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6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8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6740篇;相关期刊815种,包括婚育与健康、健康、健康生活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5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年会等;月经周期的相关文献由377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桂成、王忠民、冯桃莉等。

月经周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8 占比:12.18%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6740 占比:87.59%

总计:19111篇

月经周期—发文趋势图

月经周期

-研究学者

  • 夏桂成
  • 王忠民
  • 冯桃莉
  • 刘艳
  • 李军
  • 哈孝贤
  • 王人卫
  • 连孝华
  • 容小翔
  • 张剑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布外散·阿不都热合曼; 辛效毅
    • 摘要: 月经不调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的改变,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质[1]。现代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与下丘脑、垂体及卵巢轴密切相关,而中医学认为其与脏腑、经络、气血相关。《内经》:“女子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妇人以血为本”,《诸病源候论》云:“精者,血之所成也。”
    • 徐永梓; 谢艳秋; 殷桃
    • 摘要: 黄褐斑是好发于女性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色素的沉着而无自觉的不适,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但严重影响女性面部外貌形象,故需寻找安全且可广泛应用的治疗黄褐斑的方法。黄褐斑发病机制复杂未明,与多重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性激素水平异常在黄褐斑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国内学者通过长期的临床治疗和对黄褐斑的相关研究发现,女性黄褐斑的生成与月经周期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对皮肤损伤的部位和黄褐斑的色彩进行辨证,并且通过调节月经周期的治疗达到综合诊治黄褐斑的效果。该文将从黄褐斑生成的中医理论、月经周期及其失调的中医理论及黄褐斑生成与月经紊乱的关系等方面对黄褐斑发病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进行全面探讨,对近年来黄褐斑发病与月经周期的关系相关中医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以期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中医学思路与方法。
    • 黄美英; 王远行; 王丹丹
    • 摘要: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并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口服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芬吗通)对患者月经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无痛人流并放置IUD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产妇安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芬吗通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月经复潮时间、阴道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术后出血量<30 mL者占比(67.5%)高于对照组(33.8%),并发症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流并放置IUD后患者服用芬吗通,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促进月经周期的恢复。
    • 宫慧君; 石俊华; 陈纪芳; 陆语彤
    • 摘要: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发生早期先兆流产的概率高于自然妊娠,影响IVF-ET治疗后的抱婴率。从月经周期理论及心(脑)-肾-子宫轴理论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认为IVF-ET过程中的各重要环节,如垂体降调节、控制性超促排卵、扳机、取卵及移植等过程均有可能通过影响人体正常的阴阳转化及心(脑)-肾-子宫轴的协调性,对女子既有的正常、协调的生理状态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这一结果,同时不良心理因素也可参与其中。
    • 郑金美
    • 摘要: 35岁的陈女士,有过一次小产,之后积极备孕,一直没有成功。近日,又来医院做检查,发现性激素等指标正常,左侧输卵管不通,卵巢功能出现早衰。医生建议陈女士试试试管婴儿,但陈女士希望能自然受孕,于是找到中医科。老中医见陈女士月经周期不规律,35~50天都有,经量少,脚经期小腹有坠胀感,腰酸明显,平时怕冷,喜喝温水,冬天双冰凉,睡眠多梦,结合脉象和舌苔,认为是典型的宫寒,推测之前的小产就与宫寒有关。宫寒体质不易受孕,孕后也易流产,年想安全妊娠,首先要改善宫寒的情况。陈女士经中医调理半后自然受孕,十分高兴。
    • 廉怡华; 皮亚雷; 张亚男; 张会丰
    • 摘要: 目的分析治疗外周性性早熟各类药物的差异,提高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的治疗水平。方法本文通过回顾1例MAS患儿从幼儿期阴道出血直至青春期建立正常月经周期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治疗外周性性早熟的各类药物的利弊,为儿童内分泌专科医生提供诊疗及预后参考。结果来曲唑从根源上减少雌激素产生,且治疗期间安全性相对较好。结论来曲唑似乎更适用于治疗MAS患儿的外周性性早熟,但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系统的随访评估。
    • 郑小莉; 刘永利; 张秀智
    • 摘要: 目的:探究改良阿特金斯饮食(MAD)对超重或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体成分、性激素水平及月经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1日-2021年3月31日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超重/肥胖PCOS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行3个月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生活方式建议,MAD组采用MAD干预。对所有患者进行基线评估,比较干预前与干预1、2、3个月后两组糖代谢、脂代谢、性激素水平,比较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两组体成分指标及月经状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1、2、3个月后,两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呈下降趋势且MAD组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且MAD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3个月,两组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率、腰围、肌肉量及内脏脂肪区域水平均下降,MAD组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率、腰围及内脏脂肪区域水平低于对照组,肌肉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干预后1、2、3个月,两组性激素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MAD组低于对照组;MAD组自然成功受孕率(17.5%)高于对照组(2.5%),不良反应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20.0%)(均P<0.05)。结论:对超重/肥胖的PCOS患者采取MAD干预疗效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及体成分指标,调节性激素水平,促进月经周期恢复、提升自然受孕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 魏珑珑; 张翠莲
    • 摘要: 背景薄型子宫内膜是导致患者妊娠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全胚冷冻是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助孕过程中的重要策略,对于其后的冻融胚胎移植方案的选择尚存争议。目的探讨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两种非依赖内源性卵巢周期的内膜准备方案,即人工周期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降调节人工周期中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治疗,取卵当月因子宫内膜厚度≤7 mm进行全胚冷冻,后采用人工周期(人工周期组,n=409)和GnRH-a降调节人工周期(GnRH-a降调节人工周期组,n=103)进行冻融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人工周期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1.60±0.49)枚,GnRH-a降调节人工周期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1.66±0.52)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周期组中,移植1枚、2枚、3枚胚胎者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nRH-a降调节人工周期组中,移植1枚、2枚、3枚胚胎者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及多胎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厚度≤7 mm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两种非依赖内源性卵巢周期的内膜准备方案即人工周期和GnRH-a降调节人工周期妊娠结局相似,不建议在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反复种植失败等特殊病史的常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群体中使用GnRH-a联合激素替代的内膜准备方案。
    • 章小娟; 赵锐; 陈阳; 王菁; 孙曌; 夏小焱; 周璟; 赵星
    •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调周法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肾虚肝郁型DO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周期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调周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FSH/LH比值、雌二醇]水平、抗米勒管激素(AMH)水平及窦卵泡计数(AF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血清FSH和LH水平、FSH/LH比值均下降,血清雌二醇和AMH水平、AFC均升高,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调周法能更有效地改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性激素水平,促进卵巢内窦卵泡发育,提高患者卵巢储备功能。
    • 郭艳会; 张毅; 李天然; 强金伟
    • 摘要: 目的研究正常女性不同年龄段、不同月经周期、子宫不同结构的ADC值的变化。方法使用3.0 T MRI扫描仪,行常规MRI序列及DWI扫描,其中b值为0和1000 s/mm^(2)。56例不同年龄段女性志愿者进行盆腔常规MRI和DWI扫描,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外肌层的ADC值,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周期子宫结构ADC值的差异。结果56例志愿者中育龄期组23例、围绝经期组15例、绝经组18例。育龄期组在排卵期和分泌中期子宫各层结构两两比较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带ADC值低于内膜低于外肌层;绝经期组内膜与结合带、结合带与外肌层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组排卵期内膜ADC值高于育龄期组排卵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育龄期组排卵期内膜ADC值低于分泌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的ADC值在不同结构、不同年龄、不同月经周期有所不同,利用ADC值分析子宫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