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思潮
建筑思潮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7835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安徽建筑、城市建筑、广西城镇建设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等;建筑思潮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乌进高娃、梁允翔、刘先觉等。
建筑思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7835篇
占比:99.95%
总计:337988篇
建筑思潮
-研究学者
- 乌进高娃
- 梁允翔
- 刘先觉
- 张力
- 戎安
- 戚永晔
- 曹利君
- 朱熙
- 王冀豫
- 王明贤
- 袁山
- 陈志宏
- 黄茜岚
- 龙涛
- Nelson Kon(摄影)
- 于冰
- 于明
- 任云英
- 任霁琳
- 何其林
- 何原
- 傅国华
- 刘乾
- 刘军
- 刘婧怡
- 刘慧琳
- 刘慧(译)
- 刘敏
- 刘昆
- 刘明利
- 刘松茯
- 卢晶
- 史亚雷
- 史建军
- 向晓航
- 吕健梅
- 吴忠军
- 周官武
- 周深
- 周煦龄
- 周磊
- 周祥
- 周鲁萌
- 唐玉恩
- 夏加·蒂梅尔曼
- 夏峻嵩
- 姚之瑜
- 姚蕾蓉
- 姜峰
- 姜玉艳
-
-
王婧
-
-
摘要: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之称,源于近代开埠后世界最新的建筑思潮和技术方法的涌入,让这座城市在近代发展之初就走在了建筑发展的前沿。中西方古典主义和国际式现代建筑在这里融汇交错,造就了上海最具特色的海派城市性格和底色。这些建筑从历史中走来,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变迁发展,阅读上海的建筑、街区和城市,让建筑遗产走入生活、走入民众的自觉意识,我们在阅读城市和建筑中体验真实,遇见自己。
-
-
刘明利;
赵桐
-
-
摘要:
世界建筑经历各个时期的发展,出现各种思潮与流派,每个时期的流派都有其特征,这种特征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状况、人们对所处世界的认知以及当时的技术条件等各种因素所形成的,是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以皖北农宅创作设计为例,设计采用地域主义、新理性主义、高技派、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用类型学的方法,以传统村落布局、屋顶形式、建筑布局为原型,并对其进行保留、更新与发展.处世智慧的体现.因此,我们要从各个时期的建筑创作和当时的创作时代背景中挖掘他们处理问题的智慧,从中受到启发并加以实践.
-
-
赫尔曼·凡·贝赫艾克;
朱莹
-
-
摘要:
文章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建筑发展的穿针引脉,是有态度地对发展历程中知名建筑师、建筑作品、出版物的评点.文章以独特的线索和视角,透过传统与现代、延续与新生、重塑与激活、竞争与策略、宣传与销售、时代与发展之间的博弈和角力,解析现象背后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特性,更是在纷繁复杂时代背景下,对荷兰战后的建筑思潮与作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精彩盘点和犀利点评.
-
-
汪孝安
-
-
摘要: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着国家和上海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与外国建筑师合作完成了许多建筑精品。请问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般中方主要负责哪些内容?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放,境外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当时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建筑技术及建造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门打开之初,中外合作项目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同时,国外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潮也对中国建筑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建筑师亦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对国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于中国建筑师而言,这段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期。
-
-
方海
-
-
摘要:
佩卡•萨米宁对自己设计构思的执着追求,以及无锡大剧院设计构思的最终实现,为中国建筑师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由此想到当代中国建筑师的现状和中国建筑师们的工作环境,并开始深入思考无锡大剧院这一案例带来的教育与启发。不久前我写了一篇《普利茨克建筑奖与当代建筑思潮》的文章,其中罗列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十二病”。在此拟结合萨米宁在无锡大剧院项目中从设计到施工过程中展现的建筑专业性,对此“十二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
-
-
王河
-
-
摘要:
第一节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在前期新建筑思潮的基础上酝酿,并在格罗比乌斯在包豪斯的教学和实践、以及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的催生下,逐渐在德国、法国、荷兰和俄国汇集成具有革命性的建筑运动,并在1925年前后开始席卷欧洲,同时影响世界各地。岭南与上海、天津等城市一道最先接受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现代建筑开始在广州等中心城市出现并持续发展。
-
-
贺夏雨;
任云英
-
-
摘要:
文脉一词虽来源于语言学,却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中从建筑学领域扩展到了城市领域,从二战后开始萌芽,到70年代发展到高潮,随后8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我国有大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在面临发展和保护的问题时,我们不仅希望保护其有历史价值的部分,更希望更新或新建的区域能结合现代的发展需求,使城市整体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鉴于此,该文通过回顾国外文脉研究的历程,对其各阶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评析,并基于此探讨文脉研究对我国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
-
邵龙
-
-
摘要:
1981年,我入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建筑人生。那个时代深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老师们强调“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平面布局,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在大学4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国内外杂志,学习国外的先进表现手法,和同学们分享学习成果,至今仍记忆犹新。
-
-
朱卡尔;
荀平;
郭新
-
-
摘要:
售楼部是当代常见的建筑种类,售楼部设计的多样性是当代建筑多元格局的微观体现.该文结合重庆市售楼部的一些实例,从售楼部设计的客观要求与实验性条件、设计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分析售楼部设计的发展,阐述对当代建筑思潮多元化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