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痛阈

痛阈

痛阈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基础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235种,包括上海针灸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针刺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风湿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暨第十八届风湿病学术大会、中国针灸学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等;痛阈的相关文献由146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彦、宋朝佑、白波等。

痛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94.4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22 占比:4.53%

总计:486篇

痛阈—发文趋势图

痛阈

-研究学者

  • 刘文彦
  • 宋朝佑
  • 白波
  • 李希成
  • 王绍
  • 亢国英
  • 张卫
  • 阮怀珍
  • 刘玉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玉茜; 张亚文; 黄培盈; 李铭; 崔思辰; 魏展雄; 黄立宁
    • 摘要: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一种短暂性非特定的实质器官脑部综合征,常见于老年患者。POD会增加坠床、呼吸困难、心肌梗死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升高死亡率[1]。研究[2-3]表明,发生POD的老年患者6个月内的死亡率高达25%。优化术后疼痛管理可降低POD风险[4]。目前,关于POD和术后疼痛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二者均受多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未完全明确,关于术前痛阈和POD的关系亦不清楚。
    • 施晴璐(译); 冯智英(校); Lalouni M; Fust J; Vadenmark-Lundqvist V
    • 摘要: 感觉衰减是在疼痛时,自我运动产生的信息副本可预测和减轻疼痛,并能区分自我刺激还是他人刺激。已有科学研究证明想象自我运动时会存在感觉衰减。该研究对40名18~35岁的健康受试者测定左腿股四头肌施压后痛阈,施压方法分为由实验者施压(他人)、受试者本人施压(自我)或实验者施压而受试者想象为自我施压(想象)。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施压,受试者痛阈有显著性差异,“他人”与“自我”(P<0.001)、“他人”与“想象”(P<0.001),“自我”与“想象”(P=0.004)。平均痛阈“他人”为521.49 kPa(SE=38.48),“自我”为729.57 kPa(SE=32.32),“想象”为618.88 kPa(SE=26.67)。该研究发现“自我”和“想象”均发生感觉衰减,此机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自伤行为的病人疼痛阈值更高、长期疼痛的病人疼痛阈值更低和经历穿刺等操作的病人想象自我操作能有效减轻疼痛等一系列问题。
    • 杨惠鸿; 喇宏玲; 陈楠; 阿里木江·司马义; 徐桂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μ 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腰椎手术患者痛觉敏感性的影响,为指导个体化镇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8-08~2019-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全麻下行腰椎手术患者218例.根据OPRM1 A118G基因型将其分为野生型纯合子组(AA组,85例)、突变型纯合子组(AG组,104例)和突变型杂合子组(GG组,29例).采用MEB-5100型电刺激仪检测三组的痛阈、耐痛阈.比较三组术前的痛阈、耐痛阈,以及术后6 h、24 h、48 h静息时和活动时的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结果 AA组痛阈、耐痛阈显著高于AG和GG组(P<0.05);但AG组与GG组痛阈、耐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基因型男性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GG基因型中,≥50岁患者的痛阈、耐痛阈低于30~39岁和40~49岁患者(P<0.05).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患者的痛阈、耐痛阈与年龄无显著关联(P>0.05).三组静息时NRS评分在术后6 h、24 h、48 h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组在术后6 h、24 h、48 h时间点的活动时NRS评分均显著高于AA组和AG组(P<0.05),但AA组与A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和AG组术后镇痛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GG组(P<0.05).结论 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与机体的痛觉敏感度存在关联,并对腰椎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感造成影响.
    • 刘莹莹; 刘伟
    • 摘要: 目的:比较低、中、高频督脉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G1、G2、G3组),除假手术组外(仅行椎板全切除)均采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1节段iSCI模型.G1、G2、G3组分别用低频(2 Hz,2 mA)、中(50 Hz,2 mA)、高频(100 Hz,2 mA)电针"大椎、命门"30 min,1次/d,共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痛超敏行为学并采用von Frey hair法进行痛阈测定;记录股二头肌(BF)和股直肌(RF)的肌电积分值(IEMG)BF-TEMG和RF-TEMG;采用玻片法和断尾法观凝血时间(CT)和出血时间(BT);采用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检测凝血酶、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活性;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1、G2和G3组大鼠BF-TEMG和RF-TEM升高,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生成明显降低,CT和BT延长,对损伤躯干下端机械性轻触皮肤、轻压皮肤、机械轻压右前爪的机械痛痛阈阈值等3项指标提高,搔抓、舔咬损伤平面以下部位并对尾部及后肢出现自噬及自发嘶叫等异常行为学改变明显减少,BBB评分和斜板倾斜度升高(P<0.05);但G1组的各项改变幅度均大于G2、G3组(P<0.05).结论:低、中、高频电针均可促进iSCI大鼠运动功能重建,但低频督脉电针的作用优于中、高频.
    • 何明伟; 庞金磊;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宏; 孙海燕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深刺对三叉神经痛(TN)大鼠神经节中p-ERK蛋白及Kv3.4、Kv4.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进行实验.雄性SD大鼠48只,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6只.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建立TN模型,电针组建模14 d后接受电针深刺治疗14 d.采用BME-403型细丝法检测仪监测各组大鼠痛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ERK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Kv3.4、Kv4.3 mRNA水平.结果 3组大鼠建模前1 d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7 d,模型组大鼠痛阈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痛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模型组p-ERK、ERK免疫荧光强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电针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模型组Kv3.4mRNA、Kv 4.3mRNA低于假手术组,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深刺治疗TN可提高痛阈,其机制与抑制大鼠三叉神经节中p-ERK、ERK蛋白表达及上调Kv3.4、Kv4.3基因表达有关.
    • 杨芳洁; 吴大伟; 何坚
    • 摘要: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造模组,假手术组不予以处理,造模组采用椎管插线法制备CSR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芍药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于造模后第2天后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干预1周.比较各组机械痛阈数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颈部脊髓NLRP3蛋白表达及血清IL-18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与造模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术后7 d机械痛阈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8含量明显降低(P<0.01);各剂量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01),颈部脊髓NLRP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中、高剂量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 芍药甘草汤对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效果,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的合成和释放,进而抑制IL-18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 陈思佳; 杜文文; 黄陆平; 金文君; 王均炉
    • 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痛阈、耐痛阈与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LAVH)术后不同类型急性术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LAVH患者,术前1 d使用TEAS测定并记录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分别对患者的术后急性内脏痛、躯体痛进行评估,使用Pearson相关性方法分析TEAS的痛阈、耐痛阈与不同类型急性术后疼痛的相关性,并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回归方程.结果 本研究202例患者中,有99例患者术后出现中至重度内脏痛,86例患者术后出现中至重度躯体痛.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痛阈与内脏痛呈显著负相关(r=-0.319,P<0.05),耐痛阈与内脏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18,P<0.05),痛阈与躯体痛呈显著负相关(r=-0.246,P<0.05),耐痛阈与躯体痛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4,P<0.05).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内脏痛评分)=-0.094 X(痛阈)+6.137,Y(内脏痛评分)=-0.089X(耐痛阈)+7.013;Y(躯体痛评分)=-0.074 X(痛阈)+4.829,Y(躯体痛评分)=-0.061X(耐痛阈)+5.221.结论 术前TEAS痛阈和耐痛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LAVH患者术后急性内脏痛、躯体痛.临床上可以通过术前测定患者TEAS的痛阈和耐痛阈,并以此来客观地预测患者术后不同类型的急性术后疼痛.
    • 贾森; 李冰; 魏海河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术前疼痛敏感度与氢吗啡酮用药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8月共收治的64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5分钟给予氢吗啡酮10μg/kg,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分钟给予氢吗啡酮25μg/kg,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疼痛敏感度,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疼痛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率、血压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并分析老年骨折患者疼痛敏感度与氢吗啡酮用药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耐痛阈痛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6h和手术后12h的耐痛阈痛阈明显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h VAS评分降低,术后12h VA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h和术后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中NA、MAP和HR明显上升,但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到了手术后6h两组患者的NA、MAP和HR比手术中相比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h和手术后12h的耐痛阈痛阈与氢吗啡酮用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手术结束前15分钟给予氢吗啡酮25μg/kg,患者术后疼痛感更低,耐痛阈痛阈升高,并能够稳定患者甲肾上腺素、血压和心率情况,而且发现耐痛阈痛阈与氢吗啡酮的用药剂量呈正相关,也可应用耐痛阈痛阈水平来判断患者的麻醉镇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孙责; 于海波; 薛晴; 于海涛; 贾琳琳; 王芳芳; 关政; 李晶
    • 摘要: 目的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观察梗死后心电图(ECG)改变、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梗死面积大小、痛阈(机械痛阈、热痛阈)改变、迷走神经支配密度、M3受体mRNA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表达;分析并探讨毛果芸香碱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对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原则将雄性30只成年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梗死组、毛果芸香碱组各10只.梗死模型制造成功的标志为ECG中标Ⅱ导联呈现ST段弓背型向上抬高,或病理性Q波出现.用毛果芸香碱舌下静脉注射治疗4w后,观察毛果芸香碱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对内脏痛的影响.结果 与梗死组比较,毛果芸香碱组ECG中抬高的ST段显著下降,心肌梗死范围减少;机械痛阈增加,热痛阈降低;血清LDH活性、迷走神经支配密度下降;M3受体mRNA及FABP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毛果芸香碱可通过改善迷走神经重构来缓解心肌梗死症状,同时调节心肌梗死后的痛阈大小变化,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 向宏聪; 王永顺; 赵铤
    • 摘要: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联合右美托咪定静脉镇痛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痛阈、麻醉药量及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联合用药组(ni=50),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上联合使用地塞米松与右美托咪定,两组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术后抑郁状态进行测定,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产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药量.结果 联合用药组产后1周和6周EPDS评分、产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产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药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初产妇行剖宫产术后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