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联合化疗方案

联合化疗方案

联合化疗方案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3387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护理研究:下旬版、临床肺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2届国际用药安全学术论坛、2010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年会暨第70届FIP卫星会、浙江省医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暨2002年浙江省内科系统学术交流会等;联合化疗方案的相关文献由31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培奇、丁霞、余文(摘译)等。

联合化疗方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3387 占比:99.81%

总计:73527篇

联合化疗方案—发文趋势图

联合化疗方案

-研究学者

  • 马培奇
  • 丁霞
  • 余文(摘译)
  • 姜霖
  • 张丽华
  • 徐伟
  • 景占平
  • 曾卫强
  • 杜立华
  • 杨常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妮; 任赵娟; 杨宝
    • 摘要: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伊沙佐米和地塞米松用于首次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19-12收治的84例首次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伊沙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疗方案进行化疗,分析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结果:接受达雷妥尤单抗联合伊沙佐米和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总有效率为71.43%(60/84),其中完全缓解28例(33.33%)、部分缓解32例(38.10%)、疾病稳定20例(23.81%)、疾病进展4例(4.76%),死亡30例。12例伴髓外病变的患者总有效率为58.33%(7/12),其中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1例,1例因腰椎受累导致疗效不佳,疾病进展出现截瘫,最终死于心功能衰竭。1、2、3年总生存率为65.00%、45.20%、27.15%,1、2、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2.15%、32.54%、15.50%。60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5例患者出现肾功能恶化,并发脑梗死1例,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真菌或细菌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1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学毒性,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化疗期间未出现化疗相关性死亡。年龄、肾功能受损、疗效是否达完全缓解、前期治疗是否加用新药、前期化疗疗程数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是否合并髓外病变、前期化疗疗程数、末次治疗至复发时间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期化疗疗程数3个以下和无肾功能异常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60岁以下和无髓外病变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达雷妥尤单抗联合伊沙佐米和地塞米松用于首次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近期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较好,可作为首次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案。
    • 王文婷
    • 摘要: 目的:探究以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8年3月-2020年1月收治转移性乳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以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曲妥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周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应用以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近期疗效,同时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增加.
    • 蔡仁中; 李高; 陈民彪; 廖绪强
    • 摘要: 目的:观察LIM结构域蛋白1(LIM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不同联合化疗方案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5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原代癌细胞分为鳞癌组、腺癌组及其他组,并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将顺铂+紫杉醇,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5-氟嘧啶,顺铂+5-氟嘧啶+多西他赛4组联合化疗方案分别加入3组食管癌细胞中,每组方案均设定5种药物浓度,分别为200%、100%,50%,25%,12.5%血浆峰值浓度.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RT-PCR)检测经不同化疗方案处理前后3组细胞的LIMD1 mRNA表达水平,用噻唑蓝(MTT)法检测3组细胞经不同化疗方案处理前后细胞水平的变化以评估药物敏感性.结果:加药前:3组细胞中LIMD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7.38±0.54)、(4.08±0.38)和(3.31±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鳞癌组和腺癌组中,4组方案的细胞下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MD1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丰富,且对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联合化疗较为敏感,有望成为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 陈涛
    •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紫杉类药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0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消化道肿瘤45例、乳腺癌30例、泌尿系肿瘤15例、肺癌11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分别给予国产紫素、国产紫杉醇、进口泰索帝、进口安素泰、进口泰素五种紫杉类药物治疗,用药前6h、12h分别给予10-20mg地塞米松治疗,用药前30min给予300mg西咪替丁、50mg苯海拉明治疗,并实施联合化疗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泌尿系肿瘤、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最好,明显高于消化道肿瘤与肺癌患者(P<0.05).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中白细胞减少、恶心、腹泻、呕吐的发生率最高,患者的毒副反应多为Ⅰ级.结论:紫杉类药物与联合化疗方案共同在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应用,具有一定效果,毒副反应较轻,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李永新; 尹青松; 袁芳芳; 艾昊; 米瑞华; 魏旭东; 宋永平
    • 摘要: 目的 观察MICED(米托蒽醌+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2例RRMM患者,采用MICED方案进行化疗.分析临床疗效和预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影响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接受MICED方案化疗后,总有效率(ORR)为70.83%(51/72),其中完全缓解(CR)6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3例,部分缓解(PR)22例,疾病稳定(SD)15例,疾病进展(PD)6例.死亡32例.CR、VGPR的29例患者中,随访中16例维持原有缓解状态,持续缓解时间2~75个月,中位持续缓解时间18个月.1、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53%、46.42%、27.09%,1、2、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7%、33.33%、17.70%.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其次为细菌或真菌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肾功能是否受损、疗效是否达CR和VGPR、前期治疗是否加用新药、前期化疗的疗程数是OS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合并髓外病变与否、末次治疗至复发时间、前期治疗疗程数是PFS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前期化疗疗程数≤3个和无肾功能异常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60岁和无髓外病变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MICED方案治疗RRMM临床效果确切,可作为RRMM的挽救治疗方案.
    • 刘会霞
    • 摘要: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0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化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化疗方案,研究组则应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就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苏大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4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接受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完成两个以上的治疗周期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48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8.3%,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结论 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能提高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
    • 赵丹丹
    • 摘要: 目的:研究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对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患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硼替佐米与地塞米松联合化疗的方案,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应用了环磷酰胺进行共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病患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共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够明显的提高疗效,有较好的耐受性,有推广应用价值.
    • 杜立华
    • 摘要: 目的 探究在临床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联合化疗方案剂量强度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肿瘤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1月在该院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5例,随机分组治疗,其中试验组45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分别予以不同的化疗方案并对比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64;P=0.0016).试验组患者的无进展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7,11.244;P=0.0037,0.0016).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73.3%(33/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54;P=0.006).试验组患者的IL-6、IL-10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41,22.455;P=0.0027,0.0013).结论 在临床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联合化疗方案剂量强度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延长患者的生存、并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