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内科疾病

神经内科疾病

神经内科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1242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磁共振成像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中国输血协会第六届输血大会、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等;神经内科疾病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平、丁飞虎、吴燕玲等。

神经内科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1242 占比:99.90%

总计:141389篇

神经内科疾病—发文趋势图

神经内科疾病

-研究学者

  • 袁平
  • 丁飞虎
  • 吴燕玲
  • 周琛
  • 周莉
  • 夏泳
  • 姜敏
  • 孙威
  • 孟斌
  • 张保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羽; 栾洁; 朱颖
    • 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以及人们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断更新,高素质、高能力的护士在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经不符合当代临床对护理学生培养的需要。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文章就PBL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理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 于佩娜; 杨娟; 王燕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为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为全球范围内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为AIS发病后出现的神经功能进展性恶化现象,可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残疾等,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但目前临床对END的临床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且缺乏科学预测、评估END的有效系统[1]。因此,分析影响AIS患者END的相关因素,对于预防END的发生、改善AIS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而现有研究[2,3]多集中于AIS患者END的诊断与治疗,关于其相关影响因素众多,但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以93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影响AIS患者END的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 刘一帆
    • 摘要: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近年来其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该病是因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表现为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等,少数患者还出现味觉丧失、听觉异常等症状[2-3]。该病起病急、发病突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面部形象,使其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并容易诱发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活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面神经急性缺血等有关[4]。急性期临床治疗目的主要是在短时间内缓解面神经水肿、神经压迫症状,改善预后。西医常采用激素、抗病毒、维生素B、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欠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5]。中医学在该病治疗上历史悠久,通过中药汤剂内服、外敷和针灸等方法进行整体调节、辨证论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6-7];其中中药内服疗法安全可靠,较针灸更易为患者所接受。笔者采用千金三黄汤加味与西药相结合治疗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 肖彬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165例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和体征指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体征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患者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机械通气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显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体征,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王运茜; 薛清萍; 冯曦兮; 邢国刚; 徐帆
    • 摘要: 神经内科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易导致所患疾病恶化,并伴随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深入了解大脑中枢神经细胞的调控机制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主要任务.近几年,随着光遗传学的建立与飞速发展,这项能够进入神经元并且精确控制细胞的技术为研究者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探索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提供了帮助.从光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光敏感蛋白的发现以及光遗传学在部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光遗传学进行阐述,为研究者在探索临床上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提出了新方法,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对大脑各神经元作用的了解.
    • 马元强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疗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生活能力评分、满意度、神经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作为重点,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优化神经功能方面优势明显,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提高,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 薛雯雯; 赵留庄; 马秀华; 刘铭忆
    • 摘要: 目的 探讨某医院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排序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0849例出院患者的疾病谱特征.结果 住院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56~73岁.前10位病种是脑梗死(44.37%)、后循环缺血(38.2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64%)、脑出血(2.28%)、头痛(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1.74%)、周围神经病(1.29%)、癫痫(0.86%)、前庭功能疾病(0.56%)、晕厥(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0.45%)、肿瘤(0.36%).男性患者的脑梗死、脑出血、癫痫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后循环缺血、头痛、前庭功能疾病比例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年组居多,中年组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排在第4位的疾病在各年龄组有所不同,青年组为头痛,中老年组为脑出血,且中年组脑出血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排在第5位的疾病为脑出血,中老年组为头痛,且中年组头痛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院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季节变化趋势明显,冬季出院量较少,每年2月份为最低.结论 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的神经内科具体疾病比例不同,女性后循环缺血、头痛、前庭功能疾病比例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脑出血、癫痫比例高于女性,因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计海婴; 吴旭青; 蒋进军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7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VTE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77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9.0±11.9)岁.最常见的神经内科基础疾病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脊髓病变,总死亡率为2.6%(2/77).明确诊断为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患者62例(80.5%),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40例(51.9%),两者同时发生者25例(32.5%).有临床症状的PE患者14例(22.6%),有临床症状的DVT患者5例(12.5%).所有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为(4.9±6.7)mg/L,确诊为VTE时D-二聚体水平为(11.7±9.9) mg/L.缺血性脑卒中组、脑出血组和其他少见疾病组3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0%、37.5%和20.8%,有临床意义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5%、25.0%和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所有接受抗凝患者进行HAS BLED出血风险评估,低风险组(<3分)共38例(52.8%),高风险组(≥3分)共34例(47.2%),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科患者VTE发病隐匿,需要建立对此类患者的亚临床VTE筛查策略;抗凝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应合理评估利弊.
    • 韩政云; 商庆新
    • 摘要: 脑肠轴理论是脑与胃肠相关性的理论,脑与胃肠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相互联系并进行双向反馈调节,胃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因而改善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可以防治神经内科疾病.胃风是导致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之一,中医学关于胃风的相关记载既包括胃肠道的症状又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这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的理论不谋而合.梳理历代医家关于胃风的论述,基于现代脑肠轴相关理论和临床经验,探讨胃风防治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中医药治则,以期启迪临床、开阔思路.
    • 申俊超
    • 摘要: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到2021年5月阶段内到我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法,针对观察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实施中西结合治疗方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 在针对神经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效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使其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因此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推广的必要和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