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释
笺释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专利文献4150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北方论丛、齐鲁学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笺释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康康、刘泽、刘学锴等。
笺释
-研究学者
- 康康
- 刘泽
- 刘学锴
- 安海民
- 王延龄
- 金启华
- 刘经富
- 张小艳
- 張求會
- 彭玉平
- 王人恩
- 赵永刚
- 陈奇
- 丁水忠
- 任显楷1
- 何清谷
- 佟斯
- 刘亚朝1
- 刘汉民
- 刘溶
- 刘澍
- 刘继兴
- 初旭
- 华璋
- 吉仕梅
- 吴中胜
- 吴在庆1
- 吴明贤
- 吴雅凌
- 周国瑞
- 周照明
- 周笃文
- 周采泉
- 姚文昌
- 姜亮夫
- 姜维平
- 孙小超
- 孙秋克
- 孙雄
- 孙雍长
- 宋保惠
- 宗廷虎
- 寇宗基
- 尹禹一
- 崔海正
- 张中行
- 张兆勇
- 张华文
- 张如安
- 张旭东
-
-
田竞
-
-
摘要:
清人冯浩所作《玉谿生诗集笺注》为有清一代笺注李商隐诗文最为精审详备的注本,此书在以史证诗、名物考证方面极为详尽,但其笺评常被人诟病过于穿凿附会。究其原因,乃是冯浩以朴学考据法注解李商隐诗:他以求实的方法将义山年谱与以史证诗相结合,辨析前代注李谬误,立足诗人所处时代,故而其注文更加贴合李诗本意;李诗征事博奥,冯浩以求真的思想,引用多类书籍注诗,义山诗中名物典故、山川地理、释老儒法等,皆一一引证清楚,从而使得其注文博通晓畅与李诗相得益彰。其笺注的“穿凿附会”之感,一方面是由于冯浩以考据法注李诗,难以与李商隐诗表情达意的审美完美平衡,一方面是由李诗隐晦感伤、纡曲诞漫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不应以此贬低冯注的学术价值。因此,应将《玉谿生诗集笺注》纳入清代朴学考据著作的范围之下来进行研究。
-
-
-
魏源语言研究课题组
-
-
摘要:
关于魏源诗歌的文学性、思想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文学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咏史诗、异域题材诗、公益事业诗、赠答诗和山水诗等,思想性研究主要涉及近代意识、爱国思想、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经世思想等.不过,魏源诗歌的语言价值、校注笺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值得进一步关注.
-
-
安海民
-
-
摘要:
《文心雕龙·诠赋》评《两都赋》时说:“《两都》明绚以雅赡”.此语虽浑括,实则见解精妙.然对此评,诸家训释与理解是颇不一致的.通过对《两都赋》的笺释,我们认为:明绚即结构清晰,而又文采绚烂.雅赡是就内容而说,意思是内容雅正,且雅正的内容繁富.因而悟知黄侃所云“读《文选》者,必须与《文心雕龙》所说能信受奉行,持观此书,乃有真解”之不虚,则我国文家之评,多为实际作品之评,倘真能于我国文学批评有较深一层觉解,则断离不开文本的解读也.
-
-
赵永刚
-
-
摘要:
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径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笔者最近在查阅嘉靖三年(1524)本王阳明《居夷集》时,发现了这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的诗,
-
-
安海民
-
-
摘要:
《文心雕龙·诠赋》评《两都赋》时说:“《两都》明绚以雅赡”.此语虽浑括,实则见解精妙.然对此评,诸家训释与理解是颇不一致的.通过对《两都赋》的笺释,我们认为:明绚即结构清晰,而又文采绚烂.雅赡是就内容而说,意思是内容雅正,且雅正的内容繁富.因而悟知黄侃所云“读《文选》者,必须与《文心雕龙》所说能信受奉行,持观此书,乃有真解”之不虚,则我国文家之评,多为实际创作之评,倘真能于我国文学批评有较深一层觉解,则断离不开文本的解读也.
-
-
陈汝洁
-
-
摘要:
苏曼殊代表作《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一诗,罗建业认为源出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郁达夫以为源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均未探清真源.此诗遣词、用韵均源自王士禛《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第一首.王士禛诗中“十年旧约江南梦”一句,清人惠栋、金荣失笺,今人沈祖棻等误解,一并予以订正.
-
-
熊湘
-
-
摘要:
"余事作诗人"是韩愈《和席八十二韵》中的诗句,其本义为韩愈对席八的赞许。自宋代始,部分论者将其作为独立的话题,阐发一己之见。部分论者将自己的理解附会到韩愈身上,形成解读与还原之间的错位。他们对"余事作诗人"的理解包括:以诗歌为文章余事,以诗歌为政事、德行之余事。前者反映出北宋欧阳修等人的诗学观念,后者延续了古人传统的价值判断。重视典故、出处的笺释思路,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原诗的本意,从而成为误读不断的重要原因。此外,后人在诗歌中对"余事作诗人"的化用,则继续了"诗人"身份的诗性表达,也接近于韩诗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