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行为学表现

神经行为学表现

神经行为学表现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1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专利文献11839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法医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等; 神经行为学表现的相关文献由564位作者贡献,包括牛侨、聂继盛、袁灿兴等。

神经行为学表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18398 占比:99.90%

总计:118521篇

神经行为学表现—发文趋势图

神经行为学表现

-研究学者

  • 牛侨
  • 聂继盛
  • 袁灿兴
  • 陈勇胜
  • 何建成
  • 何明生
  • 侯乐
  • 刘剑刚
  • 刘天蔚
  • 刘建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齐若兵; 宋明芬; 陈斌华; 杨永秀; 尹肖雯; 张学平
    • 摘要: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科行口服多奈哌齐+利培酮(组一,50例)、盐酸美金刚+利培酮(组二,50例)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AD)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均治疗90d后,组二利培酮使用量(2.06±0.50)mg,少于组一的(3.85±0.89)mg(t=14.40,P=0.04);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组二为(18.14±3.71)分,高于组一的(16.10±3.90)分(t=-3.99,P<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组二为(86.66±6.62)分,低于组一的(109.50±11.51)分(t=12.67,P<0.01).不良反应方面,组二的口干发生率[16%(8/50)]、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10%(5/50)]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总分[(3.92±2.02)分],均低于组一[44%(22/50)、36%(18/50)、(12.49±1.45)分;x2=9.33、9.54,t=17.90,均P<0.01],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增高,但均在正常范围.提示盐酸美金刚联合利培酮治疗AD伴BPSD的效果优于多奈哌齐联合用利培酮,不良反应较少.
    • 董叔梅; 贝斐
    • 摘要: 母亲围产期抑郁除对自身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外,还会导致子代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损伤,进而对其神经行为发育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本文综述围产期抑郁的现状,及其对子代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并从神经内分泌和表观遗传学2个方面阐述其影响机制.
    • 叶芳; 林荭; 刘芳; 陈杰; 王琨蒂; 张琪
    • 摘要: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后遗症或死亡.通过神经系统评估量表在住院期间对患儿在新生儿期进行早期专业化评估,可以使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的新生儿期神经行为评估量表,旨在为临床研究和新生儿科医师选择神经行为评估工具提供参考和借鉴.
    • 窦连杰; 曹慧; 苏普玉; 陶芳标; 郝加虎; 张秋凤; 鲍慧惠; 吴皖珂; 盛杰; 严双琴; 许媛媛; 顾春丽; 黄锟
    • 摘要: 目的 探索母亲孕期双酚A(BPA)暴露与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方法 对象源自马鞍山市出生队列,该队列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以马鞍山市4家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立.采用固相萃取-同位素内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1 783名孕妇首次建档时采集血清的BPA浓度,于婴幼儿2.97~28.1月龄时,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1999年版)》评估其神经行为发育情况,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孕期血清BPA水平与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联.结果 孕期血清BPA检测和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状况评估数据完整的母子共931对.首次建档时孕妇年龄为(26.67±3.45)岁,血清BPA浓度(ng/ml)的M(P25,P75)为0.23(0.11,0.52),检出率为84.1%(783/931).婴幼儿月龄为(13.18±5.46)月龄,男童占53.5%(498名).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分别为(97.88± 16.32)、(97.16±15.35)、(99.64± 15.47)、(95.3±16.04)和(98.95±14.76)分.调整其他相关因素后,孕期血清BPA水平与婴幼儿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存在负关联,β(95%C/)值为-2.42(-4.71,-0.12).按月龄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孕期血清BPA水平仅与12~18月龄婴幼儿的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商得分存在负关联,β(95%CI)值分别为-6.66(-13.06,-0.25)和-7.40(-12.97,-1.83).结论 孕期BPA暴露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和社交行为发育,12~18月龄为其检出窗口期.
    • 周明霞; 宋明捷; 段傲文; 吴敬杰; 李奎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急性重复创伤性脑损伤(rTBI)分级动物模型.方法 63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单次撞击和重复撞击组,按撞击气压将撞击组又分为0.2 MPa、0.3 MPa、0.4 MPa三个亚组,空白对照组及各亚组均为9只.单次撞击组麻醉后仅撞击顶部1次,重复撞击组1 min内以相同气压撞击顶部2次.比较大鼠伤后昏迷时间;伤后l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6 h观察脑MRI T2WI异常信号影;对脑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对脑损伤程度进行简明损伤定级(AIS)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重复撞击0.3 MPa亚组昏迷时间为(35.1 ±18.6)min,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12.8 ± 6.0)min](P<0.05).(2)重复撞击0.2 MPa亚组mNSS评分[3(2.5,3.0)分]高于单次撞击0.2 MPa亚组[2(1.5,2.0)分];重复撞击0.3 MPa亚组mNSS评分[9(8.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4(3.5,4.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mNSS评分[10(10.0,10.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9(9.0,10.0)分](P均<0.05).(3)伤后6h大鼠脑MRI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损伤局限于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双侧侧脑室;0.4 MPa亚组可见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实质损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双侧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等区域出现灶状损伤;0.4 MPa亚组运动皮层、扣带回、胼胝体等出现大片状实质损伤.(4)伤后大体观察显示,单次撞击0.3 MPa亚组: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局限性出血;单次撞击0.4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及额顶部血肿,额顶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3 MPa亚组:广泛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血肿,额叶片状脑挫伤;重复撞击0.4 MPa亚组:弥漫性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顶部血肿及大片状脑挫伤.(5)重复撞击0.3 MPa亚组AIS评分[3(3.0,3.8)分]高于单次撞击0.3 MPa亚组[2(2.0,2.0)分];重复撞击0.4 MPa亚组[4(4.0,5.0)分]高于单次撞击0.4 MPa亚组[3(3.0,3.0)分](P均<0.05).(6)单次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红细胞聚集,顶叶部分神经细胞呈水肿、坏死;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大量红细胞聚集,额顶叶大量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重复撞击0.3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红细胞聚集,顶叶大部分神经细胞水肿、坏死,神经纤维断裂,神经胶质细胞肿胀;0.4 MPa亚组蛛网膜及侧脑室见红细胞大量聚集,脑表面弥漫性神经元损伤表现,细胞结构排列紊乱,神经细胞大量水肿、坏死,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急性rTBI动物模型,其TBI损伤形态更多样,损伤谱更广,可为道路交通事故中rTBI生物力学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复制的损伤模型.
    • 邵艳霞; 孙航; 周小萍; 孙溦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应激障碍(ASD)小鼠行为学变化特点,为创伤后心理应激的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将96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实验组以足底电击法建立ASD模型,对照组不接受电击.电击后即刻,6,12,24,48,72 h和7,21d进行旷场行为测试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测试,评价两组小鼠电击箱内跳跃次数、僵直时间、不动时间、旷场站立次数、旷场中央区域路程和活动时间、进入开臂次数、闭臂停留时间.结果 电击后各时相点,实验组跳跃次数、僵直时间及不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0.01).电击后6,12,72 h,实验组站立次数为(4.0 ±1.3)次、(3.7 ±1.2)次、(6.0 ±1.3)次,对照组为(7.3 ±1.0)次、(7.7 ±1.0)次、(7.7±1.2)次(P<0.05);电击后0,6,12,72 h,实验组中央区域活动路程为(3.3+1.1)m、(3.9 ±1.1)m、(4.5 ± 1.2)m、(5.0 ± 0.9)m,对照组为(6.7±1.7)m、(6.9±1.2)m、(7.4±1.9)m、(6.8±1.4)m(P<0.05);电击后6,12,24,72 h 和7,21 d,实验组中央区域活动时间为(39.7 ±10.1)s、(56.7 ±7.3)s、(59.5 ± 13.2)s、(55.4 ± 5.5)s、(63.4 ± 7.7)s、(77.4 ±5.7)s,对照组为(84.8±17.8)s、(90.0±15.8)s、(83.6±14.3)s、(87.1 ± 12.3)s、(85.8 ±7.9)s、(87.5±8.3)s(P<0.05).电击后6,12,72 h,实验组进入开臂次数为(11.3 ± 1.8)次、(14.8 ±2.1)次、(15.0 ±1.4)次,对照组为(17.2 ±3.0)次、(17.8 ±2.1)次、(17.8 ±2.0)次(P<0.05);电击后6,12,48,72 h 和7,21 d,实验组闭臂停留时间为(196.0 ±16.6)s、(184.9 ±13.9)s、(182.8 ±17.6)s、(184.6 ±14.0)s、(179.3 ±14.2)s、(177.9 ±13.6)s,对照组为(163.4 ±15.4)s、(161.0±14.5)s、(161.8 ± 14.3)s、(162.1 ± 15.8)s、(161.6 ± 12.9)s、(161.9 ± 14.8)s(P <0.05).两组各指标其余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后ASD小鼠伤后6h内开始出现探索能力下降、焦虑恐惧增加等行为变化,其中焦虑状态持续存在;伤后72 h存在高警觉性,易发生重复应激.提示针对ASD的临床护理宜注重创伤后早期、动态的心理评估和干预,重点关注焦虑等情绪障碍.
    • 胡靖; 张家秀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测评及认知矫正对症状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参与工娱活动.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认知功能矫正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连线测试(TMT)测评认知功能,自尊量表(SES)、个人社会功能量表(PSP)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测评患者的自尊水平和社会功能.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PANS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完成卡片总数、正确分类数及数字广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机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及连线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SES和PSP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功能矫正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良好,认知功能改善与患者病情及临床症状的转归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