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子形态

种子形态

种子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8911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植物科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观赏园艺学术年会、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等;种子形态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文珊、余华、白静等。

种子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8911 占比:99.56%

总计:39083篇

种子形态—发文趋势图

种子形态

-研究学者

  • 陈文珊
  • 余华
  • 白静
  • 谢坤
  • 丁汉凤
  • 刘映良
  • 常朝阳
  • 张卫方
  • 李城德
  • 林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仕勤; 王永军; 王立春; 杨清龙; 王丹; 吕艳杰; 徐文华; 魏雯雯; 刘小丹; 姚凡云; 曹玉军
    • 摘要: 种子萌发是作物形态建成的起始阶段,由其自身属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低温环境下种子自身属性与其萌发的关系对东北春播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东北主推的36个玉米品种以6°C为低温胁迫,15°C适温为对照,测定了其发芽势、发芽率、种子形态和内含物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耐冷性综合评价值(CL值)、隶属函数值(R值),对36个玉米品种进行耐冷性评价,分析了种子形态(粒长、粒宽、粒厚度、长宽比、百粒体积和百粒重)、贮藏物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与其耐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36个玉米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相对发芽势冷害率和相对发芽冷害率的变异最大.7个表征耐冷性的单项指标之间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其中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正向贡献率最大,可作为玉米品种耐冷性评价的关键指标.聚类分析将36个品种划为强耐冷型(19.4%)、耐冷型(30.6%)、一般型(33.3%)和敏感型(16.7%)4种类型,其中,吉单56、垦吉267、绥玉23、吉单953、垦吉268、吉单96和吉单95为强耐冷型品种.不同耐冷型品种的种子形态和贮藏物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种子形态与其耐冷性无显著相关,淀粉含量与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冷害率、相对发芽冷害率和相对发芽时间呈极显著相关(r=0.396**、r=0.404**、r=–0.401**、r=–0.391**、r=0.362**),蛋白质含量与相对发芽势呈极显著负相关(r=–0.379**).经回归分析发现,淀粉含量高的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时间,以及较低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冷害率.利用回归模型估测,当种子淀粉含量72.0%~74.0%,6°C处理后相对发芽势≥70.0%,相对发芽率≥80.5%,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冷害率≤50.0%.在低温胁迫下,种子淀粉含量较高有助于提高种子萌发、减轻冷害,推荐选用种子淀粉含量72.0%~74.0%的品种可较好满足萌发的要求.
    • 李政; 林奕翰; 孙哲; 张鑫瑞; 李澳旋; 乔永刚
    • 摘要: 本实验以房山紫堇种子为材料,对种子外部形态进行描述,并通过石蜡切片技术研究种子内部结构,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种子萌发率低的原因。使用不同发芽温度与不同GA_(3)浓度设计正交试验,以筛选房山紫堇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房山紫堇种子自然发芽率低主要是由于外壳坚硬与自然环境温度较低导致,发芽温度为30°C且GA_(3)浓度为1800 mg/L组合的发芽率最高,平均为28.3%。
    • 刘璇; 杨倩; 张海清; 贺记外; 闫韫韬; 鞠灏
    • 摘要: 以黄籽油菜‘410’‘456’‘552’和黑籽油菜‘492’为试验材料,采用花期标记、定期采样、形态和生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种子胎萌发生时期、环境对胎萌的影响以及胎萌与种子的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种子胎萌发生在种胚充实阶段(花后27~36 d左右),初始胎萌率为2.44%~3.90%,胎萌发生时期越早的品种的胎萌率越高;种子千粒质量与胎萌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为0.84~0.97),含水量与胎萌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为–0.93~–0.98);种胚充实初期高温高湿的外部环境、较薄的种皮及相对较高的脂肪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呼吸强度均易导致种子胎萌的发生,而种子电导率、总糖含量与胎萌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 陆倩; 魏岩; 安忻蕾; 闫紫烟
    • 摘要: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具有开放花(CH)和闭锁花(CL)形成的两种类型果实,且具有“持续结果”和“持续散布种子”的特性,在同一时间均能观察到不同成熟度的果实。在对紫花地丁果实与种子形态观测的基础上,比较两种类型果实发育进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种子的形态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 CH果实发育进程时间(24~29 d)长于CL果实发育进程时间(16 d)。2) CH和CL果实的阶段发育特征和开裂散布特性相同,根据果实和果柄的夹角及果实的形态特征将果实(种子)按照成熟度分为8个等级。随发育时间的延长,CH和CL果实和种子的长宽呈上升趋势且在各时期CH果实和种子的长宽都大于CL果实和种子,种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千粒重和含水量呈相反趋势变化,即千粒重上升,含水量下降。3)当果实与果柄夹角大于90°后(Ⅳ期后) CH和CL种子的千粒重和含水量基本稳定(1.00~1.15 g,5%~13%);在不同发育阶段两种种子的萌发特性存在差异。在成熟度较低情况下(Ⅳ期以前),两种种子的萌发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都显著增高(P 0.05),且此后种子的萌发率超过了80%,活力指数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400.00~550.00)。综上,果实与果柄夹角大于90°可作为果实采收的标准,表现为CH和CL种子饱满,含水量较低,萌发率高且种子活力强。
    • 张炎; 徐海量
    • 摘要: 阿尔泰山地处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中高纬度,近年来森林退化严重。新疆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是阿尔泰山脉天然针叶林中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典型的寒温带针叶树,然而其种群自然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了林地的恢复。对阿尔泰山新疆落叶松纯林不同厚度(3 cm、5 cm、10 cm)的凋落物类型的枯枝落叶层、土层0~5 cm和5~10 cm的土壤种子库储量、质量、分布格局和种子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落叶松土壤种子库受到凋落物厚度的影响,种子储量随着凋落物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无论在哪种凋落物厚度下,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种子数量减少,到5~10 cm土层几乎没有种子分布;阿尔泰山落叶松种子库质量较差,有活力种子不超过16%,被取食种子占比最大,超过40%,随着凋落物厚度增加,完整和有活力种子占比逐渐降低,被取食、腐烂种子数逐渐增加;凋落物厚度对种子千粒重有负面影响,而对种子形态影响不大。此结果揭示了阿尔泰山新疆落叶松土壤种子库随凋落物厚度变化的特征,给出了阿尔泰山新疆落叶松种群自然更新的限制因子,能够为林地的自然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 张毅笑; 魏守辉; 姜翠兰; 黄兆峰; 苏杰天; 孟帅帅; 云晓鹏; 白全江; 吴文龙; 黄红娟
    • 摘要: 弯管列当是危害我国向日葵最严重的寄生杂草。为了明确我国向日葵田弯管列当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本试验利用rbcL、matK、ITS2条形码序列对采自我国向日葵主产区的58份弯管列当样品进行PCR扩增及测序,采用Vector NTI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剪切比对,利用MEGA 6.0软件计算种内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种子的显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3个DNA条形码序列中仅ITS2片段扩增测序结果理想并表现出较好的聚类结果。各样品ITS2序列剪切比对后长度为453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0.007,通过比较各样品ITS2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差异位点,能将不同弯管列当种群区分开。ITS2聚类结果表明58份弯管列当样品聚为3类,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形态分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弯管列当在植株形态、种子形状及微观形态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别。由于不同弯管列当种群的生境、寄主(向日葵栽培品种)不同,其种群遗传进化差异显著。基于ITS2条形码和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可用于弯管列当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 冯景; 邓衍明; 齐香玉; 陈双双; 陈慧杰; 刘廷利
    • 摘要: 针对圆锥绣球‘石灰灯’(Hydrangea paniculata‘Limelight’)种子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测定了种子大小、含水量、吸水率,并研究了贮藏温度与消毒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灯’种子不存在形态及物理休眠。种子成熟时胚发育完全,种皮透水性良好。初始含水量为4.3%,96 h时吸水达饱和状态,吸水率为37.7%;随着贮藏温度下降,种子发芽率呈上升趋势,超低温(-70°C)处理下发芽率最高(12.7%),且污染率最低(41.3%);不同消毒方式下,75%C_(2)H_(5)OH处理组中,种子污染率随消毒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以消毒90 s效果最好,种子污染率和发芽率分别为16.0%和17.3%;15%NaClO处理组中,虽然种子污染率与发芽率随着消毒时间的延长差异不显著,但处理3 min的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和污染率分别为22.7%和14.3%。
    • 叶小玲; 胡晓敏; 朱军
    • 摘要: 为探究华中樱桃Cerasus conradinae种子生物学特性,以湖北省赤壁市的野生华中樱桃的自然成熟未落地的果实为试验材料,观察其种子形态,并测定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千粒重、吸水特性和发芽特性。结果表明:华中樱桃种子为卵形,长7.64±0.73mm,宽5.28±0.55mm,厚4.39±0.47mm,千粒重62.77±2.91g,属中粒种子;种子浸种0~4 h吸水较快,后渐趋缓,浸种24 h近饱和,吸水率为33.23%,种子饱和状态时吸水率为33.30%;用750 mg/L赤霉素(GA3)溶液浸种处理的种子发芽效果较清水浸种好,但差异不明显,两者发芽率分别为65.3%和62.7%;华中樱桃幼苗个体间差异大。
    • 孙和折; 熊辉岩; 李旭刚; 邓国书; 李峰科; 段瑞君
    • 摘要: 为了掌握青海省海西地区分布的两种乡土荒漠灌木驼绒藜和蒿叶猪毛菜的种子特性,利用体视镜显微技术、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种子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同时对其萌发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驼绒藜和蒿叶猪毛菜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为粉质和无胚乳种子,其中驼绒藜种子有内种皮,蒿叶猪毛菜为一层种皮;种皮染色结果显示种皮成分中均含有角质和蜡质成分,纤维素含量较低,种子硬实性程度低;野生成熟驼绒藜种子千粒重达到2.2164 g,蒿叶猪毛菜野生成熟果实千粒重达到3.1671 g;果实结构对驼绒藜的吸水率有影响,导致萌发势时间推迟,对萌发率基本无影响,自然萌发率(出苗率)达到98%;蒿叶猪毛菜果实的果翅对吸水率和萌发率无显著影响,自然萌发率(出苗率)达到85%,且两种植物种子均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本研究结果旨在为建立青海乡土荒漠灌木繁育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安忻蕾; 严佳玥; 魏岩; 陆倩
    • 摘要: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具有二态繁育系统,在同一植物体上开放花(CH)和闭锁花(CL)分别产生CH种子和CL种子。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紫花地丁两种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以PEG模拟干旱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两种种子在干旱条件下的吸水速率符合“快-慢-快”的特点,但48 h内在PEG浓度15%、20%和25%处理的两种种子均未到达生长吸水期,对照组(无干旱处理) CH种子吸水60 h萌发,CL种子吸水66 h萌发。2)两种类型的种子在PEG浓度0~25%下均能萌发。但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两种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和萌发达到50%的时间(TG)增长。在PEG浓度为15%时,CL种子发芽率达到50%所需时间比CH种子长。在PEG浓度为25%时,CL种子的发芽率、萌发速度显著低于CH种子(P <0.05),且CL种子萌发率未达到50%。干旱胁迫对种子胚芽生长有抑制作用,但轻度干旱可促进初生根生长,重度干旱抑制初生根生长。紫花地丁CH-CL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同时CH种子和CL种子对干旱胁迫的差异响应,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二态繁育系统植物紫花地丁在异质环境中的适合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