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理论与方法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452篇,会议文献有545篇,学位文献有172篇等,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主要作者有郭义、沈雪勇、郭永明,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主要机构有天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本研究基于针灸标准化的各项因素对古今针灸领域所涉及到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探讨,全面分析古代与现代针灸意外发生的趋势,阐述针灸安全性发展史,并对现有...
2.[期刊]
摘要: 干针疗法的出现,在国际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干针疗法与针刺疗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它的出现给针刺疗法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引发了思考。本研究阐述了干针疗法的起源和...
3.[期刊]
摘要: 从古至今,针道诸家对平补平泻有不同的论述,或为补泻无形的导气同精法,或为催气、行气的针刺辅助手法,亦或为整体性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古代平补平泻,包括《灵枢》之...
4.[期刊]
摘要: 衰老是人类自然死亡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而在衰老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身体机能退化,尤其是免疫系统功能退化,往往导致身体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患病。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探索着各...
5.[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针刺睛明穴的安全深度。方法测量39个成人颅骨双侧睛明穴(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到视神经孔内侧缘中点的直线距离即为睛明穴危险深度,以双侧睛明穴危险...
6.[期刊]
摘要: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管新生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血管因素造成的疾病关系密切,而外泌体经研究发现与血管新生息息相关,外泌体可以修复血管损伤,促进血管新生...
7.[期刊]
摘要: 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用广泛且疗效明确,但起效的普适性作用原理仍未系统揭示。笔者系统分析了损伤相关分子在针刺起效初始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创新性地发现针刺作为一...
8.[期刊]
摘要: 腧穴常有一穴多名现象,通常规定一个穴名为腧穴正名,其余为腧穴别名。曲骨穴为任脉腧穴,有“屈骨、屈骨端、尿胞、水胞、回骨、耳骨、玉泉下一寸”等别名。本文通过总结...
9.[期刊]
摘要: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出自《难经·七十六难》,为分析其理论内涵,本研究主要通过梳理《难经》《黄帝内经》及后世部分医家对此理论的注解,从针刺营卫的补泻特点、深浅...
10.[期刊]
摘要: 雪旺细胞在神经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雪旺细胞机械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意识到机体中存在物理传感器并通过机械传导途径发挥作用促进神经修复。介绍物理传感器钙黏蛋...
11.[期刊]
摘要: 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
12.[期刊]
摘要: 皮部浅刺针法是基于传统医学皮部理论以及现代医学解剖、功能学说及肠-脑-皮轴学说所发展的新型针刺治疗手法,本法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付于主任提出,通...
13.[期刊]
摘要: 基于古今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探讨近部取穴理论依据和取穴范围,结合针刺禁忌,总结近部穴位取用受限原因,并提出灵活选穴、精选刺法、把握深度和巧妙施针等方法改变现状...
14.[期刊]
摘要: 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辨证中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广泛被应用,其相关理论源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至《难经》时期形成以十二经脉经络辨证和奇...
15.[期刊]
摘要: 取象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其在针灸学中的运用也较广泛,对经络的发现构建与循行分布、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涵义、标本根结理论以及临床治疗如腧穴主治、手法操作和得气...
16.[期刊]
太阳穴部位静脉抽血配合百笑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临床疗效的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太阳穴部位静脉抽血配合百笑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在临床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血管神经性头痛,且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三河市医...
17.[期刊]
摘要: 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针对基因、转录子的测序技术与芯片库建立体系已日趋成熟,转录组学能够从RNA角度对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变化进行整体阐释,在疾病发生、干预机...
18.[期刊]
摘要: 《针灸大成》认为,泄泻外因为外感风寒及热病,内因为脾胃失调,肝气乘脾,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阳,饮食不节等。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原因所致泄泻,选穴和治法亦有...
19.[期刊]
摘要: 针灸已经得到国内外认可并广泛应用,诸多证据表明针灸会显著改变大脑活动。针灸疗效是针灸学的基石,如果机理不清则会阻碍临床推广及针灸的发展。影响针灸效应的重要因素...
20.[期刊]
摘要: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其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未捋清。本论文基于循证医学角度,通过整理近年...
1.[会议]
摘要: 刺络放血疗法,是运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刺络放血是针灸疗法中一种疗效显著,便捷的治疗方法.本报告主...
2.[会议]
摘要: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等刺激,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灸术的一部分,在古代医籍中未有过记载,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彭静山教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
3.[会议]
摘要: 以郑魁山教授为学术代表,以传统针刺手法的应用与创新为核心,以调气补泻为标志的针刺手法学术流派;2012年底,被遴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的11家针灸流派传承工...
4.[会议]
摘要: 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团队于2007年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中,完成了“郑魁山针灸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的科研任...
5.[会议]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
6.[会议]
摘要: 齐鲁针灸流派是齐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核心是齐鲁医家,通过整理、挖掘历代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简述其针灸学术贡献及山东地区针灸发展概况,以期为地域性针...
7.[会议]
经脉循行与标本中气理论——从阳明厥阴经脉循行特点看“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摘要: 经络循行理论和五运六气标本中气理论,在中医理论领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针灸经络系统,一个是五运六气并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应用的系统,然而在学习经络循行...
8.[会议]
摘要: 经络可理解为是空间,是脏腑、肌肉、韧带、血管、神经、皮肤、软组织等体内各器官外膜之间的空间,是三维结构,非线性,各器官的表面有膜结构,膜表面分布膜电荷,这些膜...
9.[会议]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
10.[会议]
摘要: 整理《内经》中涉及"刺营"刺法的相关篇章,分析"刺营"所需针具,归纳针刺部位及时机,并延伸"剌营"刺法内涵,使之为针灸临床提供帮助.
11.[会议]
摘要: "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有载:"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后世以此为宗,对"得气"之理...
12.[会议]
摘要: 本文从针灸诊治理论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与临床应用对针灸诊治理论的检验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体会,探讨了针灸诊治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关系,认为针灸诊治理论需直接体现...
13.[会议]
摘要: 宋金元时期齐鲁医家众多、著作众多,在针灸学方面多有成就,并有独特的见解和学说,如钱乙治疗小儿病时常采用灸法;董汲治疗脚气病除方剂外也推崇针灸;张从正擅长刺络放...
14.[会议]
摘要: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奠基于《黄帝内经》,纵观《内经》对针灸疗法的论述,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内经》在谈及针灸时,非常强调一个字,那就是"神"....
15.[会议]
摘要: 针灸学术传承有明暗两条线索,包括理论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发展至今,主流针灸理论与经验性临床的关系渐渐相乖,对新的临床技法更是无力解释.既有的针灸理论需要严格地...
16.[会议]
摘要: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素问》,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因其操作简单而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
17.[会议]
摘要: 针刺疗法的治疗手段、基本方法和作用原理,是以针具刺激体表而产生效应,其特征颇似叩钟而鸣.本文以此为喻,以理解和思考针刺疗法的一些基本且重要的问题.简言针刺治病...
18.[会议]
摘要: 得气与气至是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都能使人体对针灸刺激后经气被激发,对人体抵抗病邪和预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腹针、腕踝针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种针法证明,...
19.[会议]
摘要: 经络效应的神经解剖基础是针灸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效应主要取决于穴位、脊髓、脑针灸信息的产生、传导、整合与输出.神经示踪技术是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本文介绍了...
20.[会议]
摘要: 针灸调节机制是现代针灸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体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内外环境改变时,一般情况下,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会进行主动调节,把机体状态再调回到正常值水平....
1.[学位]
摘要: 《灵枢·终始》曰:“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谷气至而止”,《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提到“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说明针灸刺激量是影响“得气”和针...
2.[学位]
摘要: 收集了2011年在SCI数据库发表的非中国作者的针灸RCT报告,将其具体内容根据“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
3.[学位]
摘要: 目的:罗哲初先生作为广西近代的著名针灸医家,广西派针法的代表人物。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经历及其现存的医著手稿进行整理研究,挖掘其学术源流、归纳其临证特点,总结...
4.[学位]
摘要: 目的:归纳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中有关苍龟探穴针法的记载及演变情况(以古代文献为主),总结出苍龟探穴针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研究苍龟探穴针法的原始理论依据及其操...
5.[学位]
摘要: 目的:归纳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中有关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记载及演变情况(以古代文献为主),总结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研究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
6.[学位]
摘要: 目的: 制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系列标准的临床应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性评价方法;编写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性调查问卷,完善针灸标准化体系及支...
7.[学位]
摘要: 目的:罗哲初先生作为广西近代的著名针灸医家,广西派针法的代表人物。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经历及其现存的医著手稿进行整理研究,挖掘其学术源流、归纳其临证特点,总结...
8.[学位]
摘要: 目的:归纳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中有关苍龟探穴针法的记载及演变情况(以古代文献为主),总结出苍龟探穴针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研究苍龟探穴针法的原始理论依据及其操...
9.[学位]
摘要: 目的:归纳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中有关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记载及演变情况(以古代文献为主),总结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研究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的...
10.[学位]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以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SAMP8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针刺对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以及葡萄糖、乳...
11.[学位]
摘要: 目的:制定国家标准《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规范》。并对构建针灸安全标准的方法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方法:用文献研究、专家会议研讨、问卷调研共三种方法进行研究...
12.[学位]
摘要: 目的:以原发性痛经作为研究基点对经络诊察及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试图通过研究为针灸临床提供相对客观的诊断依据。 方法:选择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作...
13.[学位]
摘要: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原始时期,即有书于甲骨文上的占卜符号、祭祀时蒸煮动物内脏的热气、烟气、风、山林间云气、蒸米的热气、人呼吸之气等多重义项。其语...
14.[学位]
摘要:
目的:
采用全基因表达芯片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别构建“足三里”穴位局部对针刺和艾灸两种不同刺激方法响应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和分子调控网络,挖掘“足三里...
15.[学位]
摘要: 针灸技术是针灸治疗过程的核心,对针灸疗效起主要决定作用,针灸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本文根据技术表现形式三要素,将针灸技术分为三方面,一是针灸的工具,为实...
16.[学位]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UA、ESR)的影响,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找寻新的临床方向,提供更...
17.[学位]
摘要:
目的:
现时针灸治疗在中、西国家都非常流行,因此出现很多新的针灸派系产生,董氏奇穴就是新针灸新派系之一,也是新派系当中最流行和广受医师们应用的一种针...
18.[学位]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敏感度体质人群足三里穴的镇痛效果,运用脑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索不同体质人群针刺镇痛效应差异的脑网络调制基础。
方法:筛选不同体质受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