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穴位特异性

穴位特异性

穴位特异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医学研究方法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8053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吉林中医药、上海针灸杂志、针刺研究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七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等;穴位特异性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沈雪勇、陈跃来、侯文光等。

穴位特异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8053 占比:99.49%

总计:28196篇

穴位特异性—发文趋势图

穴位特异性

-研究学者

  • 沈雪勇
  • 陈跃来
  • 侯文光
  • 岑珏
  • 虞先敏
  • 马雪梅
  • 魏建子
  • 常小荣
  • 张海蒙
  • 朱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薇薇; 蔡明星; 莫倩; 杨丹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穴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是否具有穴位特异性。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穴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仅检测,其余四组大鼠均先进行双侧卵巢摘除手术,继予阴道扩张手术建立压力性尿失禁模型。造模成功后,于电针干预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观察大鼠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膀胱容量(MBC)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耻尾肌与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水平。结果尿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BC、ALPP值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MBC、ALPP值升高(P<0.05);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非经穴组MBC、ALPP值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盆底结缔组织collagen Ⅰ、CTGF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collagen Ⅰ、CTGF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组、非经穴组collagen Ⅰ、CTGF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可有效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及修复其盆底组织损伤,该膀胱调节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 Liu S; Wang Z; Su Y; 刘风雨(译)
    • 摘要: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治疗疾病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2020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马秋富教授团队发表在《Neuron》的研究成果,揭示低强度电针(electro acupuncture,0.5 mA,10 Hz)小鼠后肢穴位(如足三里ST 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电针腹部穴位(如天枢ST25)却不能诱导出此作用。躯体区域特异性(穴位特异性)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 陈紫悦(译); 韩清见(校); Liu SB; Wang ZF; Su YS
    • 摘要: 电针刺激 (ES) 通过躯体感觉自主神经反射来调控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抑制严重的炎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认为针刺反射具有身体区域特异性(穴位特异性)。例如,低强度 (0.5 mA,10 Hz) ES 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 (ST36) 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 ES 腹部天枢穴 (ST25) 无效,这种现象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尚不清楚。最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阐明了 ES 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抗炎通路的神经解剖学机制,并发现了由 PROKR2^(Cre)标记的感觉神经元对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至关重要。特异性敲除小鼠表达 PROKR2^(Cre)标记的 DRG 神经元,低强度电针 (0.5 mA) 刺激后肢 ST36 穴位不产生任何反应,不能使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也无法抑制细菌内毒素脂多糖 (LPS) 所诱发的全身炎症;而高强度电针 (3.0 mA)刺激后肢穴位 ST36 和腹部穴位 ST25 可激活交感神经抗炎通路。该研究还发现,进一步运用交叉遗传的方法特异性诱导光敏感通道蛋白 CatCh 表达于 PROKR2^(Cre)标记的神经末梢,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但不能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此外,PROKR2^(Cre)神经纤维的分布可以预测低强度 ES 产生抗炎作用的身体区域(穴位特异性)。该研究为穴位选择和特异性激活自主神经通路提供了神经解剖学基础。尽管现代解剖学没有文献支持经络的物理存在,但针灸确实可以通过躯体神经反射来达到治疗效果。这些反射始于背根神经节 (DRG) 和/或三叉神经节周围神经的激活,然后从脊髓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进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经通路,最终对机体进行调控。该研究解读了为什么 ES 足三里 (ST36) 可激活迷走-肾上腺轴,而刺激腹部天枢穴 (ST25) 无任何效果,ES 刺激 ST25反而激活了脊髓交感神经通路。该研究认为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道是由感觉神经介导,是后肢特有的 PROKR2^(Cre)标记的 DRG 神经元(一种 Cre 介导的重组标记神经元具有 PROKR2 持续或瞬时表达的作用)激活的,这些神经纤维密集分布在后肢深层筋膜组织。
    • 曹宇春; 祖阳; 黎柏军; 郑洁
    • 摘要: 综述表面肌电图技术在针刺选穴研究、穴位特异性研究、穴位得气效应研究、针刺手法研究、针刺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能动态、实时、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肌电信号,能够客观准确地从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参数定量评价针刺的疗效,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肌肉疲劳、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
    • 丁凡帆; 薛建军; 刘娅楠; 张普; 梁曦; 邱连利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全身麻醉对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180例,男68例,女112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A组)、非经非穴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前,A组予双侧合谷、内关穴电针治疗30 min;B组取上肢2个非经非穴点予电针刺激;C组不予电针治疗.三组麻醉方法 相同,术后予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电针治疗前(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皮时(T3)和缝皮结束即刻(T4)的HR、MAP.检测T0、T3、T4时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皮质醇(Cor)及血糖浓度.结果 A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术后48 h镇痛泵累积用量明显少于B组、C组(P<0.05);与T0时比较,T2、T3时A组、C组与T2时B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1时B组HR明显快于A组,T3时B组HR明显慢于A组、C组,T2、T3时A组、B组MAP明显低于C组(P<0.05).T3时A组DA浓度明显低于C组,T4时A组E浓度明显低于B组、C组.与T0时比较,T3、T4时三组Cor和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T3、T4时A组、T4时B组Cor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电针联合全身麻醉有利于维持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减少麻醉镇痛药用量,与非经非穴电针刺激比较,疗效更优.
    • 应力健; 冯鑫鑫; 徐永亦; 陈雷; 应荐
    • 摘要: 目的 观察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五输穴、原穴、郄穴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 将35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组,35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观察两组少阳经五输穴、原穴、郄穴红外热像图,并对分析软件得出相关经穴温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中渚、原穴阳池、郄穴会宗温差值TΔ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足少阳胆经五输穴侠溪、足临泣、阳陵泉,原穴丘墟,郄穴外丘温差值TΔ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少阳经部分五输穴(中渚、侠溪、足临泣、阳陵泉)、原穴(阳池、丘墟)、郄穴(会宗、外丘)红外热像图发生改变,其余五输穴(关冲、液门、天井、足窍阴、阳辅)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 季彬彬; 陈林碧; 庄秀秀; 韩琨元; 戴勤学; 莫云长; 王均炉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百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耐受以及炎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不同穴位抗脑缺血及炎性痛的特异性.方法:(1)在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假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各电针组在造模前120 min电针1次.利用Longa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利用T 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2)在炎性痛实验中,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百会组、假电针组,每组8只.右后足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复制炎性痛模型.造模后电针1次,90 min再电针1次.用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1)在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学缺损和严重的脑梗死(P0.05).百会组与足三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炎性痛模型实验中,注射CFA后150 min,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百会"与"足三里"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镇痛效应方面不存在穴位特异性,电针"百会"对CFA诱发的炎性痛具有抑制作用.
    • 杨广印; 徐维; 陈麟; 潘晓华; 黄倩茹; 朱小香; 许金森
    • 摘要: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督脉背段压痛反应和压痛阈的同步观察对比,探析慢性胃炎与督脉背段相关穴位或部位的特异性.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30例,同步对比观察督脉背段T1~L3棘突下的经穴和经上非穴点的压痛反应和机械压力痛阈.结果:胃炎组与健康组督脉背段各棘突下压痛反应出现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胃炎组督脉背段T1~L3各棘突下的压痛阈均比健康组低,T4~T9、T1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胃炎组在督脉背段各棘突下的压痛反应出现率和压痛阈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P< 0.01);健康组则呈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督脉T4棘突下、神道(T5)、灵台(T6)3个穴位或部位为慢性胃炎与督脉背段相关的高度特异性穴位,可供针灸临床参考;高压痛反应出现率和低压痛阈值可能是慢性胃炎在督脉背段穴位特异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 GE Yun-peng; Virender Kumar Rehan; YAN Ming-na; SUN Xiao-min; BAI Hong-xin; GUO Meng-wei; REN Xiao-xuan; JI Bo; ZHAO Guo-zhen; LIU Yi-tian; SU Hang; DAI Jian; LU Ya-wen; WANG Dan; Reiko Sakurai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孕期及哺乳期尼古丁暴露母鼠“足三里”和“尺泽”穴对新生鼠肺功能和肺形态影响的差异,探讨能改善围产期尼古丁暴露引发新生鼠肺发育变化的特异效应穴位.方法:将24只雌性孕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尺泽组,每组6只.自孕期第6天起,正常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余组均皮下注射尼古丁至产后第21天(生产当天不注射)制备孕期及哺乳期尼古丁暴露模型.采用每日2 Hz/15 Hz、1 mA电针母鼠双侧“足三里”穴或“尺泽”穴治疗,与造模同时进行.实验结束后采用小动物肺功能测定仪测定子代鼠肺功能,HE染色法光镜下观测子代鼠肺泡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吸气峰值流速(PIF)值、肺总阻力(RL)值和呼气相气道阻力(RE)值均显著升高(P<0.01),呼气峰值流速(PEF)值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值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子代鼠肺泡数量减少,肺泡变形破裂融合,肺泡直径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PIF值、RL值和RE值均显著降低(P<0.01),PEF值和Cdyn值均显著升高(P<0.01,P<0.05),且肺泡数量明显增多,肺泡破裂现象改善,肺泡直径显著降低(P<0.01);尺泽组PIF值显著降低(P<0.01),RL值和RE值均明显降低(P<0.05),PEF值和Cdyn值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泽组肺泡数量明显增多,肺泡破裂现象改善,肺泡直径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和电针“尺泽”均能通过改善孕期及哺乳期尼古丁暴露新生鼠肺功能及肺形态,防护子代鼠肺发育不良,且电针“足三里”穴效果优于电针“尺泽”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