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28171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求实、政工研究动态、新西部(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第五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等;网络群体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晓锋、王栽胜、赵本香等。
网络群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8171篇
占比:99.95%
总计:328319篇
网络群体
-研究学者
- 汪晓锋
- 王栽胜
- 赵本香
- 刘睿敏
- 严锐
- 于建业
- 何慧
- 党轲
- 刘业政
- 刘伟
- 刘晓明
- 刘玮
- 刘秋文
- 刘辉
- 包卫东
- 吴梦
- 周亚东
- 周文
- 唐金辉
- 姜元春
- 孙见山
- 安俊秀
- 崔雨晴
- 张亮
- 张伟哲
- 张宏莉
- 张日崇
- 张武
- 张洋
- 张涛
- 张耀鸿
- 张贤坤
- 彭旭
- 彭铁磊
- 怀进鹏
- 摆亮
- 施铁如
- 昝玉林
- 朱军
- 朱晓敏
- 朱海龙
- 朱磊
- 李乔
- 李建欣
- 李燕飞
- 李玲菲
- 李真
- 李绍稳
- 李锐光
- 李静远
-
-
贾瑞凯
-
-
摘要:
个体的主体性源于他者的塑造,物质性身体对于这种塑造则具有削弱作用。然而,网络媒介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失去物质性身体的庇护,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中的他者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聚集,网络群体如同个体被放大千万倍之后的“超级个体”,而群体中的个体主体性则逐渐倾向于成为“超级个体”主体性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研究探讨群体网络内个体被同化的过程,进而分析群体极化的形成与影响。
-
-
蔡骐;
尹金凤
-
-
摘要:
网络传播中群体类别化标签作为一种身份认同,其生成与流行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话语建构过程。以“小镇做题家”观之,文本层面,在场与缺席的三组概念之横向组合及纵向聚合,赋予这一标签以特殊意义。话语实践层面,负向情感的相互交织和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需要,成为话语生成与扩散的动力,且公共传播中的话语接合又使其在破圈过程中出现复杂的意义变迁。社会实践层面,一方面,话语源于社会现实,这一标签式话语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镜像再现,反映了寒门大学生所遭遇的双重脱嵌困境;另一方面,话语建构社会现实,这一话语也体现出小镇学子通过话语建构实现“逆袭”的心理。
-
-
王梦迪
-
-
摘要:
秋分节气前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全方位蹿红,很快遭到全网跟风玩梗,晒出红包截图。#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话题随即登上微博热搜。狂欢理论和对话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的核心思想,网络空间的平等性、个性化、自由度高等特征与巴赫金狂欢广场的特征极其相似。因此,透过狂欢理论来关照“奶茶事件”这一网络热梗具有很高的契合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一网络事件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探究这一近似狂欢现象中狂欢发起方、跟随方以及狂欢场所提供者几大主体的表现,以及这一话题是如何生发运作,引起广泛关注的。
-
-
魏冬雪
-
-
摘要:
群体是各种各样的个体聚集到一起的一群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滋生了新一代的社会群体——网络群体。网络群体是依据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特定群体。网络群体在行为上具有盲动性、偶发性、去个性化的特征,这也使得网络群体行为存在很多问题。新时代,网络群体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群体行为的监督与引导,并且提出规范网络群体行为的方法,为规范网络群体行为提出合理建议。
-
-
吕庆春
-
-
摘要:
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促进政治文化的变迁.其中,教育普及、社会开放、网络技术革命和新媒体的出现,直接加快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政治文化快速转向参与者文化.网络媒体和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使传媒走向大众化、私人化、自主化和个性化,政治亚文化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衍生和蔓延,很多人以自己的政治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为基础,进行信息筛选、意识引导、言论或行为导向,在网络推送信息、视频和文章等方面,很容易出现网络群体政治亚文化的极化现象,引发网络暴力和网络乱象.为此,需要克服以自我观点为主流的乱象和假象,减少网络群体情绪感染所引起的偏激和冲动,克服不负责任的网络群体导向和参与,加强网络治理和网络媒体建设,培育起群体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
-
-
-
-
摘要:
素材:2020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厚大法考"授课老师罗翔于互联网爆红,成为一名广受关注的"网红"教授,并获颁CCTV2020年度法制人物荣誉称号,同时被Bilibili视频平台评为百大UP主。其刑法课堂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于网络,呈现了众多有趣的法律案例与故事,配上罗翔幽默的讲课风格,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欢迎。从上海名媛事件到代孕,罗翔紧贴时事发表观点。罗翔的法律科普视频突破了专业学科的限制,其受众从原先的法学专业领域拓展到更广阔的网络群体中。
-
-
-
林中燕;
郑大川;
刘伟霞;
林丽萍;
宋李斌;
施以诺
-
-
摘要:
目的:描绘互联网高速发展下,已达公民总数63.77%的网络群体生存质量画像.方法:基于2018年8省(市)2400位网络人群生存质量横断面数据,构建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LS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网民生存质量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互联网改变传统生存方式,与主流观点不同,影响网络群体生存质量的强弱因素依次为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社会关系因素.人群画像特征为:慢病出现年轻化趋势、个性化更加凸显、社会关系网络弱化、互联网对公平性提升有益.后续研究将进一步聚焦性别平等与不同人群画像的交叉研究,以期发现规律和办法,提升公民整体生存质量.
-
-
李淑娜
-
-
摘要:
突发重大疫情容易使网络群体产生群体情绪.运用大数据对当前网络群体所关注的热点事件的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重大疫情下网络群体情绪的产生机理,并提出网络平台的精准匹配推送、形成专业和权威的网络意见领袖、设置正向议程话题等干预策略,从而有效促进网络正向情绪的产生和传导.
-
-
-
ZHANG Nan;
张楠;
DENG Zhe;
邓喆
- 《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广泛应用,丰富了人际交流方式,也颠覆了若干传统市场规则.位于"长尾"上的小众文化消费品以及围绕其产生的小众文化网络群体,由于其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逐渐引起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试图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构建小众文化网络群体社会价值测度,从而探索Web2.0环境小众文化价值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发展了网民参与结构的测度并针对人人网、新浪微博和豆瓣网相关群体进行了初步实证分析.
-
-
-
- 《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虚拟空间呈现出大量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如何降低网络群体极化效应的负面影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在明确群体极化效应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群体极化效应生成原因,概括了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所产生的双重影响,最后指出调控网络群体极化效应的一些措施.
-
-
王琪;
孙冬青
- 《2008年第四届社会网络及关系管理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网络群体就是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界域内通过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动且有共同目标和具有某种联系的人群.网络群体由网络空间、网络角色、网络群体目标构成,且有三种类型.网络群体社会资本是指以虚拟空间为依托,通过以网缘为互动纽带建立以信息符号为主要资源形式的,以网络群体为受益目标的资本形式.
-
-
- 《2016年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
摘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基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和虚拟网络环境等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挑战.研究生网络群体教育势在必行,由'群体''研究生群体''网络群体'特征决定.现今研究生网络群体教育存在问题,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高校管理,遵循正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回归家庭教育,重视本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