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04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应用心理学、桂海论丛、决策探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2JMS中国营销科学博士生论坛、2007年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等;社会比较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士文、宋晓兵、李小文等。

社会比较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3045 占比:99.43%

总计:13120篇

社会比较理论—发文趋势图

社会比较理论

-研究学者

  • 刘士文
  • 宋晓兵
  • 李小文
  • 李林
  • 杨婷丹
  • 杨菲
  • 栾冬晖
  • 江莹
  • 汪卫平
  • 牛新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增林; 于璟婷; 王磊
    • 摘要: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教育适配者为参照点,从工作、教育水平两个视角考察教育错配对劳动力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比较普遍的教育错配现象;相比相同工作的教育适配者,教育不足者的幸福感显著降低,工资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教育不足通过工资对幸福感的负向效应在低社会公平感下比高社会公平感下更强;相比相同教育水平的教育适配者,教育过度者的幸福感显著降低,工资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公平感的调节效应同样成立。使用工具变量法及进行稳健性检验,教育错配对幸福感的负向影响依然成立。因此,企业应落实同工同酬政策,政府应优先考虑对社会公平感提升作用更大的公共服务建设,从而构建幸福社会。
    • 舒玉红; 张光春
    • 摘要: 社交网站使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当普遍,并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以及心理人格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降低自我概念清晰度,催生抑郁倾向,诱发嫉妒、焦虑等情感体验。文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提出了开展网络社交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信息素养;进行正确引导,消解青少年负面体验情绪;净化教育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的策略。
    • 张顺; 李诗扬
    • 摘要: 基于相对教育水平的衡量方法,将教育代际流动模式分为九个类别,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4和2016年数据研究教育代际流动是否且如何影响中老年父代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在强代际关系文化背景下,中国教育代际流动对中老年父代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低教育未流动者,子代教育向上流动的父代的相对优越感更强,心理健康程度更高;相对于高教育未流动者,子代教育向下长流动的父代相对剥夺感更强,心理健康程度更低。年龄组比较分析表明,年轻父代相对年老父代而言,子代教育长距离向上流动的心理健康正向效应较弱,但长距离向下流动的负向效应较强。进一步的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父代对未来的信心和主观地位自评水平更高,心理健康水平也更优。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改革,提升教育代际流动性,是推进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改善中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 陈莉; 李荣杰
    • 摘要: 旅行经历分享的持续生成是旅游业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关键要素,如何激励用户生成更多的分享内容对于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业的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为更进一步了解如何激发“潜伏者”分享旅游动态,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构建出研究模型来探讨他人的旅行经历分享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可能触发“潜伏者”产生旅行经历分享的意图,以揭示“潜伏者”可能转化为分享者的主要过程。采用基于插图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收集共342份有效样本并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他人分享动态中旅行活动的奢华度和动态的受欢迎度作为两个激活因子,促进“潜伏者”良性嫉妒的产生。而良性嫉妒会使自我推销的意识提升进而促进旅行经历分享意图的产生。
    • 杨婷丹
    • 摘要: 泛娱乐直播是媒介技术与草根文化的结合,主播通过半表演式的情感劳动获得用户"打赏",其数目大小、频次高低为主播的个人价值贴上标签,区分了主播和不同用户的亲密程度,也决定了用户在直播间的话语权。"打赏"过程暗藏多向度社会比较的角力,平行比较使用户确认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符合潮流,上行比较鼓动其产生肯定自我的同化效应,高估自身消费能力,做出非理智的决策。经济困窘时,用户又会向下比较,以非必要的、持续的低开支维持互动关系,增强优越感。面对直播"打赏"中的情感比较心理,用户应当提高警惕并及时调整。
    • 魏晓莹
    •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改居"社区不断增多,社区居民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在社区归属感上却存在一定问题.人际关系、对社区的满意度、在社区的参与程度、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与居民社区归属感密切相关,而如何提升居民的归属感是村改居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S"村改居"社区部分居民的访谈发现,从社会比较视角出发利于尊重居民的个体性和主体性,从而了解其社区归属感的现状与原因,为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提出有效建议.
    • 杨婷丹
    • 摘要: 泛娱乐直播是媒介技术与草根文化的结合,主播通过半表演式的情感劳动获得用户"打赏",其数目大小、频次高低为主播的个人价值贴上标签,区分了主播和不同用户的亲密程度,也决定了用户在直播间的话语权."打赏"过程暗藏多向度社会比较的角力,平行比较使用户确认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符合潮流,上行比较鼓动其产生肯定自我的同化效应,高估自身消费能力,做出非理智的决策.经济困窘时,用户又会向下比较,以非必要的、持续的低开支维持互动关系,增强优越感.面对直播"打赏"中的情感比较心理,用户应当提高警惕并及时调整.
    • 程慧平; 苏超; 王建亚
    • 摘要: 厘清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对于社交媒体运营商优化服务、减少社交媒体使用对用户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认知情绪理论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为模型框架,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与社会比较理论下的负面情绪(嫉妒、后悔、沮丧)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模型.通过网络问卷收集了541份用户的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期望不一致会引起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后产生不满意,不满意是用户形成不持续使用意向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社交媒体用户产生不持续使用行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社会比较产生的嫉妒会引发沮丧、后悔负面情绪.嫉妒、后悔、沮丧均会引起社交媒体用户使用不满意;后悔对不持续使用意向的直接影响显著,但沮丧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期望不一致会让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而感到后悔.后悔在期望不一致、嫉妒对不满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沮丧在嫉妒与不满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满意在后悔对不持续使用意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沮丧、嫉妒与不持续使用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交媒体使用年限、社交媒体中朋友的数量对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每天使用社交媒体时间长度的影响显著.本研究丰富与拓展了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的理论研究,为社交媒体运营商理解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规律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