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师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3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1168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建筑、广西城镇建设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工程科技论坛——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中国建筑师的相关文献由381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磊、支文军、许晓东等。
中国建筑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1168篇
占比:99.87%
总计:341599篇
中国建筑师
-研究学者
- 金磊
- 支文军
- 许晓东
- 伍江
- 方振宁
- 邵韦平
- 齐欣
- 于晴
- 刘元举
- 孙曦
- 张桦
- 张永和
- 徐卫国
- 徐宗戚
- 徐希(采编)
- 新华
- 李先逵
- 李军
- 李有为
- 李翔宁
- 欧阳国辉
- 汪孝安
- 王颂
- 王鹏
- 甄健湘
- 田小梅
- 章明
- 缪朴
- 葛丽丽
- 袁山
- 赵晓钧
- 赵辰
- 邓小骅(采编)
- 陈淳(采编)
- Agassi
- Amy Li
- Anne
- Boris
- CFP
- Chiaretto Yan
- Damian
- De
- Gitonga Njeru
- JIANG Fuwei(Translator)
- Jaka
- Jera□a
- Kambic
- Ludwig
- Maya
- Miran
-
-
李麟学
-
-
摘要:
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的概况。李麟学:2002年伊始,我参加了“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的项目,从法国回来后的一年内,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平台,成立了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至今已经走过20年的时间,蓦然回首,已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可以讲这是在中国城市化最快时期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设计实践过程。
-
-
顾志宏;
魏刚(摄影)
-
-
摘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博物馆位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济南主校区南侧地块,建筑面积为5000 m^(2),包括生命科学展馆、校史馆、荣誉堂、药物展馆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博物馆的设计以“生命”为主题。生命值得敬畏,生命无比神奇,让我们不敢妄自猜测生命的本质,只能尝试着以中国建筑师身份,从东方文化的视角表达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设计通过一种抽象的空间形态去理解生命之美,传达生命的意味,诉说生命的智慧,感受生命的力量。
-
-
张利
-
-
摘要:
每到秋季,《世界建筑》聚焦一位在文革以后接受建筑教育、并对当代中国建筑故事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建筑师已经是一种传统。今年,我们关注的主角是常青。在工业革命高峰期之后盛行的消费主义——日用产品的及文化的——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蔓延世界的反智主义波浪,对理性追问的倦怠、对感官猎奇的放纵以个人主义借口而得到放大,甚至两次世界大战都不足以将其势头断灭。
-
-
-
-
摘要:
2020(第十届)和2022(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揭晓2022年9月23日,合并进行的2020(第十届)和2022(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的评选会在上海圆满结束。两届评选共有15位建筑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入围,经过多轮评选,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中国建筑师李兴钢荣获2020(第十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师张利和胡越荣获2022(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图1)。梁思成建筑奖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和参与,是面向世界、引领国际建筑方向的专业大奖,是行业授予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最高荣誉。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11届,共有27位中外建筑师获此殊荣。
-
-
汪孝安
-
-
摘要: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着国家和上海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与外国建筑师合作完成了许多建筑精品。请问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般中方主要负责哪些内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境外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当时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建筑技术及建造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门打开之初,中外合作项目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同时,国外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潮也对中国建筑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建筑师亦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对国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期。
-
-
-
-
摘要:
个人简介徐维平,华建集团建筑专业总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执行总建筑师,2004年获亚洲建筑推动奖。2003年参加了由法国政府资助的"10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关于历史建筑遗产与保护的职业培训。他主持并完成了如深圳紫荆山庄等一些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目前正主持并参与苏州华贸中心、南京华贸中心、张家口冬奥国宾山庄4#地块等项目的设计工作。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担任了《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第3分册中三个部分的主编和两个部分的副主编。
-
-
-
-
摘要:
再利用、再创新、再回收: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2021.9.16-2022.7.4现代艺术博物馆本次展览将通过建筑模型、手稿、照片和视频等形式,展出8个中国当代建筑项目,以此展现建筑师们如何通过小规模的干预措施,将原有的建筑环境与既定的社会结构融入新的建筑故事中,并为世界各地更具有资源意识和社会导向的建筑实践提供蓝图。过去30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建筑热潮,城市大型项目与建筑的设计工作更多由中国建筑师而非西方公司承担。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们开始关注对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他们通过再利用旧工业建筑设施、再回收建筑材料,对古代建筑技术进行重新诠释与创新,让中国当代建筑立足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上。本展挑选的8个建筑项目包括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松阳县横坑村的露天竹林剧场、桂林一座由制糖厂改建的酒店等。
-
-
黄巍锋;
无(图)
-
-
摘要:
今夏,德国著名的建筑行业研究组织Aedes建筑论坛(Aedes Architecture Forum)将目光瞄准中国建筑师张轲和他的建筑事务所“标准营造”,为他们举办了名为“营造:胡同新陈代谢+”(Ying-Zao:Hutong Metabolism+)的展览,整理建筑师在近年为旧建筑,尤其是旧住宅和工业建筑改造方面的实践与理念。其实,早在五六年前,张轲和他的标准营造就已经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
-
金磊
-
-
摘要:
对于中国建筑师的断代划分是已故建筑学编审杨永生(1931~2012)的贡献,他在2002年1月编著的《中国四代建筑师》中给出定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是清末至辛亥革命间出生的,他们中大部分于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便登上建筑与城市舞台。由于上世纪20年代,中国还未开放正式建筑教育,第一代建筑师多数是留学外国专修建筑学的。”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拥有几十位第一代建筑师(含部分建筑工程师),其中为北京作出贡献的第一代建筑师、工程师近20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成为当代应传承并创新的设计遗产。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1949年后继续为北京作出建筑成就的大家有:华南圭(1877~1961)、庄俊(1888~1990)、杨锡镠(1899~1978)、杨宽麟(1891~1971)、朱兆雪(1900~1965)、梁思成(1901~1972)、杨廷宝(1901~1982)、林徽因(1904~1955)、王华彬(1907~1988)等。历史是伟大的传记,任何时代中国建筑界都不可缺失对伟人精神的缅怀。
-
-
-
-
摘要:
建筑是城市的年轮,记载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本书以中法双语对照的方式,生动诠释了法国建筑文化与上海、与中国从近代到现代200多年的交流互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描述了近代上海的法国文化印记,即自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法国建筑师在上海的建筑活动;中编介绍改革开放后,法国著名建筑师夏邦杰、保罗•安德鲁、何斐德、阿兰•萨尔法提、克里斯蒂安-德•鲍赞巴克、让-保罗•维吉尔、雅克•费尔叶,以及AS建筑工作室与法铁公司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创作的诸多兼具理性与浪漫气质的标志性建筑作品;下编邀请陈晨、陈易、金卫钧等14位参与“1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项目的中国建筑师介绍自己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留法经历,以及这段经历给他们留下的人生印记。
-
-
-
邵韦平;
王鹏
- 《工程科技论坛——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
| 2005年
-
摘要:
本文针对"国外明星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国内项目的连续中标"现象,在分析该现象的社会背景、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明星建筑师及其作品"带给中国建筑师的冲击和启示,提出:我国的建筑师们需要审慎的尊重和理性的思考,在正视明星建筑师及其建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应努力促进建筑设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
-
-
-
-
-
-
-
- 天津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5-07
-
摘要:
本发明属于建筑信息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基于BIM的中国建筑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成本核算方法,包括:建立建筑包含完整生命周期范畴的数据库系统;按照不同部位的构件和材料组成命名;对构件和材料进行编号,集成具有编码体系的材料库和构件库;整合BIM‑LCA/LCC评价工具,研究建筑设计中各阶段的重点参数,早期设计阶段需要补充的缺省值,以及不同类型建筑的生命周期评价基准值。本发明搭建了建筑生命周期所需的材料和构件的数据库框架,提供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建筑构件和材料的清单数据,基于Revit插件自动提取建筑模型的信息,配合建筑设计流程供设计人员使用,计算结果的图表化导出,能够及时的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反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