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茵陈蒿

茵陈蒿

茵陈蒿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81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湖泊科学、生态学报、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卫星会议暨第六届“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第二届海峡两岸(鼓浪屿)中医药发展与合作论坛暨2007海峡两岸中医药成果交流会、中国药学会2006中药新药研发理论与技术创新高级研讨会等;茵陈蒿的相关文献由393位作者贡献,包括洪振丰、王喜军、刘国彬等。

茵陈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0.1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1181 占比:89.40%

总计:1321篇

茵陈蒿—发文趋势图

茵陈蒿

-研究学者

  • 洪振丰
  • 王喜军
  • 刘国彬
  • 叶龙江
  • 唐满仓
  • 沈飞海
  • 王豪
  • 陶祥元(译)
  • 丁青
  • 何民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贝妮; 侯佳妮; 杨滨僮; 温伟
    • 摘要: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主要特征是高热、贫血、黄疸、精神萎靡、体型消瘦和繁殖障碍等,最终衰竭而死,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来,本课题组采用茵陈蒿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小尾寒羊附红细胞体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冀红芹; 孙亚波; 朱延旭; 韩迪; 孙淑琴; 贾富勃; 王春艳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茵陈蒿对舍饲辽宁绒山羊背最长肌的肉品质、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60只健康、体重(35.25±2.37)kg的辽宁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对照组饲喂以花生秸秆-苜蓿混合物为粗饲料的基础日粮,4个试验组分别用10%、20%、25%、35%茵陈蒿替代粗饲料中的花生秸秆和苜蓿。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茵陈蒿对辽宁绒山羊的日增重无显著影响,对其背最长肌的失水率、熟肉率和剪切力也均无显著影响;而与对照组相比,20%茵陈蒿组提高了辽宁绒山羊背最长肌肌肉中的天门冬酰胺、总游离鲜味氨基酸的含量(P<0.05),提高了甘氨酸和鲜味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P<0.0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茵陈蒿对辽宁绒山羊背最长肌肌肉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果认为,日粮中适宜比例的茵陈蒿对辽宁绒山羊背最长肌的鲜味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并且最适添加量为20%。
    • 丹妮斯玛; 阿如汗; 辛颖
    • 摘要: 目的:通过GC-MS分析比较蒙药阿荣及替代品药材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阿荣(茵陈蒿、滨蒿)及替代品(火绒草)的挥发油,应用GC-MS分析鉴定三种药材主要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条件:HP-5 (30 m ×0.25 mm ×0.25 mm)型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载气:He气,载气流量为1.0 min/mL,进样口温度250°C,进样量:1 mL,分流比50:1,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C (5°C/min) → 140°C (8°C/min) → 200°C (10°C/min) → 260°C。质谱条件:电子源:EI源,离子源温度:250°C,接口温度:270°C,四级杆温度:150°C,扫描范围:50~400 amu,溶剂延迟:3 min。选择三种药材含量大于1%的主要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茵陈蒿百分含量大于1%的成分23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5.83%。滨蒿百分含量大于1%的成分19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6.73%。火绒草百分含量大于1%的成分1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7.07%。三个药材保留时间、成分一致的有7个化合物。结论:蒙药阿荣及其替代品药材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少,能否完全替代使用还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
    • 冯升来; 马稳霞; 赵云花; 涂艺馨; 杨彩云; 令利军; 王楠; 陈学林
    • 摘要: [目的]研究茵陈蒿精油的化学成分、抗氧化能力、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为蒿属植物精油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的茵陈蒿植株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1,1-二苯基-2-二硝基苯肼(DPPH)测定茵陈蒿精油的抗氧化能力;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茵陈蒿精油对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6种病原细菌和白色念珠菌、黄瓜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马铃薯立枯丝核菌7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茵陈蒿精油对白色念珠菌及6种供试病原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值;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茵陈蒿精油对其他6种真菌的抑制率,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茵陈蒿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影响.[结果]GC-MS分析结果显示,茵陈蒿精油共分离出24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蒿酮(37.59%)、乙酸丁酯(22.75%)和桉叶油醇(11.34%).茵陈蒿精油对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茵陈蒿精油对供试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供试菌种的MIC值为2.5~80 μL/mL,MBC值为5~150 μL/mL;茵陈蒿精油对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毒力效果,EC50为3.371~10.942 μL/mL.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茵陈蒿精油破坏了菌株的细胞壁,使菌体内容物渗出,导致菌体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茵陈蒿精油化学成分丰富,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能力,在农作物病害防治及食品保鲜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黄丽平; 许远航; 邓敏贞; 周中流
    • 摘要: 中药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等成分,调控信号通路,影响相关基因、蛋白或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菌、抗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检索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等新近30年的国内外文献,对茵陈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类与系统总结,以期为茵陈的合理开发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郭强
    • 摘要: 水分是维持植物生长、决定种群分布的关键因子,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来源是揭示水文过程与植被演替作用机制的基础,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系统,鄱阳湖水文情势的显著改变已直接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分补给来源.本文通过测定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湖水和植物茎水中δ18 O、δD同位素组成,识别鄱阳湖湿地典型中生植被——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群落的土壤水分补给来源,并应用直接对比法和IsoSource多源混合模型估算优势种茵陈蒿的主要吸水区间及水源利用比例.结果发现:(1)与降水同位素相比,湖水和湿地土壤水同位素较为富集,地下水同位素较少发生分馏;(2)湿地地下水主要受历史长期降水和湖水共同补给,土壤水在雨季4-6月和秋季9-10月主要受降水补给,夏季7-8月深层土壤水受湖水侧向入渗和地下水的共同补给,并在蒸发作用下水分向浅层土壤传输;(3)茵陈蒿主要利用0~80 cm深度的土壤水,且能够在不同土层水源间灵活转换.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4-5月),主要利用0~40 cm浅层土壤水,利用率约49%~68%;当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时(6-8月),主要利用40~80 cm深层土壤水,利用率高达74%~95%;当植物进入生长后期(9-10月),主要利用0~15 cm表层土壤水,利用率介于41%~70%.总体发现,湖水是鄱阳湖湿地中生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的重要补给来源,优势种茵陈蒿能够响应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改变吸水深度,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湿地植被生态系统演变和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 赵娜娜; 路伟; 傅文佳; 古丽米热·艾买提; 杜书亚
    • 摘要: [目的]筛选生物杀螨剂并分析和测定防治效果和毒力,为新型生物杀螨剂生物防治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4种菊科蒿属植物精油的杀螨活性,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的精油,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不同植物精油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毒力.[结果]茵陈蒿、一枝蒿、蒌蒿精油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触杀活性较好,LC50分别为17.49、18.17、22.26 mg/mL,其中茵陈蒿的活性最好,LC50是阳性对照除虫菊提取物(LC50=4.12 mg/mL)的4.24倍,稍弱于除虫菊提取物;黄花蒿精油的触杀活性最弱,半 深度LC50为54.00 mg/mL.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植物茵陈蒿的精油进行成分分析,从茵陈蒿精油中分离鉴定出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其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16.16%)、氧化石竹烯(10.42%)、石竹烯(8.70%)、a-毕橙茄醇(7.03%)、依兰油醇(4.83%).[结论]茵陈蒿对土耳其斯坦叶螨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有发展为天然杀螨剂的潜力.
    • 祝之友
    • 摘要: 在中药材商品中习惯将3—4月收去根幼苗称之为“绵茵陈”,将秋季采收的地上部分称之为“茵陈蒿”。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 cm,直径0.1~0.2 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 cm,宽约1 cm;小裂片卵形或稍程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 许秀丽; 李云良; 谭志强; 张奇
    • 摘要: 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GSPAC)界面水分传输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本文选取鄱阳湖湿地高位滩地的2种典型植被群落: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HYDRUS-1D垂向一维数值模拟,量化了湿地GSPAC系统界面水分通量,阐明了典型丰水年(2012年)和枯水年(2013年)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的蒸腾用水规律和水源组成.结果表明:(1)茵陈蒿和芦苇群落土壤-大气界面的年降水入渗量为1570~ 1600mm,主要集中在雨季4-6月,占年总量的60%;植物-大气界面的年蒸腾总量分别为346~ 470 mm和926~ 1057 mm,其中7-8月植被生长旺季最大,占年总量的40% ~ 46%;地下水-根区土壤界面的向上补给水量受不同水文年水位变化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年补给量分别为15~513 mm和277~616 mm,主要发生在蒸散发作用强烈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时段.(2)植被蒸腾用水分为生长初期(4-6月)和生长旺季(7-10月)2个阶段,丰水年植被的整个生长期蒸腾用水充足,枯水年植被生长旺季的蒸腾用水受到严重水分胁迫,实际蒸腾量仅为潜在蒸腾量的一半左右.(3)不同水文年湿地植被生长旺季的水源贡献不同:丰水年茵陈蒿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芦苇群落以湖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枯水年茵陈蒿群落以降水和前期土壤水储量为主,芦苇群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湿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策略,为阐明湖泊水情变化与植被演替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 李盼盼; 王兵; 刘国彬; 李文达
    • 摘要: 为探究茵陈蒿群落不同垂直结构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垂直结构的茵陈蒿群落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在植被盖度相同条件下,茵陈蒿多层群落结构(茵陈蒿+狗尾草+生物结皮)和双层群落结构(茵陈蒿+生物结皮)的减流、减沙效果显著优于单层群落结构,二者的减流效益分别为40.5%和22.6%,减沙效益分别为86.6%和73.5%。不同垂直结构的茵陈蒿群落累积产沙量均可表示为累积产流量的幂函数(R^2>0.98),表现为累积产沙量随累积产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群落结构层数的增加,3种垂直结构群落的累积产沙量增幅减小。植物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是影响产流、产沙过程的关键因素。因此,群落垂直层次多、组分复杂、整体预防水土流失的能力也相应较强。对易于形成植被空层的草地群落,应当重视其低层植被建设,加强草地群落垂直结构及其水土保持功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恢复和结构配置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