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穴位特异性临床试验

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穴位特异性临床试验

摘要

目的:通过对穴位针刺与非穴位浅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探讨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穴位特异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单盲试验设计,将纳入的73例有效病例分配到穴位针刺组37例,非穴位浅刺组36例。穴位针刺组接受标准针刺治疗,针刺取穴为:颈夹脊穴(疼痛部位相应夹脊1~2对)、大椎穴、肩中俞穴双、中渚穴双,针刺要求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行针1次;非穴位浅刺组取穴为:类颈夹脊穴(1~2对,非疼痛平面颈夹脊旁开1寸)、类大椎穴(大椎下1寸)、类肩中俞穴双(肩中俞旁开1寸)、类中渚穴双(中渚上1寸),针刺要求透皮即可,不需得气,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手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共10次治疗。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McGill疼痛量表(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定法)等指标进行评价,在治疗前,第五次针灸治疗完成时,疗程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通过PRO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是否长期保持低头习惯、文化程度、是否曾接受过针灸治疗、证候分型、诊断、长期低头时长及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后,两组患者NPQ得分方面,各观察时点作为个体内差异因素在不同时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随访期间的均较干预前下降,而穴位针刺组的NPQ评分低于非穴位浅刺组。故可推断穴位针刺组在以NPQ量表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疗效最佳。3、VAS得分方面,各观察时点作为个体内差异因素在不同时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和随访期间均较干预前下降,两组间在各时点的VAS评分不相同,故可推断穴位针刺组在以VAS评分作为测量指标的评价中疗效优于非穴位浅刺组,并且组间疗效存在差异。4、在疗效方面,有报道认为,非穴区浅针刺能有效刺激皮肤表面的经络系统而产生治疗效应。经本研究疗效评价,穴位针刺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有效率为91.9%,随访一个月后的临床有效率为81.1%,非穴位浅刺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有效率为69.4%,随访一个月后临床有效率为63.9%,提示非穴位浅刺的治疗效应仅限于部分缓解疼痛,其效应低于穴位针刺治疗,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表明针刺操作选穴与操作手法具有特异性疗效,从而证实了穴位的特异性。结论:针灸治疗对以慢忭疼痛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颈痛具有确切的疗效,通过治疗能缓解患者躯体上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证明,穴位针刺与非穴位浅刺疗效有差异(P<0.05),从而表明了穴位具有特异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