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综合评估模型

综合评估模型

综合评估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电工技术、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9270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年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11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等;综合评估模型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段宏波、何明、刘佳等。

综合评估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2703 占比:99.97%

总计:292800篇

综合评估模型—发文趋势图

综合评估模型

-研究学者

  • 段宏波
  • 何明
  • 刘佳
  • 刘昌新
  • 司治涛
  • 夏文杰
  • 尹锡帆
  • 彭章娥
  • 朱磊
  • 李如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原冰; 杨方; 余潇潇; 江涵
    • 摘要: 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发展的现实国情,分析中国碳中和机理框架和中国能源互联网减排思路。按照全社会减排成本最优,应用综合评估模型MESSAGE研究提出中国全社会碳中和整体路径和能源电力系统转型路径,结果表明:中国2060年前全社会实现碳中和路径总体可按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3个阶段推进,全社会碳排放2028年左右达峰,2060年90%能源需求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全社会2/3的能源使用均为电能,实现能源使用体系全面转型。同时着重分析了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减排速度和节奏、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转型成本和疏导等关键问题。
    • 林珊珊; 余高锋
    • 摘要: 针对乡村绿色生态旅游特征,并考虑旅游者个体感受与群体效益,本文从乡村绿色生态旅游开发与适宜评级概念出发,提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VIKOR评估模型与方法。首先,从等级评估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刻画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评级问题,避免混淆旅游适宜评级和排序两个本质不同的问题。然后,构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评估指标及隶属函数,提出评估指标的熵权确定方法。其次,提出乡村绿色生态旅游适宜等级VIKOR评估模型与二元语义等级评估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说明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实用性。
    • 李凤英
    • 摘要: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创建大学生健康素质灰色评估指标,在各指标测定值与标准模式值之间构建大学生健康素质综合评定的灰色关联模型。以某高校1202名男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12名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为例,对其体质健康状况进灰色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影响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是速度素质、身体形态及下肢爆发力;大学生个体间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极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
    • 郭伟; 贾永飞; 赵欣
    • 摘要: 针对现有的煤泥浮选控制算法公式复杂、评估时间长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浮选精煤灰分综合评估模型;首先,建立了基于LS-SVM的单一煤种的单一估计模型,并利用引力搜索算法对其内部参数进行了优化;其次,设计了模型更新策略,解决了单一模型精度下降的问题;此外,为了解决模型失配问题,还研究了由多个单一模型组成的多个LS-SVM模型以及模型切换机制;最后,进行了工业试验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煤泥浮选的评估值与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32%,综合模型的估计精度和适应性能够满足工业要求。
    • 刘铭华; 陈艳梅; 邹长新; 丁疆辉; 吕田田; 张扬
    •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准确掌握区域尺度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对于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和面临的威胁,以及选择保护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生物量、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地覆被因子,构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综合评估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评估模型进行应用与验证.结果 表明:(1)构建的评估模型能够反映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空间格局.经模型评价,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山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坝上高原和平原地区,评估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2)研究区县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模型评估结果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县域生物多样性指标中,物种特有性与模型评估结果之间相关性最高(r=0.699,P<0.001),其次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r=0.680,P<0.001)、稀有濒危物种丰富度(r=0.571,P<0.001)、野生维管植物丰富度(r=0.544,P<0.001)、外来物种入侵度(r=-0.437,P<0.001)和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r=0.404,P<0.001);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与模型评估结果间呈显著对数相关(r=0.540,P<0.001),约70%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构建的评估方法能够从区域尺度和栅格水平反映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从而为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王迪; 韩立建; 李世玉; 李伟峰; 钱雨果; 周伟奇; 谭晓芮; 李国栋
    • 摘要: 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明显的空气污染问题.由于传统的针对某一城市地区进行细致研究,难以解决在城市聚集的城市群下形成的区域性空气污染来源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使区域性空气污染造成的负面效应难以评估.通过构建综合评估模型范式,并运用空间分析,对京津冀168个区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PM2.5人口暴露风险、人类活动对PM2.5的贡献、以及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源汇"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发现:(1)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暴露风险、空气污染分布、综合评估结果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现象.(2)2000-2015年,各县域的人口暴露风险和空气污染的程度、范围呈上升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的源汇特征,且对污染的贡献不同.本研究通过综合评估模型范式对城市群或区域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的权衡关系模式开展量化解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初步的实证示范.
    • 赵慧霞; 周立隆; 袁慧敏; 王秀荣
    • 摘要: 根据界定的降雪范围和降雪强度,筛选出东北地区的冬季强降雪过程,然后选取过程平均降水量、单日降水量极值和覆盖范围3个评价指标,对1961-2010年冬季192个强降雪过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基于重现期理论,构建了东北地区冬季强降雪过程综合评估模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首先对各单项指标数据进行多个函数分布拟合或正态变换,选取拟合度最佳的函数分布或变换函数,然后利用其反函数确定不同概率下各单项指标对应的理论值,并将其作为各等级划分的阈值;之后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3个指标的权重,建立东北地区冬季强降雪过程综合评估模型,并将降雪过程强度划分为5个等级.该模型对东北地区2011-2017年冬季35次强降雪过程的评估结果与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产品信息对照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估模型及强度等级划分能较好地评价和反映强降雪过程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开展强降雪过程影响预估业务有重要参考价值.
    • 杨舒琳; 李瑞
    • 摘要: "金课"建设对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打造大学英语"金课"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本身的特点,以学生为评教主体,结合数字化教学要求形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真实体现教师的授课水准,并且让等级划分更细密、更严谨、更科学,同时符合"金课"对评估体系的要求.
    • 葛磊蛟; 李元良; 汪宇倩
    • 摘要: 作为衡量配电网智能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已成为保证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针对配电网设备多样、运行多态而态势感知差异大的特征,为实现对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实现效果的定量分析,本文建立了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实现效果综合评估模型,包括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其中,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水平、电能质量监测水平、电网可靠性水平、电网自愈能力、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水平5个方面一级指标,以及共计17个二级指标,实现对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实现效果的客观量化.综合评估方法方面,考虑到主观评估方法的专家意见偏好性与客观评估方法的强样本依赖性,本文采用基于二项系数方法和多目标规划方法相结合的主客观混合评估方法对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典型配电网案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智能配电网态势感知实现效果综合评估模型客观准确反映了配电网运行状况,消除了单一评估方法的片面性,有效提升了智能配电网的可观测度,实现了对配电网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的分析,可为后续配电网态势感知领域的综合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