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茵陈

茵陈

茵陈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45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七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广东省药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脂蛋白和动脉粥样硬化学术研讨会等;茵陈的相关文献由143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玉林、不公告发明人、陈涛等。

茵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6 占比:62.0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1.49%

专利文献>

论文:245 占比:36.51%

总计:671篇

茵陈—发文趋势图

茵陈

-研究学者

  • 李玉林
  • 不公告发明人
  • 陈涛
  • 徐自升
  • 窦志华
  • 孟萍
  • 张雪梅
  • 罗琳
  • 耿长安
  • 陈纪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咏琴
    • 摘要: 三月茵陈乡下有句俗话:“三月茵陈四月蒿。”意思是说到了农历三月,鲜嫩美味的茵陈在田野沟坎郁郁葱葱地生长,作为咬春之物,它成了这个季节的时令美食。而一到四月,茵陈的蔓就变得结实粗硬,转眼便成为随风摇曳的蒿草了。儿时生活清苦,乡下孩子很小都会到春天的田野上去辨认哪些野菜能吃、哪样野菜有毒。春天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榆钱儿挂在枝头,香椿叶绽开在春风里,地上还有刚刚长出的茵陈和盛开的蒲公英,这些都可以吃,且是极好的清口菜,采摘回家,用酱油、香醋、麻油、细盐凉拌了吃,不仅下酒,还下饭。
    • 王中兴; 赵翠英
    • 摘要: 中医名家张锡纯提出“茵陈为青蒿之嫩者”的观点,在多个版本中医教材《方剂学》中被引用,引起中医界“茵陈、青蒿是否同一药用植物”的争论,影响深远。文章从植物来源、植物形态、药材性状、药材功效进行辨别比较,阐明“茵陈、青蒿虽有一定的相似性,却不是同一种药用植物”的观点,分析“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形成的历史原因,提出中药命名规范化、科学化,力求一药一名,一名一药的建议及把茵陈和青蒿区分开来,分别归类,独立研究的重要意义。
    • 张珂; 张世亮; 纪海洋; 王小平
    • 摘要: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连-茵陈药对治疗室性早搏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网络数据库对黄连-茵陈药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挖掘和筛选;利用Uniprot蛋白质数据库寻找蛋白质靶点所对应的人类基因;以“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PVB)”为关键词,挖掘GeneCards数据库中室性早搏相关作用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模型,筛选出潜在子网;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和通路的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图,筛选出核心活性成分、靶点及通路。结果:黄连-茵陈药对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小檗碱(berberine)等。核心靶点为:MAPK1,PRKACA,IL6,JUN,NOS3,NOS2,TP53,EGFR,PTGS2,VEGFA,TNF,F3,HTR2A,CHRM2,ADRB2,PPARG,SOD1,MMP2,MMP1等。关键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黄连-茵陈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室性早搏,为临床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杨浩宇; 金籽杉; 顾成娟; 韦宇
    • 摘要: 仝小林院士认为,中重度脂肪肝多由患者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膏浊内蕴于体内所导致,肥甘之品易影响脾胃正常运化,精微堆积,滋生病理之膏浊.中重度脂肪肝患者临床多见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等症.茵陈、红曲、生大黄三味小方消膏调脂,通腑降浊,可治疗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异常,减轻内脏脂肪堆积,达到改善脂肪肝的效果.茵陈常用15~45g,红曲一般用量为15~30g,生大黄为9~15g.
    • 韩琪琪; 胥彤彤; 王锐男; 李向辉; 马霞; 刘永录; 郭振环
    • 摘要: 为研究茵陈-栀子配伍对绿原酸和栀子苷含量的影响,采用水煎法和水煎醇沉法对茵陈、栀子和不同比例的茵陈-栀子进行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茵陈、栀子、茵陈-栀子不同配比的水煎液及水煎醇沉上清液与沉淀中绿原酸和栀子苷的含量。结果显示:以茵陈-栀子2∶1的配伍比例提取的绿原酸含量最高;以茵陈-栀子1∶3比例提取的栀子苷含量最高。同一比例下,水煎醇沉上清液中的绿原酸及栀子苷含量均最高,水煎醇沉沉淀中绿原酸及栀子苷含量均最低。
    • 韩琪琪; 胥彤彤; 王锐男; 李向辉; 马霞; 刘永录; 郭振环
    • 摘要: 为研究茵陈-栀子配伍对绿原酸和栀子苷含量的影响,采用水煎法和水煎醇沉法对茵陈、栀子和不同比例的茵陈-栀子进行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茵陈、栀子、茵陈-栀子不同配比的水煎液及水煎醇沉上清液与沉淀中绿原酸和栀子苷的含量.结果显示:以茵陈-栀子2:1的配伍比例提取的绿原酸含量最高;以茵陈-栀子1:3比例提取的栀子苷含量最高.同一比例下,水煎醇沉上清液中的绿原酸及栀子苷含量均最高,水煎醇沉沉淀中绿原酸及栀子苷含量均最低.
    • 黄丽平; 许远航; 邓敏贞; 周中流
    • 摘要: 中药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等成分,调控信号通路,影响相关基因、蛋白或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菌、抗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检索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等新近30年的国内外文献,对茵陈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类与系统总结,以期为茵陈的合理开发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 史银春; 石晓琪; 陈宗俊; 王世东; 闫璞; 高梦蕉; 王辰光; 蔡秉洋; 肖永华
    • 摘要: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的诊"六对论治"疗思路,即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六对论治"贯穿于吕仁和教授诊治疾病的始终.茵陈清热利湿,为吕仁和教授常用药物之一.从吕仁和教授的"六对论治"诊疗思路出发,探析吕教授临床应用茵陈的经验,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 贾宁; 邵珊珊; 陈文斌; 薄涛; 赵家军; 方丽; 何钊; 高聆
    • 摘要: 目的 观察茵陈对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茵陈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从42只C57BL/6J小鼠中随机选取12只作为普食组,给予普通饮食;剩余30只给予高脂饮食(60%kcal脂肪)喂养12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茵陈低剂量组、茵陈高剂量组,每组9只.茵陈低剂量组和茵陈高剂量组小鼠在高脂饮食同时分别给予茵陈1.95 g/(kg·d)和7.8 g/(kg·d)灌胃,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同时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普食组给予普通饮食同时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灌胃16周.每周常规检测小鼠体质量、进食量,16周末收集各组小鼠血样本、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应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情况,根据病理结果 进行NAS评分(肝脏脂肪变性积分、小叶炎症积分、肝细胞气球样变积分),检测肝脏组织中TG和TC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磷酸化p38(p-p38 MAPK)、总p38(p38 MAPK)、p62、LC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普食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及血清ALT、AST、TC、HDL-C、LDL-C水平均明显增高(P均0.05),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HE染色、油红O染色可见肝脏内脂滴减少.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中p-p38 MAPK、p62、LC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食组(P均0.05).结论 低剂量茵陈能减少高脂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TG沉积,保护肝细胞,延缓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38 MAPK通路,促进自噬有关.
    • 颜瑞琪; 栗建明; 顾利红; 侯惠婵; 袁震霆
    • 摘要: 目的 建立舒肝益脾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舒肝益脾颗粒中的茵陈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7 nm,柱温为30°C.结果 茵陈的薄层色谱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进样量分别在12.7~2506.5 ng,7.8~1252.2 ng,10.6~1688.9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0%,平均加样回收率无蔗糖型分别为99.68%,99.96%,100.73%,含蔗糖型分别为98.09%,100.62%,100.60%,RSD无蔗糖型分别为0.85%,1.06%,0.85%(n=6),含蔗糖型分别为0.43%,0.73%,0.50%(n=6).结论 该研究中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舒肝益脾颗粒质量标准的建立及质量控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