个属在气孔器类型、气孔密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属间差异.
    • 戴锡玲; 季艳秋; 曹建国; 邢冰伟; 王全喜
    • 摘要: 利用光镜对叉蕨科7属3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叉蕨科30种植物的叶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深波状或浅波状,具单晶或针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2~4.0,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3~3.06。(2)在30种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每种植物分别具有4~7种气孔器类型,均为下生型气孔;气孔长宽比为1.22~1.91,气孔密度为8~76个/mm2,气孔指数为3.9%~25.7%。(3)基于气孔器类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种植物分成3个类群。(4)对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认为,轴脉蕨属应介于叉蕨属和肋毛蕨属之间,且与叉蕨属关系更近;叉蕨属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持将肋毛蕨属从叉蕨科中分离出来置于鳞毛蕨科,但不支持黄腺羽蕨属归入鳞毛蕨科。
    • 戴锡玲; 季艳秋; 曹建国; 邢冰伟; 王全喜
    • 摘要: 利用光镜对叉蕨科7属3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叉蕨科30种植物的叶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深波状或浅波状,具单晶或针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2~4.0,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3~3.06.(2)在30种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每种植物分别具有4~7种气孔器类型,均为下生型气孔;气孔长宽比为1.22~1.91,气孔密度为8~76个/mm2,气孔指数为3.9% ~25.7%.(3)基于气孔器类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种植物分成3个类群.(4)对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认为,轴脉蕨属应介于叉蕨属和肋毛蕨属之间,且与叉蕨属关系更近;叉蕨属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持将肋毛蕨属从叉蕨科中分离出来置于鳞毛蕨科,但不支持黄腺羽蕨属归入鳞毛蕨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