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量
茶叶产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78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经济、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3256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茶博览、茶叶、茶叶通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等;茶叶产量的相关文献由92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仲海、吴锡端、吴志丹等。
茶叶产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256篇
占比:98.27%
总计:44016篇
茶叶产量
-研究学者
- 朱仲海
- 吴锡端
- 吴志丹
- 江福英
- 郭专
- 黄艳
- 尤志明
- 张文锦
- 梅宇
- 王峰
- 石元值
- 马立锋
- 余双
- 周庆惠
- 张道中
- 朱留刚
- 林心炯
- 阮建云
- 陈宗懋
- 黄东风
- 刘红艳
- 周凌云
- 夏建平
- 李梦溪
- 李萍萍
- 林永锋
- 胡永光
- 谢燕青
- 陆德彪
- 陈勋
- 陈媛媛
- 韩文炎
- 韩文炎(译)
- 丁宁
-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1
- 乐艺泽
- 于明根
- 付玉香
- 伊晓云
- 伍文宪
- 何卫中
- 何纪元
- 何聪
- 余翔
- 余跑兰
- 倪伯荣
- 冯廷佺
- 冷正龙
- 刘义平
- 刘勇
-
-
梅宇;
梁晓
-
-
摘要:
2021年,我国茶园面积持续微增,茶叶产量增速放缓,农业产值显著增长。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茶园总面积为326.41万hm^(2),全国干毛茶总产量306.32万t,总产值2928.14亿元。文章在2021年度全国茶叶主产销区产业调研基础上,对近年中国茶叶产销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对比分析,从茶叶生产、销售等角度对当前全国茶产业产销形势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今后一段时期茶产业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建议。
-
-
陈凌霄;
艾安涛;
章文益;
吕立堂
-
-
摘要:
为探索植物根际促生菌与复合肥配施对茶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章选用白叶1号为研究对象,选择恶臭假单胞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弯曲芽孢杆菌和洋葱伯克氏菌4种根际促生菌,通过冷冻干燥制备成生物菌剂,设不施肥、只施生物菌剂、只施复合肥、生物菌剂和复合肥混施4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叶1号茶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菌剂与复合肥混施能够显著提高白叶1号的产量和品质,生物菌剂与复合肥混施比只施复合肥的百芽质量增加12%、发芽密度增加8.8%、茶叶产量增加18.3%、氨基酸含量增加7.3%,生物菌剂和复合肥混合配施可提高白叶1号产量和品质。
-
-
疏再发;
郑生宏;
邵静娜;
周慧娟;
吉庆勇;
刘瑜;
何卫中;
王丽鸳
-
-
摘要:
针对中茗6号、中茗192、中茗7号、望海茶1号和龙井43等5个茶树品种(系),通过2年减半施肥与常规施肥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减半施肥对茶树物候期、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对5个茶树品种(系)物候期影响较小;减半施肥下茶叶产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氨酸含量降低,而茶多酚、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酚氨比升高,茶叶感官审评结果与内含成分变化相似。相对常规施肥,减半施肥下中茗6号、中茗7号、中茗192、望海茶1号和龙井43两年平均减产分别为4.19%、12.09%、2.13%、22.59%、3.29%;望海茶1号对减半施肥的响应明显,龙井43和中茗7号对减半施肥响应较显著,中茗6号和中茗192对减半施肥的响应较小。除望海茶1号产量显著下降外,各茶树品种(系)在两种施肥水平下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整体差异不明显,一定程度说明减半施肥2年内不会显著影响茶园效益,研究结果为茶园减肥实施的同时稳定茶园效益提供初步理论支撑。
-
-
程鹏;
李庆周
-
-
摘要:
河南省信阳市茶叶产区历史悠久,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十三五”末数据显示,信阳茶园面积213.8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随着劳动力短缺逐年加剧,在保证茶叶品质基础上,在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初加工等关键环节,实现机器换人成为重要课题,但受茶叶市场传统观念影响,突破制约因素仍任重道远。
-
-
王思琦;
杨绍微
-
-
摘要:
运用GeoDa软件对云南省茶叶产量空间格局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趋势面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进一步探究云南省茶叶产量整体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云南省茶叶产量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比较稳定的显著聚集特征;云南省茶叶产量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极不均衡的空间格局。
-
-
赵晨光;
牛司耘;
陈勋;
方丽;
李海涛;
王佩星;
沈镔镔;
石元值
-
-
摘要:
为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茶树生长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以龙井43茶树为供试品种,根据施肥方式不同设置T1(不施肥处理)、T2(控释肥处理)、T3(碳基肥处理)、T4(脲甲醛处理)、T5(茶树专用肥处理)、T6(习惯施肥处理)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茶叶产量、茶叶养分元素含量、茶园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用复合肥均可提高茶叶产量及茶梢百芽重。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复合肥可明显提高茶叶产量,其中以茶树专用肥处理增产效果最稳定。增加复合肥可以促进茶芽更早萌发,与不施肥相比可提早1周开采,但不同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复合肥可明显提高茶叶中N含量,但不同复合肥处理C含量差异不显著。施用复合肥均显著提高了茶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碳基肥复合肥在阻止肥料淋溶损失方面表现较好,其次是茶树专用肥与尿甲醛复合肥,均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施用复合肥料均可提升茶叶的产量与品质,其中以茶树专用肥效果最佳,且经济效益及养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复合肥的过量施用易导致养分淋溶损失。通过分析不同肥料对茶树生长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茶园肥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
-
陈检锋;
杨向德;
马立锋;
倪康;
阮建云;
付利波
-
-
摘要:
为了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云南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凤庆大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NPKM) 3个试验处理,对茶叶产量进行连续3年(2018—2020)的监测并对其品质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PKM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与FFP处理相比,茶叶产量提高了20.0%,茶多酚、氨基酸以及酚氨比分别增加了15.9%、6.5%和8.9%,而咖啡碱无显著性变化,此外,回归分析发现茶叶产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与化学氮施用量之间存在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函数关系,而除了咖啡碱以外,其与有机氮施用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
-
王克品
-
-
摘要:
2021年底,兴山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白茶2.5万亩,绿茶4万亩,茶叶采摘面积为5万亩,茶叶产量1700吨,产值2.2亿元。全县除榛子乡外,43个村产茶叶,茶叶专业村25个,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3.1万人。茶叶产业已成为兴山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十四五”时期兴山农业重点产业链之一。
-
-
胡林燕;
徐士元
-
-
摘要:
为了提高茶叶产量的预测精度,以单因子系统云灰色预测模型[System cloud grey model,SCGM(1,1)c]为基础,提出基于马尔可夫预测理论修正的SCGM(1,1)c-Markov预测模型。首先,阐述SCGM(1,1)c预测模型的建模过程;其次,结合SCGM(1,1)c与马尔科夫预测理论的优点构造SCGM(1,1)c-Markov预测模型;最后,以2006—2020年浙江省茶叶产量的实际数据为样本,使用以上2种模型分别进行预测计算,并作相应预测值的拟合曲线图。结果表明:经过马尔可夫预测理论修正的SCGM(1,1)c-Markov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拟合性较SCGM(1,1)c预测模型精度有大幅度提高,为茶叶产量的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
韩志超
-
-
摘要:
茶,源于中国,始于巴蜀。四川是茶叶大省,是茶树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早茶区,以开园早、品种优、春季芽茶多等特点闻名全国。2019年全省茶园面积580.5万亩,茶叶产量32.5万吨,实现毛茶产值279亿元。
-
-
-
-
-
苏有健;
王烨军;
张永利;
罗毅;
宋莉;
孙宇龙;
廖万有
- 《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连续4年茶园定位试验,以传统的土壤培肥方式NPK作为对照(CK),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和茶叶产量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茶叶专用肥(SF)、有机肥+NPK(ORF)、生物炭+NPK(BIO)和基于生物炭的炭基复合肥(BF)处理.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含量充足时,BIO和BF处理含水量与ORF处理接近,都高于SF处理;土壤含水量较低时,BIO和BF处理含水量低于SF和ORF处理.炭基复合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方式;在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方面效果与其它处理方式相差不大.与茶叶专用肥和有机肥相比,生物炭处理可提高土壤供水数量但降低土壤保水能力.连续施用4年后,炭基复合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方式.
-
-
陈勋;
雷该翔;
康伟;
王友平
- 《2017全国茶业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通过中化生物有机肥试验示范,探索其茶园高产优质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有机肥饼肥相比,该肥料提高鲜采芽叶重量、增加茶叶产量,从而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主要功能物质叶绿素组分、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有利于提高茶叶内在品质;对改善土壤环境卫生指标和理化性状也有良好作用,不含重金属和植物生长激素.
-
-
廖海敏
- 《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和宋文化的繁荣,宋代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创新,以其精致、内敛的文化品位,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宋茶产地的广泛与主产区南移,茶叶产量大量增加,出现了团茶及丰富的名茶,同时茶著作也大量问世,茶道兴盛并流传海外,茶馆文化达到了新高度,茶马贸易开始形成制度,并逐步发展为海外贸易,茶税也逐渐成为宋代的重要财源,由此宋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
-
-
-
张德全;
彭发元;
李成华;
武广云;
余佳英;
姜琼芳;
罗亚昆
- 《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
| 2013年
-
摘要:
茶园耕地试验监测是保护耕地质量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产业和防治农业土壤资源污染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产品质量和构建耕地质量预警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土肥科技推广的重要科学依据.试验从2005年开始实施,固定地块、固定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本文总结的2008年试验结果,通过比较,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每m2萌芽数增多23芽(增22.12%),百芽重增重0.4g(增1.65%),亩增产量61.22kg(增15.83%),亩增产值367.32元,亩纯增收213.32元.充分说明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树生长良好,增产增收增效显著.
-
-
张德全;
彭发元;
李成华;
武广云;
余佳英;
姜琼芳;
罗亚昆
- 《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
| 2013年
-
摘要:
茶园耕地试验监测是保护耕地质量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业产业和防治农业土壤资源污染的客观要求,更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产品质量和构建耕地质量预警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土肥科技推广的重要科学依据.试验从2005年开始实施,固定地块、固定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种,本文总结的2008年试验结果,通过比较,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每m2萌芽数增多23芽(增22.12%),百芽重增重0.4g(增1.65%),亩增产量61.22kg(增15.83%),亩增产值367.32元,亩纯增收213.32元.充分说明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树生长良好,增产增收增效显著.
-
-
-
-
-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9.06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力大数据的茶叶产量预测新方法。包括:步骤S1、收集汇聚包括历年茶叶产量、茶企用电量、茶企生产茶系分类等相关历史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步骤S2、构建基于多元时间序列ARIMA(p,d,q)分析模型,引入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得到拟合数据;步骤S3、将获得的拟合数据与对应的茶产量历史数据的残差值作为特征输入,构建基于灰色茶产预测模型GM(1,1,α),引入改进粒子群迭代算法实现参数调优;步骤S4、将灰色茶产预测模型GM(1,1,α)和多元时间序列ARIMA(p,d,q)分析模型融合构造来实现最终茶叶产量预测。本发明提高了茶叶产量预测效果。
-
-
-
-
-
-
-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5-04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电力大数据的茶叶产量预测新方法。包括:步骤S1、收集汇聚包括历年茶叶产量、茶企用电量、茶企生产茶系分类等相关历史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步骤S2、构建基于多元时间序列ARIMA(p,d,q)分析模型,引入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得到拟合数据;步骤S3、将获得的拟合数据与对应的茶产量历史数据的残差值作为特征输入,构建基于灰色茶产预测模型GM(1,1,α),引入改进粒子群迭代算法实现参数调优;步骤S4、将灰色茶产预测模型GM(1,1,α)和多元时间序列ARIMA(p,d,q)分析模型融合构造来实现最终茶叶产量预测。本发明提高了茶叶产量预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