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由个性

自由个性

自由个性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专利文献51461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求实、人民论坛等; 自由个性的相关文献由222位作者贡献,包括丛大川、孙余余、张维祥等。

自由个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51461 占比:99.57%

总计:51682篇

自由个性—发文趋势图

自由个性

-研究学者

  • 丛大川
  • 孙余余
  • 张维祥
  • 王盛辉
  • 喻中
  • 杨洪源
  • 万斌
  • 任淑红
  • 唐程
  • 夏德计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檀传宝
    • 摘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话题热潮。虽然“减负”呼声由来已久,但人类知识生产的加速度发展是历史趋势,绝对、简单的减负存在不可能性。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考“双减”政策的价值和育人目标:“全面发展”是“表”,“自由个性”是“里”,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个体的“自由个性”。
    • 王雅洁
    •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塑造为“偶然的个人”,自我、家庭、社会被桎梏于偶然化与异化之中。众多现代思想家已阐明社会中“偶然的个人”生存样态,其卓识远见富有思想性,但在建构性上,他们未能真正触及和改变“偶然的个人”存在根基。与之不同,马克思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指出“偶然的个人”社会历史性,提出以“自由个性”重塑个体生活方式,开辟反思与超越“偶然的个人”新路径。真正的“自由个性”体现了马克思独有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旨归,为现代家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指引。
    • 陈长安
    • 摘要: 鉴于以往马克思三阶段论研究忽视异文,文章结合原始手稿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MEGA^(2))对三阶段论异文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自由个性的诸条件、共同体属性及其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未来社会经典论述的比较等方面探讨马克思共产主义观,认为其要义包括充分吸收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体现四大历史进步的体系;是未来共同体;将全面发达的诸个体放在首位;共同体生产从属于共同体诸个体。自由个性兼及全面发达的诸个体和共同体生产对诸个体之从属,且语言简洁、直接指称,堪称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想代名词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
    • 金芳妃
    • 摘要: 有关于自由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领域的中心性话题,在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有无数的哲学家对自由提出过自己的结论。但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讨论还是近代的研究,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将自由从抽象性和先验性的层面上解脱出来。马克思自由思想对西方传统自由思想有着很明显的继承,同时,也有着很明显的超越,其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在自由这条哲学“价值红线”上的重要意义,认为自由是一种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
    • 李楠; 李双套
    • 摘要: 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中,自主活动具有不同的阐释逻辑和话语内涵。马克思在其思想早期受到赫斯的影响,他基于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分离角度,从自由行动与异化劳动的对比出发,在“类本质”视野下阐释了自主活动。在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马克思受到斯密的影响,他挖掘了分工与自主活动的二律背反,在“分工”的框架下阐释了自主活动。基于对未来社会的描绘,马克思把人在自由个性阶段的自主活动同时置于“类本质”和“分工”双重逻辑之下,综合两种阐释方式确立起自主活动的可能性,基于“自由个性”的角度阐释了自主活动。
    • 郑晓艳
    • 摘要: 马克思的交往概念不仅被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之一.马克思认为,在自然共同体中,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实践活动,其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交往方式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体现了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感性交往方式.在资本主义抽象—虚幻共同体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基础上展开,交往方式异化为以资本原则为基础的异化的、抽象的交往方式.在自由人联合共同体中,马克思的"实践价值"概念涵盖了原来劳动价值的内涵成为人的价值的新载体,以人的自由个性为中介的交往方式使人的价值贯穿于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手段与目的实现了统一.当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革,给人的交往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以马克思共同体视角下对人的交往方式的思考为思想坐标,对互联网时代下所建立的新的交往方式进行反思.
    • 刘佳琦
    •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进行解析,可知人对综合能力的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奋斗目标时,应当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教育事业、社会实践,为其个人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关系进行辩证讨论。
    • 杨洪源
    • 摘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性质、辩证方法、逻辑建构和思想旨归,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变革性的哲学,《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为很好的例证.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与道德哲学传统,必然赋予对它的批判以同等的哲学属性.与此同时,经验论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唯物主义性质,决定着马克思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借鉴、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得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和生产总体辩证法.诉诸于此揭示作为一般性规定的商品(价值)及其交换过程、作为特殊性规定的货币及其在简单流通中的辩证运动、作为个别性规定的资本一般及其生产总过程,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不仅如此,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生产出发直至复归个人之真正自由个性的路径探讨,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线,极大地彰显了哲学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 杨洪源
    • 摘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批判性质、辩证方法、逻辑建构和思想旨归,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变革性的哲学,《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为很好的例证。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与道德哲学传统,必然赋予对它的批判以同等的哲学属性。与此同时,经验论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唯物主义性质,决定着马克思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借鉴、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得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和生产总体辩证法。诉诸于此揭示作为一般性规定的商品(价值)及其交换过程、作为特殊性规定的货币及其在简单流通中的辩证运动、作为个别性规定的资本一般及其生产总过程,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不仅如此,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生产出发直至复归个人之真正自由个性的路径探讨,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线,极大地彰显了哲学的终极关怀、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
    • 郗戈; 安昊楠
    • 摘要: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身内含着审视正义问题的新视野.事实与价值二分法所呈现的正义问题有其产生的深刻历史背景,这种二分法不仅构成了古典正义与自由主义正义分析的基本前提,也从侧面表征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伦理道德危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从整体上对社会的规范正义进行批判和反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分析不仅从"是"的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交易的形式正义何以产生,也从"应当"的角度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不正义性.马克思关于正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综合了正义问题的事实与价值二分,将正义问题的理论形式和法权形式转化并重构为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历史趋势性问题,进而为人类社会可能迈向更高阶段的历史正义提供了历史科学阐明.从思想史逻辑来看,青年马克思所预设的"强规范性原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被"再生产"为历史科学自身合理抽象得出的"弱规范性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