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变动力学

相变动力学

相变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182784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5中国铸造行业第七届高层论坛等;相变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5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栋、刘相华、刘平等。

相变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2784 占比:99.91%

总计:182956篇

相变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相变动力学

-研究学者

  • 王国栋
  • 刘相华
  • 刘平
  • 许云波
  • 胡义祥
  • 丛海旭
  • 田保红
  • 刘庄
  • 吴昌华
  • 吴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碧涵; 林传龙; 刘旭强; 杨文革
    • 摘要: 室温常压下锗是一种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窄带隙的半导体材料。在高压下,锗具有多种与硅相似的晶相,其有趣的高压行为如压致金属化和超导电性转变引起了高压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核心的高压相变动力学机制却鲜有深入研究。利用先进同步辐射光源的高通量X射线衍射结构诊断手段,结合基于金刚石压砧的快速动态压缩技术,研究了锗在高压相变过程中的结构演化机理。采用气膜与压电陶瓷相结合的快速加载方法,实现了数十太帕每秒的压缩速率。采用第三代同步辐射高通量粉光X射线衍射技术,实现了数十微秒时间分辨的结构解析。在相变过程中,新旧相中不同晶面的衍射强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证实了锗的半导体相(金刚石立方结构)到金属相(β-Sn结构)的转变是位移型相变。此外,通过与静态压缩X射线衍射数据的对比,证实了在此相变过程中不同晶面消失/出现存在先后顺序的行为只能通过动态压缩和动态探测手段观察。
    • 朱浏镇; 李江涛; 徐亮; 李绪海; 罗斌强; 胡建波
    • 摘要: 为探究铈镧合金在γ相区的压缩特性以及加载应变率对铈镧合金动态相变行为的影响,采用火炮驱动平面撞击和磁驱动斜波压缩两种加载方式对铈镧合金(Ce-5%La,La的质量分数为5%)进行动态加载,通过测量波剖面获得铈镧合金在γ相区的弹塑性转变、状态方程以及γ→α相变压力。结果表明,铈镧合金在平面撞击下会形成准等熵压缩波,证实铈镧合金在γ相区具有理论预测的反常压缩特性。正因为这一反常压缩特性,两种加载方式下铈镧合金在γ相区的应变率响应非常接近,从而导致γ→α相变压力对加载应变率不敏感。镧的掺入显著提高了铈合金的动态相变压力,显示出该相变具有4f电子驱动结构相变的特征。
    • 李美莹; 肖乃友; 周剑华; 贾涛
    • 摘要: 采用基于形核控制机制的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合金设计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针对两种贝氏体高强钢,采用热膨胀仪在425~350°C开展了等温贝氏体相变实验,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贝氏体不完全相变现象.基于形核控制机制,采用切变型相变动力学模型对两种实验钢的贝氏体等温相变行为进行了建模研究,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晶界形核和自催化形核.最后,对比分析了两种实验钢中形核激活能、未转变奥氏体体积分数以及形核速率等的差异,为贝氏体高强钢的成分设计及工艺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 罗强; 宋逸思; 李传维; 李克; 廖瑜; 陈益华; 顾剑锋
    • 摘要: 采用膨胀试验研究了 0Cr16Ni5Mo1马氏体不锈钢以0.05~10°C/s的速率连续加热时的相变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大,奥氏体化温度显著升高.利用杠杆定律计算获得了0Cr16Ni5Mo1钢中奥氏体生成量与加热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Johnson-Mehl-Avrami(J-M-A)方程描述了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并对相变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拟合,得到奥氏体化相变激活能Q约为3.737×105 J/mol,J-M-A 指数 n 约为0.905 43,指前因子 lnk0约为40.731,确定了 0Cr16Ni5Mo1 钢的奥氏体化动力学模型.基于非等温J-M-A方程绘制了等温奥氏体化动力学曲线和TTA(time-temperture-austenite transfor mation)图,可用于计算形状复杂零件连续加热的奥氏体化过程.
    • 谢爽
    • 摘要: 考虑有相变潜热情况下带钢快冷后的温度场,建立了低碳钢超高强钢热轧后冷却过程温度与相变的耦合数学模型。采用离散化的一维非稳态有热源热传导方程,结合热膨胀实验测定的相关物理参数,完善并应用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模型,使用Matlab计算相转变量,实现了温度和相变的耦合求解。结果表明:带钢冷却至贝氏体相变区内后立即开始相变,并同时观察到返温现象,返温温度可以达到50°C以上。同时,返温温度的高低会影响贝氏体最终组织形貌和性能。
    • 文新理; 张福多; 曲晓东
    • 摘要: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DT)和变形量对低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的影响,利用EBSD技术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在给定的热变形条件下,贝氏体组织由粒状贝氏体(GB)、板条贝氏体(LB)和少量针状铁素体(AF)组成,变形温度和变形量对相变动力学、相变开始温度(B)和贝氏体组织结构类型有重要影响。随着变形温度从810°C降低至730°C,相变开始温度由585°C提高至595°C。当变形量为0%和20%时,显微组织由GB、LB和少量AF组成,当变形量为40%时,粗大的LB和GB消失,只有AF和M/A(马奥岛)。当变形量从0%提高至40%,有效晶粒尺寸从4μm降低至2μm,大角度晶界(HGB)的比例由48%提高至57%。
    • 胡义祥; 陈秉智; 梁攀; 杨玉琦; 吴昌华
    • 摘要: 用马氏体回火后经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可以变黑的方法,测定了在马氏体MS以下不同温度淬火+回火,最后水淬处理的试样中,黑色马氏体含量百分率及形状参数.根据上述测定数据,利用定量金相方法,找到了淬火温度与马氏体转变百分率f,体积V以及个数N之间关系.应用计算机以立体图像方式演示了变温马氏体相变动力学过程.
    • 华颖鑫; 刘福生; 耿华运; 郝龙; 于继东; 谭叶; 李俊
    • 摘要: 采用气炮作为加载手段,结合反向碰撞技术和多台阶三层组合飞片技术,通过精细的样品/窗口波剖面测量,对典型加载-卸载-再加载路径下铁的相变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观测到一次卸载阶段的多波结构及再加载段的双波结构.获得首次逆相变阈值约为(11.3±0.5)GPa,首次加卸载相变特征时间为30 ns;再加载相变起始压力为10—12 GPa,且随着再加载初始态ε相质量分数降低而降低.实验显示二次相变压力阈值与ε相残余质量分数以及逆相变子相所含孪晶、缺陷相关,同时二次加载相转变速率比首次加载更快.上述结果揭示了多晶铁相变动力学行为与加载路径的强耦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验支撑.
    • 阎勇; 李萌蘖; 卜恒勇; 郑善举
    • 摘要: 本工作利用DIL-805ADT动态热膨胀相变仪测定了S34MnV钢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变膨胀量,通过光学显微组织观察、SEM组织观察、能谱成分扫描、XRD物相检测等手段对S34MnV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切线法对相变拐点前后的膨胀曲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S34MnV钢在加热和不同速度冷却下的相变点,根据所得到的相变点和对应的相变时间结合微观组织分析绘制了S34MnV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同时为更好地描述S34MnV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扩散型相变,本工作采用了针对低合金钢更加准确实用的Li模型,根据绘制出的CCT曲线修正了描述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相变的Li模型参数,使其可以用于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复杂的奥氏体分解,并拟合出马氏体相变Koistinen-Marburger(K-M)方程的参数,较为完整地建立了S34MnV钢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的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变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述模型计算所得的转变量与实验所得结果一致,说明该模型可用于预测S34MnV钢热处理冷却过程中的相变,也为后续大型船用曲轴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准确的数学模型.
    • 谢爽
    • 摘要: 考虑有相变潜热情况下带钢快冷后的温度场,建立了低碳钢超高强钢热轧后冷却过程温度与相变的耦合数学模型.采用离散化的一维非稳态有热源热传导方程,结合热膨胀实验测定的相关物理参数,完善并应用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模型,使用Matlab计算相转变量,实现了温度和相变的耦合求解.结果表明:带钢冷却至贝氏体相变区内后立即开始相变,并同时观察到返温现象,返温温度可以达到50°C以上.同时,返温温度的高低会影响贝氏体最终组织形貌和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