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胀果甘草

胀果甘草

胀果甘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43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激光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等;胀果甘草的相关文献由283位作者贡献,包括邹坤、梁玉玲、赵玉英等。

胀果甘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2.7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3430 占比:97.14%

总计:3531篇

胀果甘草—发文趋势图

胀果甘草

-研究学者

  • 邹坤
  • 梁玉玲
  • 赵玉英
  • 陆嘉惠
  • 张如意
  • 乔雪
  • 余龙江
  • 刘颖
  • 叶敏
  • 周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倩倩; 陆嘉惠; 张洁; 徐影; 徐可; 张迦得; 刘登奎
    • 摘要: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的荒漠区,是耐盐性最强的药用甘草,在改良盐碱地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原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揭示种群分布影响因素及盐碱地修复机制的重要依据。从胀果甘草5个主产区采集原生境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Spearman、dbRDA等方法开展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研究,揭示不同分布区的优势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真菌群落中曲霉属(Aspergillus)、地丝霉属(Geomyces)、镰刀菌属(Fusarium)和细菌群落中的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Marinimicrobium、Idiomarina是野生胀果甘草原生境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类群。不同分布区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具有显著差异,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差异不显著;部分分布区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种类差异较大。土壤理化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和总含盐量对真菌和细菌的群落分布、丰富度有显著影响。原生境含水量与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呈显著负相关;与Marinnimicrobium,Idiomarina、Aliifodinibius和需盐杆菌属(Salegentibacter)细菌呈显著正相关,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原生境土壤总含盐量,与曲霉属(Aspergillus)、裸子囊菌属(Gymnoascus)、Aporospora真菌呈显著正相关,与镰刀菌属(Fusarium)、丝盖伞属(Inocybe)、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真菌呈显著负相关;总盐含量与Marinimicrobium、Idiomarina、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Aliifodinibius、Salinimicrobium、需盐杆菌属(Salegentibacter)这6种细菌的丰富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也与野生胀果甘草的生境类型和地理环境有关。原生境中丰富度高的嗜盐细菌可能与胀果甘草的盐适应和耐盐机制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为野生胀果甘草的种群恢复、盐碱弃耕地的土壤功能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跃; 徐影; 陆嘉惠
    • 摘要: 为揭示胀果甘草营养器官对盐胁迫的结构适应,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显微观察,研究了NaCl处理(100、200、300 mmol·L-1)30 d后胀果甘草幼苗幼嫩器官(幼根、幼茎、新叶)和成熟器官(老根、老茎、老叶)解剖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盐胁迫下,胀果甘草新叶栅栏组织增厚,幼茎韧皮部比例显著上升,能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增强上部茎的营养物质运输能力;幼根皮层细胞层数增多,皮层加厚,有助于提高根皮层对盐离子的过滤和区隔化效率;(2)相比对照,老叶薄壁细胞、老茎髓细胞体积增大并液泡化,能有效稀释盐离子;同时,盐胁迫促进老茎和老根的周皮提前发育,有助于增强茎的保水能力和维持根系在盐环境下的正常生长.综上,盐胁迫下,胀果甘草幼嫩器官和成熟器官解剖结构的变化差异体现了不同的盐适应性,幼嫩器官主要以增强光合、物质运输能力,加强根对盐离子截留为主;而成熟器官主要以保水和稀盐为主.
    • 陈佳; 聂黎行; 程显隆; 胡晓茹; 魏锋; 马双成
    • 摘要: 目的 寻找胀果甘草区别于乌拉尔甘草的主要特征成分,为胀果甘草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胀果甘草及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合数据分析软件,以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胀果甘草区别于乌拉尔甘草的差异性化合物.建立胀果甘草主要特征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两者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确定了甘草查耳酮A、甘草查耳酮B、刺甘草查耳酮及光甘草酚是胀果甘草区别于乌拉尔甘草的主要特征成分,并建立了多指标同时测定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论 建立的胀果甘草主要特征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甘草查耳酮A、甘草查耳酮B、刺甘草查耳酮及光甘草酚的含量测定,为胀果甘草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张敏; 马淼
    • 摘要: 以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为试材,采用外源添加法,分析了这2种病原菌对3种药用甘草根腐病的致病性能,研究了3种药用甘草凋落物(叶片)的水浸提液对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期探究甘草凋落物与根腐病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 表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对3种药用甘草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典型的根腐病害症状.在0.005~0.020 g·mL-1的浓度范围内,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叶片的水浸提液显著促进了2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二者对尖孢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量的促进效果最高分别可达14.06%、10.58%、24.50%和48.39%,对腐皮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产量的促进效果最高分别可达8.79%、12.25%、17.11%和25.13%.胀果甘草叶片水浸提液对2种痛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则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特点,其最高使尖孢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3%和14.86%,使腐皮镰刀菌的菌落直径和孢子量分别显著增加6.64%和16.58%.3种药用甘草叶片水浸提液对该2种病原菌生长和繁殖促进效果的强弱顺序依次为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综上所述,甘草叶片作为凋落物在农田中的大量积累可能是造成甘草连作背景下根腐病频发的主要原因,建议每年在叶片枯落前进行茎叶收割并及时移出农田.
    • 陈佳; 聂黎行; 戴胜云; 刘薇; 魏锋; 马双成
    • 摘要: 目的: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20个化学成分(2个三萜皂苷类、2个香豆素类、3个查耳酮类、13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t检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新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苷、甘草酚、甘草皂苷G_(2)及异甘草素是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化学成分。结论: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在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 努尔凯麦尔·木拉提
    • 摘要: 以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实验室培养出甘草幼苗,利用Trizol试剂法来获取甘草叶片的总RN A,进一步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定吸光度(D值)以确定RN A浓度及纯度.试验结果表明,甘草种子的萌发率可达85%以上,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可得到较纯RNA,紫外灯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28S、18S、5S的RNA条带,分光光度计测得的D值均为1.85,由此可以看出本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甘草萌发率较高,所获取的RNA完整且纯度较高.
    • 孙宇; 卿德刚; 张娟; 徐晓琴; 关永强; 倪慧
    • 摘要: 目的 建立胀果甘草中查尔酮类物质的富集方法 .方法 使用水提、醇提、氯仿提取等方式进行粗提,再使用大孔树脂,聚酰胺柱层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纯化精制;并对得到的精制物进行HPLC含量测定,检测条件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0nm.结果 获得的甘草查尔酮纯化物中的甘草查尔酮A含量分别为14.87%和16.5%.结论 大孔树脂和聚酰胺柱层析两种方式方法简便易行,均可得到合适的甘草查尔酮纯化物.
    • 马健; 梁玉玲; 潘笑; 刘静
    • 摘要: The root of Glycyrrhiza inflata aseptic seedling was used as explant to induce callus in this study.Four types of callus were selected after several rounds of subculture and type Ⅰ callus selected was treated by NaCl stress of different mass concentrations.The growth and the amounts of soluble proteins in the root callus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uction,in the callus subcultured on different media and in type Ⅰ callus treated with NaCl stres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lus could be induced using the root of 10 d aseptic seedling as explant.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f root callus was obtained by the addition of 1.0 mg/L 2,4-D and 0.2 mg/L 6-BA in MS medium.The highes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of callus was 2.01 mg / g at initiation of the induction from the two ends of the root explants.Both the growth of callus subcultured on different media and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proteins were found to be different with the greatest change found in type Ⅰ callus.The growth of type Ⅰ callus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bculture for 21 d under 5 g/L NaCl;and the soluble proteins of the callus in 14~21 d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Glycyrrhiza inflata licorice root-induced callus has some adaptability to NaCl stres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 g/L,and the biggest change of callus growt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soluble proteins.%利用胀果甘草无菌苗根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经过多次继代培养筛选出4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并以不同质量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Ⅰ型愈伤组织.测定了在根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和Ⅰ型愈伤组织在NaCl胁迫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以苗龄10d的无菌苗根为外植体可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以MS培养基附加1.0 mg/L 2,4-D和0.2 mg/L6-BA时,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继代培养生长状况良好为Ⅰ型愈伤组织;根外植体两端开始形成愈伤组织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2.01 mg/g;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的根愈伤组织生长状态不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不同,以Ⅰ型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Ⅰ型愈伤组织在5 g/L NaC1胁迫下,继代培养21 d后,愈伤组织生长量明显提升,在14~21 d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提高.本研究表明甘草愈伤组织对低质量浓度的盐胁迫有一定的适应性,使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在可溶性蛋白含量剧烈变化期间,愈伤组织生长量明显提高.
    • 杨瑞; 李文东; 马永生; 周姗; 薛宇涛; 林瑞超; 刘颖
    • 摘要: 甘草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及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的干燥根及根茎可作为甘草入药.然而不同基原甘草药效差异显著,而通过传统方法对其进行鉴别十分困难.为了快速、准确地对不同基原甘草进行鉴定,本文从全国7省份21居群采集了240株甘草.利用PCR扩增获得了长度为616 bp的ITS序列以及389 bp的psbA-trnH序列;通过DNAMAN比对分析,在ITS序列中找到4个变异位点,并确定了2种ITS单倍型,在psb A-trnH序列中找到3个变异位点,并确定了4种psbA-trnH单倍型;结合ITS及psbA-trnH序列分析,确定了3种基原甘草的分子鉴定方案.利用该方案对来自全国4个主要中药材市场的40份甘草药材进行了准确鉴定,并进一步利用HPLC法测定各药材中2种三萜类有效成分(甘草酸及异甘草酸)及4种黄酮类有效成分(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的含量,应用SPSS 21.0对HPLC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市售甘草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价.本文为不同基原甘草的准确鉴定提供了分子鉴定方案,并且对甘草药材的流通现状及质量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