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童子

童子

童子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专利文献51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童子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韦泽安、童子、罗佳佳等。

童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77.03%

专利文献>

论文:51 占比:22.97%

总计:222篇

童子—发文趋势图

童子

-研究学者

  • 韦泽安
  • 童子
  • 罗佳佳
  • 付庆伟
  • 佚名
  • 叶艳华
  • 周振海
  • 孙义民
  • 孟月志
  • 安燕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唐)贾岛
    • 摘要: 松树下,我向跟随隐士学习的童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童子回答说,师父采草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只是这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具体方位。
    • 舒丹
    • 摘要: 江苏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是依附于当地民间还愿仪式活动而产生的一种仪式音乐,其与当地社会的民间信仰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功能。基于实际的田野考察活动,对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阐释其背后的文化功能及文化信仰。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亲族强化功能、娱乐排忧功能、教育感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所包含的文化信仰主要有图腾信仰、祖灵信仰、生育信仰等。
    • 王晶晶
    • 摘要: 傩戏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盐城的童子祭祀仪式剧作为傩戏的一个分支,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作为民俗文化依旧残留在乡村中.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借助符号学方法,尝试解读祭祀仪式中的符号,以发现地方民俗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 王晶晶
    • 摘要: 傩戏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盐城的童子祭祀仪式剧作为傩戏的一个分支,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作为民俗文化依旧残留在乡村中。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借助符号学方法,尝试解读祭祀仪式中的符号,以发现地方民俗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 刘朝谦
    • 摘要: 扬雄用喜好"雕虫篆刻"的"童子"拟喻喜好赋文学创作的人,其拟喻是对赋家身份的建构和价值评判.汪荣宝在《法言义疏》中认为童子的雕虫篆刻是费力甚多而实用性不强,故价值甚低的行为,扬雄用以拟喻赋文学创作,以表达他对赋文学价值的轻视和否定.汪荣宝的疏义对赋学界影响甚大.然而,汪荣宝对扬雄童子—壮夫论的释义在主要的方面并不正确,其释义对人们正确理解扬雄的童子—壮夫论产生了误导作用.本文认为,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应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其中,童子对雕虫篆刻的喜好所导致的童子对文字书写之功利目的的远离,所生成的童子于文字书写中的游戏娱乐之心理必须给予重视,扬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他用经学式"壮夫"的极具价值否定了审美式"童子"的极无价值,用成圣的英雄观取代了大赋作家的英雄观,用为天下思想立法的宏大人生追求抹除了游戏式创作大赋的人生辉煌.扬雄的"童子—壮夫论"如此把赋家在汉代的特定身份和价值敞亮出来,为中国后来的赋家论提供了基本的问题意识,开启了用经学宰制赋文学的理论方向和道路,从文艺学的角度看,其赋家身份的经学建构导致了赋家身份之文学本位的缺失.
    • 秋实
    • 摘要: 东汉史学家班固指出,弈棋能使人“修身养性”“乐以忘忧”,是高寿者的长生之术。南北朝的《述异记》中有个故事:晋时樵者王质伐木入山,见二童子下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觉饥。以所持斧置坐而观,局未终,童子指谓之曰:“汝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再也没见着当时之人。
    • 吴咏梅(文/图)
    • 摘要: 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小公爷和明兰那段在学堂里发展起来的初恋给人感觉纯粹而美好。剧中有个小细节一小公爷送给明兰的定情信物是一个“中国娃娃”。仔细看这个小娃娃,是一个童子手持莲花,陶瓷质地,装饰颜色以红、绿两种色彩为主。
    • 魏威
    • 摘要: 陶模是宋代流行的具有祈子功能的民俗器物,其儿童题材十分丰富.陶模创作受宋代绘画、雕塑的影响较大.陶模中的"婴戏"造型独具特色,深受宋人喜爱."四喜娃"等经典造型影响了近现代的吉祥纹样创作.陶模中童子造型的流变与宋代的社会风俗、文化与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它是研究宋代文化与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 吴钩
    • 摘要: 早在汉代,神童便受到追捧,朝廷设了“童子郞”的官职,专门授予早慧的少年儿童。唐朝时,对神童的选拔开始制度化一在科举考试中设神童科、童子明经科与童子学究科,10岁以下的神童如果通过考试,便可获得官职。应该承认,确实有一部分人天赋异稟,但更多神童通过考试后并没取得什么过人的成就,而是泯然于众人。南宋人俞文豹说:神童的成才率不过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