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建筑限界测定图以及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

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建筑限界测定图以及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

摘要

距离测量机构对从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进行测量。范围判别部基于测出的距离,针对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地面地上物判别部针对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描绘机构在平面图(18)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在侧视图(19、20)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描绘机构针对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由此,可以遍及线路的宽广范围容易地确认是否存在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的结构物。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57363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80197.2

  • 发明设计人 龟井克之;渡边昌志;

    申请日2014-06-25

  • 分类号B61L23/00;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邓宗庆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59: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1L23/00 专利号:ZL2014800801972 申请日:20140625 授权公告日:201807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7-10

    授权

    授权

  • 2017-05-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1L23/00 申请日:201406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4-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建筑限界测定图以及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尤其涉及用于容易地把握结构物向铁路或道路的建筑限界的侵入或接近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建筑限界测定图以及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

背景技术

为了铁路上的列车或道路上的车辆的安全运行,针对线路或道路设定有不允许超过它而在内部设置结构物的建筑限界。在铁路的维护点件作业中,进行不存在进入建筑限界的内部的结构物的确认、以及与建筑限界接近的结构物的距离的测定。具体而言,通过基于激光扫描仪等的测量或图像测量而算出线路附近的结构物的位置坐标之后,计算相距线路上设定的建筑限界的距离或进入建筑限界的内部的距离。针对得到的距离,除作为数值而表示在表中之外,作为在视觉上进行表现的方法,示出如下技术:在与线路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上标绘建筑限界的形状和结构物上的测定点而进行表现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以及以照相机的图像为基础使由建筑限界确定的基准区域和进入建筑限界内部的被拍摄体重叠地进行显示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17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521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建筑限界以及测定点的显示中,仅示出线路上的一个截面上的测定结果。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欲针对线路整个区域这样的宽广范围确认测定结果,则针对隔着微小距离的每一个截面生成数量庞大的剖视图,必须观察所有的剖视图。另外,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在书面上表示测定结果而需要庞大的纸面。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进入建筑限界的内部的被拍摄体的显示中,相对于由收入照相机的视野内的测定区域和建筑限界设定的基准区域,在图像上描绘基准区域和进入该基准区域的被拍摄体。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仍欲针对线路整个区域等宽广范围确认测定结果,则必须从线路的始点起再生图像且直至终点为止观察该图像。另外,同样地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在书面上表示测定结果,必须针对隔着微小距离的每个位置来印刷图像,导致需要庞大的纸面。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建筑限界测定图以及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用于遍及线路的宽广范围容易地确认是否存在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的结构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存储机构、距离测量机构、判别机构以及描绘机构。存储机构存储至少一条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以及多个测定点的坐标。距离测量机构对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进行测量。判别机构对各个测定点的属性进行判别。判别机构具有范围判别部和地面地上物判别部。范围判别部基于由距离测量机构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地面地上物判别部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描绘机构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在至少一个侧视图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描绘机构针对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存储机构、距离测量机构、判别机构以及描绘机构。存储机构存储至少一条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以及多个测定点的坐标。距离测量机构对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进行测量。判别机构对各个测定点的属性进行判别。判别机构具有范围判别部和地面地上物判别部。范围判别部基于由距离测量机构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地面地上物判别部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描绘机构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描绘机构针对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描绘机构使用不同的记号来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

本发明的又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存储机构、距离测量机构、判别机构以及描绘机构。存储机构存储穿过隧道的至少一条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多个测定点的坐标以及隧道的截面形状。距离测量机构对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进行测量。判别机构对各个测定点的属性进行判别。判别机构具有范围判别部和地面地上物判别部。范围判别部基于由距离测量机构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地面地上物判别部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描绘机构描绘测定点。描绘机构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在展开图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描绘机构针对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

本发明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具有存储机构、存储机构、判别机构以及数据化机构。存储机构存储至少一条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以及多个测定点的坐标。存储机构对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进行测量。判别机构对各个测定点的属性进行判别。判别机构具有范围判别部和地面地上物判别部。范围判别部基于由距离测量机构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地面地上物判别部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数据化机构生成平面图数据和侧视图数据,所述平面图数据包括用于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坐标值,所述侧视图数据包括用于在至少一个侧视图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的坐标值。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基于至少一条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以及多个测定点的坐标,具有以下的工序。测量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判别各个测定点的属性。判别属性的工序包括:基于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工序;以及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工序。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在至少一个侧视图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针对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基于至少一条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以及多个测定点的坐标,具有以下的工序。测量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判别各个测定点的属性。判别属性的工序包括:基于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工序;以及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工序。针对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生成平面图数据和侧视图数据,所述平面图数据包括用于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坐标值,所述侧视图数据包括用于在至少一个侧视图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的坐标值。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描绘有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多个测定点。建筑限界测定图具有侧视图以及平面图。侧视图描绘有测定点的一部分。平面图描绘有测定点的其他部分。测定点的其他部分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描绘有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多个测定点,多个测定点包括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和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建筑限界测定图具有对多个测定点中的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进行表示的记号的描绘、以及对多个测定点中的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进行表示的记号的描绘。对多个测定点中的地面上的地上物进行表示的记号和对多个测定点中的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进行表示的记号相互不同。

本发明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具有:用于对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多个测定点的每一个测定点进行描绘的坐标值的数据、以及与从各个测定点到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对应的数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如下的建筑限界测定图,该建筑限界测定图可以维持为了在现场确定与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的测定点对应的地上物的位置而特别有用的信息并且汇聚地显示测定点。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案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处理的线路、建筑限界以及测定点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处理的测定点数据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处理的线路数据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处理的建筑限界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对由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处理的建筑限界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建筑限界数据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距离测定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距离测定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判别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例示建筑限界以及车辆限界各自与地上物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距离测定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判别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由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处理的线路、建筑限界以及测定点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判别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距离测定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判别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判别装置以及描绘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判别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判别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中的描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8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针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进行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的概要)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的框图。生成装置具有:存储装置1(存储机构)、距离测定装置2(距离测量机构)、判别装置3(判别机构)、以及描绘装置4(描绘机构)。

存储装置1可以存储表示线路的路径、建筑限界的形状以及多个测定点的坐标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生成装置的输入部(未图示)输入。在以下的说明中,这些数据作为已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的数据进行说明,但这些数据只要在使用装置时被存储即可。

距离测定装置2对从各个测定点到线路的路径上的建筑限界为止的距离进行测量。具体而言,距离测定装置2使用存储装置1所存储的信息,求出从测定点到建筑限界的最接近点,测量从测定点到该最接近点为止的距离。另外,由距离测定装置2进行的“测量”换句话说可称为“算出”,不是测定点所处的现场的作业,而是与通过该作业已得到的信息的操作相关联的作业。

判别装置3为了判别各测定点的属性而具有范围判别部3a、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以及左右判别部3c。范围判别部3a基于由距离测定装置2测出的距离,针对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针对测定点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判别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这样,判别装置3根据上述距离来判别测定点是否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换言之各测定点是否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并且,判别测定点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别装置3的左右判别部3c针对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判别位于线路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

描绘装置4描绘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描绘装置4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另外,描绘装置4在至少一个侧视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根据左右判别部3c的判别结果,在左视图和右视图中的任一视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描绘装置4针对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关于描绘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论述。

图2是表示线路12、建筑限界9以及测定点10的例子的说明图。以下,线路12作为指代轨道8之间的轨道中心的线路进行说明。在线路12上的各点,在与线路12正交的面上设定有建筑限界9,构成将其沿着线路12进行扫掠而得到的建筑限界的范围31。测定点10是测量结构物、建筑物、树木或地形等地上物的三维坐标的点。测定点10是否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的范围31的判别,根据穿过测定点10与线路12正交的面11上的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以及测定点10是否位于建筑限界9的内部来进行判别。具体而言,在测定点10位于建筑限界9的外部的情况下,根据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来判别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是否接近。

测定点10具有(x,y,z)的三维坐标值。测定点10存在K个,将其第k个测定点即测定点Pk的坐标设为(xk,yk,zk)。在图2中,除一个测定点Pk之外,还作为背景而示出可取得的测定点的例子。x、y、z例如既可以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或者,也可以是将任意的点作为原点、例如将朝东方向作为x、将朝北方向作为y、将铅直上方作为z的坐标系。坐标的单位例如为米。以下,x、y、z设为右手系并将z轴作为铅直上方进行说明。测定点10的测定点数据7例如以图3所示那样的形式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测定点10例如由作为取得周围的对象空间的三维形状的三维形状测量系统的移动式测绘系统测量。移动式测绘系统取得周围的地上物的坐标值作为点群数据。移动式测绘系统搭载于车辆等移动体。移动式测绘系统具有: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装置、陀螺仪等惯性导航装置、以及根据车速脉冲来计算移动距离的里程表装置这样的定位设备;以及激光扫描仪。由GPS以及惯性导航装置准确地测量该车辆的位置以及姿势,并且由激光扫描仪测量从该车辆到对象物为止的位移,由此,取得被照射了激光脉冲的地点的三维坐标。激光扫描仪在使距离测量方向即激光脉冲的照射方向在其旋转面内旋转的同时依次照射。通过一个周期的旋转而得到一个面上的点群,进而使车辆行进,从而取得遍及整个对象空间的详细的点群数据。

另外,测定点的测量方法并不限定于由上述移动式测绘系统来进行测量,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测量装置、例如固定式激光扫描仪或全站仪等测量设备,或者使用图像测量来进行。

线路12作为将轨道中心上的三维的连续的点44的点序列Qi(Xi,Yi,Zi)i=1,2,...,N相连得到的线而表示。线路数据5例如以图4所示那样的形式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建筑限界9(图5)的形状在与线路12正交的面11(图2)上被定义。将线路12(轨道中心)作为原点、在截面方向上沿着将左右的轨道顶面相连的轨道面13作为u轴、将铅直上方作为v轴,建筑限界9的形状作为将顶点43的点序列Rj(Uj,Vj)(j=1,2,...,M)依次用线段相连的封闭形状进行表示。通过沿着线路12扫掠该建筑限界9,从而构成线路12上的建筑限界的范围31(图2)。铁路领域中的建筑限界9是以行驶的列车14不会碰到周围的结构物的方式设置余量的建筑限界。建筑限界数据6例如以图6所示那样的形式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另外,与线路12正交的uv平面在观察里程的方向上将右方作为u轴、将上方作为v轴。即,在坐标轴的设定中将线路12的里程的方向(下行方向)作为基准。以下,右侧以及左侧表示将里程的方向作为前方的情况下的右侧及左侧。

(距离测定装置的功能)

如图7所示,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的距离测定装置2(图1)针对各个测定点10求出(u,v)坐标值,并且,计算直至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首先,针对测定点10,设定用于与建筑限界9进行比较的面11以及uv坐标系。面11是包括测定点10在内与线路12正交的面。作为面11的具体的确定方法,求出带来从测定点10到线路12的最短距离的线路最接近点15,穿过该线路最接近点15与线路12正交的面作为面11被求出。该线路最接近点15作为将点序列Qi相连的连续的线段上的、带来与测定点Pk之间的最短距离的点被求出。面11的法线矢量n是表示线路最接近点15处的线路12的方向的矢量,例如,在线路最接近点15位于Qi(Xi,Yi,Zi)以及Qi+1(Xi+1,Yi+1,Zi+1)之间的情况下,作为n=(Xi+1-Xi,Yi+1-Yi,Zi+1-Zi)而得到。

接着,将测定点10Pk的坐标(xk,yk,zk)向在面11上将线路(轨道中心)12作为原点的uv坐标系的坐标进行转换。首先,计算u轴方向的单位矢量eu。单位矢量eu是具有与法线矢量n以及铅直上方的矢量的矢量积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矢量,大小为1。即,eu=n×(0,0,1)/{|n×(0,0,1)|}。v轴方向的单位矢量ev是具有与单位矢量eu以及法线矢量n的矢量积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的矢量,大小为1。即,ev=eu×n/{|eu×n|}。

由此,若将相对于测定点Pk的线路最接近点15表示为Q'k(X'k,Y'k,Z'k),则uv坐标系中的测定点Pk的坐标(uk,vk)作为uk=(xk-X'k,yk-Y'k,zk-Z'k)·eu、vk=(xk-X'k,yk-Y'k,zk-Z'k)·ev而得到。

另外,将该线路最接近点15的里程作为测定点Pk的里程Sk。这是线路最接近点15的相距沿着线路12的起点的长度。该值既可以通过对相距线路12的起点例如Q1的距离进行累计而得到,或者,当在点Qi预先定义有里程时,也可以从线路最接近点15的前后的点进行插补而得到。

接着,如图8所示,在该uv坐标系中算出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求出建筑限界9中的带来与测定点10之间的最短距离的最接近点16,接着,求出从测定点10到最接近点16为止的距离D。将针对测定点Pk的该距离设为测定点Pk到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Dk。但是,在此,在如图8所示的测定点Pk'那样测定点10侵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情况下,使距离Dk'为0或使符号为负进行表示。

(判别装置的功能)

判别装置3(图1)针对各个测定点10使用上述的从测定点10到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D和最接近点16进行判别。

范围判别部3a对各个测定点10是否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进行判别。具体而言,若测定点Pk的距离Dk为0或负,则判别为测定点Pk位于建筑限界9内。即判别为测定点Pk侵入建筑限界9。在距离Dk为正的情况下,若距离Dk为预先确定的值D0以下,则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测定点Pk接近建筑限界9。值D0是在线路12的管理上可设定的值,例如是0.1m左右。在距离Dk超过值D0的情况下,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测定点Pk既未侵入建筑限界9也未接近建筑限界9。换言之,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测定点Pk未进入规定的范围而与建筑限界9保持足够的距离,因此不会给列车行驶带来影响。

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针对测定点10中的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对其是测量地面上的地上物而得到的测定点还是其他的测定点进行判别。上述其他的测定点典型的是沿着线路12所处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该判别用于确定在平面图以及侧视图中的哪一视图中描绘向建筑限界9接近或侵入的测定点。平面图表示地面上的地上物向建筑限界9的底边部分接近或侵入的情形,侧视图表示沿着线路12的地上物向建筑限界9的侧面部分接近或侵入的情形。

参照图9,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例如将测定点中的、其最接近点16位于建筑限界9的底边17上的测定点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图12)的测定点51。底边17是建筑限界9的下部的、平行地面对轨道面13的部分。地面上的地上物29向建筑限界9的接近或侵入通常朝向建筑限界9的底边17而产生,因此,其测定点在建筑限界9的底边17具有最接近点16。另一方面,沿着线路12设置的信号或栅栏等地上物30向建筑限界9的接近或侵入通常朝向建筑限界9的侧边而产生,因此,其测定点在建筑限界9的底边17不具有最接近点。在利用该判别方法进行判别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建筑限界9的形状进行测定点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判别。例如,测定点Pa的最接近点Ha位于底边17上,因此,测定点Pa被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51。另一方面,测定点Pb以及Pc的最接近点Hb以及Hc不在底边17上,因此,测定点Pb以及Pc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51。

左右判别部3c(图1)针对在上述判别中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判别其位于线路12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具体而言,根据测定点Pk的坐标uk的符号,若uk>0,则判别为位于线路12的右侧,否则判别为位于线路12的左侧。另外,该左右的判别也可以代替测定点Pk的坐标而基于其最接近点Hk的坐标来进行。在该情况下,测定点Pb的最接近点Hb的u坐标值为正,因此,测定点Pb被判别为线路的右侧的测定点52,测定点Pc的最接近点Hc的u坐标值为负,因此,测定点Pc被判别为线路的左侧的测定点53。

(描绘装置的功能)

图10是表示描绘装置4(图1)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由描绘装置4描绘出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结构的说明图。描绘装置4将被判别为地面上、线路的左侧以及线路的右侧的每一个测定点在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中作为建筑限界测定图24进行描绘。

如图10所示,描绘装置4将地面的地上物的测定点10投影到水平的投影面21上的点25,其他的测定点10与其左右相匹配地分别投影到沿着线路12的左侧的投影面22的点26或右侧的投影面23的点27。将上述投影到水平的投影面21的图案作为平面图18,另外,将投影到左侧的投影面22以及右侧的投影面23的每一个图案分别作为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从而表示测定点10向建筑限界9的接近或侵入的状况。

优选为,平面图18将线路12的路径的里程作为其横轴右方,将向左与线路12的路径正交的方向作为其纵轴上方。另外,左视图19将线路12的路径的里程作为其横轴右方,将高度方向作为其纵轴上方。另外,右视图20将线路12的路径的里程作为其横轴右方,将高度方向作为其纵轴下方。

换句话说,在平面图18中,纵轴朝下表示u,横轴表示里程s。在左视图19中,纵轴朝上表示高度v,横轴表示里程s。在右视图20中,纵轴朝下表示高度v,横轴表示里程s。各横轴配置成横向上的相同位置表示相同里程。这样一来,在从上方依次排列左视图19、平面图18以及右视图20(图11)时,成为将与各视图分别对应的左侧的投影面22、水平的投影面21、以及右侧的投影面23(图10)连续展开那样的形状,因此,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理解变得容易。

另外,在图10以及图11中对线路12的直线部分进行了说明,但针对线路12的弯道部分,也以横轴为里程的方式同样地描绘。另外,在以书面表示的情况等下,与分给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纸面的分量相匹配地设定作为里程的横轴的比例尺,以使线路12的测定范围全部都处在有限的纸面上。

描绘装置4参照由判别装置3(图1)进行判别的测定点10的判别结果,若测定点10是地面上的测定点,则在平面图18的点25(Sk,uk)处描绘点或规定的图形。另外,在测定点10不是地面上的测定点的情况下,若测定点10位于线路的左侧,则在左视图19的点26(Sk,vk)处使用点或规定的图形等进行描绘,若测定点10位于线路的右侧,则在右视图20的点27(Sk,vk)处使用点或规定的图形等进行描绘。

作为描绘处理的种类,第一,存在将测定点10作为显示数据进行处理或作为非显示数据进行处理的种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既未侵入建筑限界9也未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即相距建筑限界9并不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的测定点10作为非显示数据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测定点作为显示数据进行处理的情况下,作为其描绘处理的方法(样式)的种类,存在描绘中的记号的种类。记号的种类可根据其形状、模样或颜色来区分。记号的形状如上所述典型的是点或图形,图形也可以是标记。在建筑限界测定图被描绘在通常的显示器上的情况下,记号的形状以像素为单位而构成。记号的种类的选择基于测定点10是否侵入建筑限界9、建筑限界9和测定点10之间的距离等而得到。例如,位于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10用表示警告那样的红色描绘,或较大地描绘,或较浓地描绘。另外,例如,与建筑限界9接近的测定点Pk中的距离Dk特别小的测定点为了促使注意而用黄色的记号描绘,距离Dk较大地被保持的测定点Pk用淡的小记号描绘。描绘的颜色也可以根据距离Dk平滑地过渡。另外,当在多个测定点的描绘中在其记号的描绘位置存在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规定的规则来选择在前面显示的记号。例如,距离Dk越小,可以越在前面描绘,以免被其他的测定点遮挡。如上所述描绘装置4根据判别装置3的判别结果,使描绘测定点的描绘处理的种类不同。

用于确定测定点被判别为接近建筑限界9的范围的值D0,与建筑限界9自身的大小相比通常不那么大。因此,如图12所示,作为向建筑限界测定图24描绘的描绘对象的测定点10的范围28被限制在沿着建筑限界9的外缘的规定的范围28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分为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来描绘进入该范围28内的测定点。

在平面图18中描绘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自动列车停止装置的接地线圈(日语:地上子)这样的设置在地面上的设备等地面上的地上物29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这种情况是其高度高达轨道面13程度的情况。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位置,可以根据水平面上的位置、即沿着线路12的里程和线路12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适当地表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要知道上述位置即可容易地在现场确定相应部分。因此,通过使用具有与表示里程的s和表示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的u分别对应的轴的平面图18,可以适当地表示向建筑限界9接近或侵入的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位置。

在此,轨道8构成轨道面13,因此,在轨道面13和建筑限界9的下边一致的情况下,轨道8接近建筑限界9。图11的平面图18反映了该情形。即,在平面图18中,在与轨道8对应的、沿横向延伸的区域54中描绘点,图11使用阴影线示意性地表示该状况。在平面图18中,除轨道8之外还描绘有接近的地面的地上物29(图12)的测定点。

另一方面,在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图11)中,描绘地面的地上物29(图12)以外的其他的测定点、典型的是沿着线路设置的地上物30(图12)的测定点。例如,信号、标记、它们的支柱或栅栏这样的沿着线路设置的设备等地上物30被描绘。这些地上物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这种情况是过于接近线路12侧的情况。沿着线路设置的地上物30可以根据沿着线路12的位置(里程)、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部分的高度位置、以及位于线路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的区别而适当地表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要知道上述位置即可容易地在现场确定相应部分。因此,通过表示为将表示里程的s和表示高度的v作为轴的左右的侧视图,从而可以适当地表示沿着线路12设置的地上物30向建筑限界9的接近或侵入的状况。

左视图19(图11)的中央附近的区域57以及58,使用阴影线来模仿沿着线路12设置的地上物30(图12)的测定点被描绘的状况。与接近建筑限界9的支柱55对应的点被描绘在沿纵向延伸的区域57中,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其设置设备56的测定点作为区域58重叠在区域57之上。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除此之外描绘了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沿着线路12设置的地上物30的测定点。

另外,在铁路领域,不仅针对线路12,而且针对车辆也设定有不能超过的限界作为车辆限界40(图12)。在该车辆限界40之外,具有空间的余量地设定建筑限界9。针对地面的地上物29可认为即便进入了建筑限界9的内部也不进入该车辆限界40的内部、即通常不会高至超过车辆限界40的平行地面对轨道面13的底边46。于是,将该车辆限界40的底边46的v坐标值设为vb,在vk≤vb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测定点Pk判别为地面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在该情况下,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图1)将测定点10中的、相距轨道面(更一般的是在线路上通行的车辆的车轮在其上滚动的面)的高度为vb(规定的值)以下的测定点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在该情况下,能够以简洁的基准来进行测定点10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判别。

(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T1中,距离测定装置2针对各测定点10求出建筑限界9上的最接近点16,而且求出与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在步骤ST2中,判别装置3进行测定点10的属性的判别。在步骤ST3中,描绘装置4进行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的描绘。

以下,参照图14详述在步骤ST1(图13)中距离测定装置2进行的动作。

在步骤ST10中,距离测定装置2从存储装置1中读出线路数据5和建筑限界的数据6。而且,设定表示测定点的数据数量的变量K。

在步骤ST11中,距离测定装置2将确定测定点数据7(图3)中的将被处理的测定点Pk的变量k设为1。

在步骤ST12中,距离测定装置2读出存储装置1的测定点数据7中的第k个测定点Pk的数据,求出到线路12的线路最接近点15。另外,将该线路最接近点15的里程作为测定点Pk的里程Sk。里程Sk如上所述是线路最接近点15的沿着线路12的长度,既可以对相距线路12的起点的距离进行累计而得到,或者,当在线路点Qi预先定义有里程时,也可以从线路最接近点15的前后的线路点进行插补而得到。

在步骤ST13中,距离测定装置2根据测定点Pk的坐标值(xk,yk,zk)计算uv坐标值(uk,vk)。在步骤ST14中,距离测定装置2求出uv坐标平面中的测定点Pk的距离Dk、以及带来该距离的最接近点Hk。在测定点10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情况下,距离Dk的符号为负。在步骤ST15中,距离测定装置2将里程Sk、(uk,vk)、距离Dk、以及最接近点Hk存储在存储装置1(图1)中。在步骤ST16中,使k加上1。

在步骤ST17中,距离测定装置2判定k是否比K大。在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该步骤ST1结束,否则回到步骤ST12。

以下,参照图15详述在步骤ST2(图13)中判别装置3进行的动作。

在步骤ST20中,判别装置3从存储装置1读出建筑限界数据6。另外,设定表示测定点的数据数量的变量K。

在步骤ST21中,判别装置3将确定测定点数据7(图3)中的将被处理的测定点Pk的变量k设为1。

在步骤ST22中,判别装置3从存储装置1读出测定点Pk的里程Sk、(uk,vk)、距离Dk、以及最接近点Hk

在步骤ST23中,判别装置3判定距离Dk是否为预先确定的阈值D0以下。另外,若使值D0为0,则可以仅将进入建筑限界9内部的测定点作为描绘对象。判别装置3在判定距离Dk为阈值D0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24,否则进入步骤ST29。

在步骤ST24中,判别装置3对测定点Pk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进行判别。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根据最接近点Hk是否位于建筑限界9的底边17上或是否为vk≤vb来进行判定。判别装置3在判定测定点Pk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26,否则进入步骤ST25。

在步骤ST25中,判别测定点Pk是否是位于线路的左侧的地上物。如上所述,这种情形根据u坐标值uk是否为0以下进行判别。判别装置3在判定测定点Pk为线路的左侧的测定点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27,否则进入步骤ST28。

在步骤ST26中,与将测定点Pk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对应地,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被设为表示地面上的地上物的“0”。在步骤ST27中,与将测定点Pk判别为位于线路的左侧对应地,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被设为表示线路的左侧的“1”。在步骤ST28中,与将测定点Pk判别为位于线路的右侧对应地,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被设为表示线路的右侧的“2”。在步骤ST29中,与判别为测定点Pk相距建筑限界9并未处于规定的范围内对应地,换言之与判别为测定点Pk与建筑限界9充分地保持距离对应地,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被设为“-1”。在步骤ST30中,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被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在步骤ST31中,判别装置3使k加上1。在步骤ST32中,判定k是否比K大。在判定为是的情况下结束步骤ST2,否则回到步骤ST22。

以下,参照图16详述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进行的动作。

在步骤ST40中,描绘装置4将建筑限界测定图24初始化为未描绘的状态,并设定表示测定点的数据数量的变量K。在步骤ST41中,将表示测定点数据的变量k设为1。在步骤ST42中,从存储装置1读出测定点Pk的里程Sk、(uk,vk)、距离Dk、以及判别结果Fk

在步骤ST43中,描绘装置4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判定是否被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若被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则进入步骤ST46,否则进入步骤ST44。

在步骤ST44中,描绘装置4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判定是否被判别为位于线路的左侧。若被判别为位于线路的左侧,则进入步骤ST47,否则进入步骤ST45。

在步骤ST45中,描绘装置4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判定是否被判别为位于线路的右侧。若被判别为位于线路的右侧,则进入步骤ST48,否则进入步骤ST49。

在步骤ST46中,描绘装置4针对测定点Pk在平面图18的(Sk,uk)处描绘描绘点25。在步骤ST47中,针对测定点Pk在左视图19的(Sk,vk)处描绘描绘点26。在步骤ST48中,针对测定点Pk在右视图的(Sk,vk)处描绘描绘点27。在步骤ST46~ST48中,如上所述,根据测定点Pk是否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即Dk≤0)或是否接近建筑限界9(即D0≥Dk>0)来变更描绘点的尺寸、颜色等记号。另外,在该描绘区域已用与比测定点Pk的距离Dk小的距离对应的记号描绘的情况下,与测定点Pk相关的点不会盖写,使得距离更小的测量结果不被消除。

在步骤ST49中,描绘装置4使k加上1。在步骤ST50中,判定k是否比K大。在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51,否则回到步骤ST42。在步骤ST51中,将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作为1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24。

存储装置1所存储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可以由输出装置(未图示)输出。具体而言,建筑限界测定图24既可以由显示器以电子方式显示在画面上,也可以由打印机或绘图仪作为纸的书面进行印刷。测定点10具有三维的坐标,因此,若欲将其表现在书面上,则必须适当地选择分别被分配到书面上的纵横2条轴的两个变量的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针对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里程以及u坐标值作为2条轴被选择,另外,针对沿着线路的地上物30的测定点,里程以及v坐标值作为2条轴被选择。在此基础上,通过变更被描绘的图形的颜色、尺寸等样式,来表示直至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这样一来,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地上物的现场的确定不会产生障碍。对于地面上的地上物29而言,v坐标值被舍弃,另外,对于沿着线路的地上物30而言,u坐标值被舍弃,在靠近轨道面13的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确定中,v坐标值的重要性低,另外,在沿着线路的地上物30的确定中,u坐标值的重要性低。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建筑限界测定结果保持对于地上物的确定而言重要的信息,并且,作为具有纵横2条轴的图的组而表示。

(作用效果的总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进行不同的描绘处理。因此,可以从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把握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即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

另外,通过使用平面图18和侧视图19以及20,可以汇聚遍及整个宽广区域的建筑限界测定结果。通过在平面图18中描绘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10,可以从平面图18把握地面上的位置,从而可以在现场容易地确定地面上的地上物。另外,通过在侧视图19以及20中描绘并非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10,可以从侧视图19以及20把握高度位置,从而可以在现场容易地确定并非是地面上的测定点的地上物。

如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的建筑限界测定图,该建筑限界测定图可以维持为了在现场确定与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对应的地上物的位置而特别有用的信息并且汇聚地显示测定点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图1)描绘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而不描绘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由此,可以从测定图仅把握测定点10中的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

另外,描绘装置4(图1)在左视图19中描绘测定点10中的由左右判别部3c判别为位于左侧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在右视图20中描绘测定点10中的由左右判别部3c判别为位于右侧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参照图11)。由此,可以从建筑限界测定图24把握并非是地面上的测定点的地上物的测定点10位于线路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判别测定点10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方法,对基于测定点Pk到建筑限界9的最接近点Hk的位置、或测定点Pk的v坐标值vk和车辆限界40的v坐标值vb的比较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例如,即便进行基于测定点Pk的v坐标值vk的判别,也可以使用与车辆限界40分开地另行确定的值,例如根据是否为0.05m以下进行判别。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针对具有D0以下的距离Dk的测定点Pk进行详细的属性的判别(图15:步骤ST26~ST28)和此后的描绘处理,但也可以不论距离Dk的值如何,都针对全部测定点10进行详细的属性的判别和描绘。或者,也可以选择性地描绘相距线路12处于规定的范围、例如3m以内的测定点10。在这种情况下,描绘装置4(图1)使用不同的记号来描绘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以及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由此,可以选择性地把握测定点10中的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并且,针对相对于建筑限界9具有余量的测定点,也可以同时把握其状况。因此,可以把握相对于建筑限界9的余量。针对距离Dk超过D0的测定点Pk,优选以与不是这样的测定点相比不显眼的方式描绘,例如以较淡的颜色描绘,另外,以与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的描绘相比不在前面出现的方式描绘。

另外,也可以使测定点10测量时的激光的反射强度反映到在建筑限界测定图中描绘测定点10时的颜色、亮度。激光的反射强度与测定点10的光的反射率相关,因此,可以由此得到表示现场的景致的建筑限界测定图。例如,在将全部的测定点10作为描绘的对象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针对距离D超过D0的测定点,以激光的反射强度进行描绘,针对距离D为D0以下的测定点,使用与向建筑限界9的侵入或接近对应的记号来描绘。由此,在建筑限界测定图中,可以由远离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来表示对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进行表示的记号的背景景致。另外,也可以与测定点10的测量同时拍摄照片图像,并以根据其像素值求出的测定点的颜色进行描绘。另外,也可以将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图像作为背景而在其上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针对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加上反射强度的值而较亮地描绘,针对距离D超过D0的测定点10,减去反射强度的值而较暗地描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位于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10之外,也描绘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但通过设定为D0=0,也可以仅描绘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或者,也可以将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10和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分别作为单独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而描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一个测定点10描绘点或图形来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24,但在存在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的地上物的情况下,与该地上物对应地,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的测定点密集地得到,因此,也可以在建筑限界测定图上针对这些汇集的每一个测定点而描绘包含它们的多边形等闭合曲线图形。此时,也可以改变上述图形的全面涂抹的颜色以便表示向建筑限界9的侵入或接近。或者,也可以针对按照地上物汇集的每一个测定点进行用一个图形来代表的描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右视图20的纵轴即v轴朝下,但也可以与左视图19同样地朝上。在该情况下,右视图20也不会上下颠倒。另外,在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中,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作为分开的附图被描绘,但其也可以作为按照左视图19、平面图18、右视图20的顺序在纵向上排列的一个附图被描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直线区间并以u轴水平、v轴铅直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当在弯道处线路带有倾斜(cant)时,也可以使uv坐标系仅旋转线路上的最接近点15的倾斜的角度,以使u轴与轨道面13吻合。或者,也可以不使uv坐标系旋转而使建筑限界9旋转。另外,由于在弯道处建筑限界9被扩大,因此,也可以与线路上的最接近点15的弯道的半径相匹配地使建筑限界9扩大。这些倾斜的角度和弯道的半径可以与线路数据5的各点Qi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生成了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这两个侧视图,但当在线路的任一侧不存在需要注意的结构物那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生成对应的侧视图而由平面图18和一张侧视图来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

并且,也可以在想要仅表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由平面图18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另外,在想要仅表示沿着线路12的地上物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由左视图19以及/或者右视图20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已获得线路Qi(图4)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从测定点Pk进行轨道8的检测并将其轨道中心作为线路12而得到线路的数据Qi。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轨道8显然与建筑限界9接近,因此,针对轨道8的测定点10也可以不描绘在平面图18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步骤ST1的距离测定装置2的动作起直至步骤ST3的描绘装置4的动作为止,以针对全部测定点Pk进行各步骤的处理后进入下一步骤的方式使其动作,但也可以构成为针对每一个测定点Pk求出与建筑限界9的距离Dk和最接近点Hk,进行判别并反复进行向建筑限界测定图的描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描绘点或图形来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但为了更具体地表示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程度,也可以在距离Dk较小或极小的测定点Pk处显示该距离Dk的值。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距离Dk在测定点10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情况下设为0或负,但也可以构成为Dk为测定点10至最接近点16为止的距离,另行使用表示测定点10是否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变量。

<实施方式2>

(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由存储装置1(图1)存储的线路数据5是与并行的多条线路的路径相关的线路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7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图18)的生成装置处理的线路12、建筑限界9以及测定点10的例子。与上述实施方式1(图2)的情况不同,针对并行的多条线路12的每一条分别设定有建筑限界9。某些结构物是否成为交通的障碍应根据该结构物和与其最近的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来判断。于是,各测定点Pk和多个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小值设为距离Dk,基于此生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生成针对各线路12每一条的建筑限界测定图,而是生成集中处理并行的2条线路12的建筑限界测定图。因此,平面图18包括2条线路12的范围。由该平面图18和与其对应的左侧的线路的左视图19和右侧的线路的右视图20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

(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的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装置(图1)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测定装置2(图1)计算左右2条线路12各自的建筑限界9和测定点Pk之间的距离DLk以及DRk。将其中的成为最小值的距离作为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Dk。另外,将到两个建筑限界9的每一个的最接近点HLk以及HRk中的、给予上述最小值的一方的最接近点设为最接近点Hk。距离Dk在测定点Pk进入任一个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情况下,被赋予负的符号。

图19是表示判别装置3(图1)的动作的说明图。将左侧的线路12的uv平面表示为uLvL平面,将右侧的线路12的uv平面表示为uRvR平面。判别装置3使用距离Dk以及最接近点Hk(图20)进行判别,详情后述。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别装置3对测定点10处于哪一个建筑限界9的内部或接近哪一个建筑限界9进行判别。例如,在最接近点16来到建筑限界9的底边17上的情况下,测定点10被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并且,针对除此之外的测定点10,若最接近点16位于右侧的线路12的建筑限界9上,则判别为具有右侧的属性,若最接近点16位于左侧的线路12的建筑限界9,则判别为具有左侧的属性。

例如,图中测定点PaL以及PaR各自的最接近点HaL以及HaR分别位于建筑限界9的底边17上。因此,测定点PaL以及PaR被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另一方面,测定点PbR以及PcL各自的最接近点HbR以及HcL不位于建筑限界9的底边17上。在该情况下,进行左右的属性的判别。具体而言,由于最接近点HbR位于右侧的线路的建筑限界9上,因此,测定点PbR被判别为具有右侧的属性,由于最接近点HcL位于左侧的线路的建筑限界9上,因此,测定点PcL被判别为具有左侧的属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图1)将具有地面上、(线路的)左侧及(线路的)右侧的各个属性的测定点10作为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图18)进行描绘。描绘装置4参照由判别装置3得到的测定点10的判别结果,若其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则描绘于平面图18的(Sk,uLk),详情后述。若为线路左侧,则描绘于左视图19的(Sk,vLk)。若为线路右侧,则描绘于右视图20的(Sk,vLk)。另外,在此,各纵轴的值优先取相对于左侧的线路12(图17)的uv坐标值。即,上述值uLk以及vLk是uLvL坐标系(图17)中的测定点Pk的坐标。

(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方法(图13)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以下,参照图20详述在步骤ST1(图13)中距离测定装置2进行的动作。另外,省略与实施方式1(图14)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在步骤ST200中,距离测定装置2读出存储装置1(图1)的测定点数据7中的、第k个测定点Pk的数据。接着,求出到左侧的线路12的线路最接近点15(参照图7),将该线路最接近点15的里程作为测定点Pk的里程Sk

在步骤ST201中,根据测定点Pk的坐标值(xk,yk,zk),计算左侧的线路的uLvL坐标值(uLk,vLk)。

在步骤ST202中,求出uLvL坐标平面中的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DLk、以及带来该距离的最接近点HLk(图19:最接近点16)。在测定点10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情况下,距离DLk的符号为负。

在步骤ST204中,根据测定点Pk的坐标值(xk,yk,zk),计算以右侧的线路为基准的uRvR坐标值(uRk,vRk)。另外,也可以作为替代而以左侧的线路为基准。

在步骤ST205中,求出uRvR坐标平面中的测定点10和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DRk、以及带来该距离的最接近点HRk。在测定点10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情况下,距离DRk的符号为负。

在步骤ST206中,判定DLk是否为DRk以下。在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207,否则进入步骤ST208。

在步骤ST207中,将DLk设为距离Dk、将左侧的最接近点HLk设为最接近点Hk。另外,将表示与左右哪一个建筑限界最接近的变量Gk设为表示左侧的数值、例如0。

在步骤ST208中,将DRk设为距离Dk、将右侧的最接近点HRk设为最接近点Hk。另外,将变量Gk设为表示右侧的数值、例如1。

在步骤ST209中,里程Sk、距离Dk、以及最接近点Hk被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另外,(uLk,vLk)作为(uk,vk)被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以下,参照图21详述在步骤ST2(图13)中判别装置3进行的动作。另外,省略与实施方式1(图15)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在步骤ST222中,从存储装置1读出测定点Pk的里程、(uk,vk)、距离Dk、最接近点Hk、以及变量G。

在步骤ST225中,判别装置3对测定点Pk是否处于线路的左侧进行判别。具体而言,判定变量Gk是否为表示左侧的1。在判定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27,否则进入步骤ST28。

接着,通过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进行的动作,可以得到将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作为1组的、复线区间中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8)。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在2条线路12并行的区间将与各个建筑限界9的距离综合而成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这样可以得到针对复线汇总而成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因此,可以用1组建筑限界测定图24简洁地表示遍及针对例如上下双方的线路的整个路径的建筑限界的测定结果,可以容易地理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2条线路并行的复线区间进行了说明,但针对3条以上的线路并行的区间也可以同样地执行。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用单一的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来表示针对复线区间的左右的线路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单独处理左右的线路,从而如上述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那样生成各个建筑限界测定图。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针对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沿着线路的地上物30(图12),分为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图11)进行描绘,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在一个侧视图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图1)使用不同的记号来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左右判别部3c(图1)判别为位于左侧的测定点的测定点和判别为位于右侧的测定点的测定点,以免不清楚地上物30位于线路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23)的生成装置具有的描绘装置4(图1)的动作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将位于线路12的左右的地上物的测定点Pa以及Pb(图22)作为投影在一个投影面32上的侧视图33(图23)进行描绘。此时,为了表示在侧视图33中描绘出的点26位于线路12的左右中的哪一侧,根据其u坐标值来变更描绘时的颜色、浓度或点的尺寸。在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侧视图33(图23)中,通过改变阴影线来表示测定点位于线路12(图22)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以及测定点是侵入还是接近建筑限界9。具体而言,用右下的阴影线表示线路12的右侧的测定点,用左下的阴影线表示线路12的左侧的测定点。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方法(图13)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参照图24,说明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3是通过将实施方式1的动作(图16)中的步骤ST47、ST48以及ST51分别替换为步骤ST347、ST348以及ST351而得到的。

在步骤ST347中,描绘装置4针对测定点Pk,以表示位于线路的左侧的样式将点26描绘于侧视图33的(Sk,vk)。在步骤ST348中,针对测定点Pk,以表示位于线路的右侧的样式将点26描绘于侧视图33的(Sk,vk)。在上述步骤ST347以及ST348中,除左右的区别之外,也可以如上所述根据测定点Pk是侵入还是接近建筑限界9来变更描绘点26的尺寸、颜色等样式。另外,除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点的描绘以处于前面的方式优先之外,例如,也可以使针对线路的右侧的测定点的颜色在前面优先。

在步骤ST351中,描绘装置4将平面图18以及侧视图33作为1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23)。另外,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进行其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针对线路12的左侧以及右侧这双方的测定点10,可以在区分两者的同时在一个侧视图33中显示。因此,可以用平面图18以及侧视图33这两张图来表现遍及整个路径的建筑限界的测定结果并对其进行理解。即,可以得到进一步汇聚后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3(图24)中,由一个平面图18和侧视图33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由平面图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装置(图1)相同的基本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图1)在平面图18(图26)中描绘测定点10(图2)中的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全部测定点而不生成侧视图。地上物的测定点不论是否是地面上的测定点都被描绘在平面图18中。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描绘装置4(图1)通过将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Pa、线路12的右侧的测定点Pb以及左侧的测定点Pc的每一个分别投影在地面上的投影面21中,从而将其描绘在平面图18中。此时,为了表示描绘出的点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点,除根据由判别装置3(图1)得到的测定点10的判别结果之外,还根据作为其高度的z坐标值或v坐标值来变更描绘时的颜色、浓度或点的尺寸等样式。

即,建筑限界测定图24具有:对多个测定点中的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进行表示的记号的描绘、以及对多个测定点中的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进行表示的记号的描绘。表示多个测定点中的地面上的地上物的记号和表示多个测定点中的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记号相互不同。

在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26)中,根据测定点的v坐标值、以及测定点是接近还是侵入建筑限界9的类别,进行描绘样式的变更。图26是通过改变阴影线而模仿了上述情形的图。具体而言,针对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采用右下的阴影线来表示,根据其高度而改变粗细,用全面涂抹来表示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另外,建筑限界测定图26也可以是仅描绘有测定点中的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的建筑限界测定图。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方法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方法(图13)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参照图27,说明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图1)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3是将实施方式1的动作(图16)中的步骤ST46~ST48替换为步骤ST446以及ST447、将步骤ST51替换为步骤ST451而得到的。

在步骤ST446中,描绘装置4针对测定点Pk,以表示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样式将点25(图25)描绘于平面图18的(Sk,uk)。

在步骤ST447中,描绘装置4针对测定点Pk,以表示线路12的左右的样式将点26以及27(图25)描绘于平面图18的(Sk,uk)。根据测定点Pk是侵入还是接近建筑限界9来变更描绘点25的尺寸、颜色的样式。另外,既可以使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的描绘点在前面优先,另外,也可以使对线路的左右的测定点的描绘在前面优先。

在步骤ST451中,平面图18(图26)作为建筑限界测定图24被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24。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将遍及整个宽广区域的建筑限界测定结果汇聚在平面图中。另外,平面图18(图26)中的测定点10(图2)的描绘使用不同的记号,从而可以从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26)把握测定点10是否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因此,可以在现场容易地确定地上物。

<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中,容易向建筑限界的底边接近或侵入的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被描绘在平面图18中,其他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全部被描绘在侧视图中。作为地面的地上物以外的其他的地上物,典型的是,如在实施方式1中所提及的那样,存在沿着线路设置的地上物30(图12),但除此之外也有时还存在设置在线路12以及建筑限界9的上方且容易向建筑限界9的上部接近或侵入的地上物(也称为“上部的地上物”)。例如,架空线、高架桥等符合这种情况。本实施方式适合于上述那样的情况,除地面的地上物被描绘的平面图之外,还进一步使用上部的地上物被描绘的俯视图35(图29)。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装置(图1)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参照图28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别装置3(图1)除范围判别部3a、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以及左右判别部3c之外还包括上部地上物判别部(未图示)。上部地上物判别部对测定点10(图2)是否是上部的地上物39(图28)的测定点进行判别。该判别例如可以利用与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的判别原理类似的原理来进行。具体而言,在测定点Pk的最接近点Hk(参照图8)位于建筑限界9所定义的上边37(图28)上的情况或测定点的vk为车辆限界40(图12)的高度即vt(图12)以上的情况下,该测定点被判别为是上部的地上物39的测定点。

另外,上部地上物判别部可以针对测定点10(图2)中的至少、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各个测定点进行判别,详情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图1)在俯视图35(图29)中描绘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且被判别为是上部的地上物39的测定点的测定点。俯视图35为将线路上部的地上物39投影到设置于线路12上方的投影面36中的图。在建筑限界9的上部,接近或侵入它的测定点10可广泛地分布在线路12的横断方向上。因此,假设上部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被描绘在侧视图中,则不清楚测定点10位于u轴方向上的哪个位置或遍及多大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的地上物的测定点被描绘在俯视图35中,从而容易明白测定点在u轴方向上的位置和分布。

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29)从上方起依次具有俯视图35、左视图19、平面图18、以及右视图20。各图的横轴s与线路12的里程对应,使其相互一致。作为俯视图35的纵轴,使u坐标值朝上地对应。这样一来,可以使建筑限界测定图24为展开了投影面22~24以及36(图28)那样的图,因此,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理解变得容易。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图29)的生成方法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方法(图13)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参照图30,说明在步骤ST2(图13)中判别装置3(图1)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2除实施方式1的步骤(图15)之外还具有步骤ST501以及ST502。

在步骤ST501中,对测定点Pk是否是上部的地上物39的测定点进行判别。这可以通过如上所述最接近点Hk是否位于建筑限界9的上边37上来进行判别。在判别为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502,否则进入步骤ST25。

在步骤ST502中,与将测定点Pk判别为上部的地上物39的测定点对应地,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被设为表示上部的地上物39的“3”。

参照图31,说明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图1)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3是在实施方式1的步骤(图16)中增加步骤ST503以及504并且将步骤ST51替换为步骤ST551而得到的。

在步骤ST503中,描绘装置4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对是否被判别为上部的地上物进行判定。若被判别为是,则进入步骤ST504,否则进入步骤ST44。

在步骤ST504中,针对测定点Pk,在俯视图35(图29)的(Sk,uk)处描绘点41。在步骤ST504中,也如上所述根据测定点Pk是否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来变更点41的描绘的尺寸、颜色的样式。另外,进入建筑限界9的内部的测定点的描绘在前面出现而优先表示。

在步骤ST551中,将平面图18、俯视图35、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作为1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24。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地面上的地上物之外,针对线路的上部的地上物,也可以从建筑限界测定图24把握其平面位置。由此,除地面上的地上物之外,针对线路的上部的地上物,也可以表现在线路12的横断方向上的位置以及分布。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线路的路径包括穿过隧道的部分在内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地面上的地上物以外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在侧视图中被表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隧道部分,地面上的地上物以外的地上物的测定点在隧道展开图中被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装置(图1)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参照图32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在存储装置1(图1)中,作为线路数据5,除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数据之外,还存储有表示隧道的截面形状的曲线50的数据。另外,判别装置3(图1)与实施方式1的判别装置大致相同,但在仅对路径中的穿过隧道的部分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左右判别部3c。

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在隧道的展开图47(图33)中描绘在隧道内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展开图47在隧道内壁面48将横轴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度、将纵轴作为沿着隧道的截面的长度来标绘内壁的各点的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Pk,考虑投影到隧道内壁面48上的点49,在展开图47上描绘该点。在图32中,将沿着截面的曲线50的长度设为λk。隧道内壁面48为沿隧道的轴向对表示隧道的截面的曲线50进行扫掠而得到的面。测定点Pk的投影点49为相距测定点Pk在隧道内壁面48上带来最短距离的点。

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33)从上方起依次具有展开图47以及平面图18。在此,在展开图47中,横轴也采用里程s。纵轴为沿着投影点49的截面的长度λ(例如,图32中的λk)。另外,隧道的展开图47以从上方观察隧道的方式描绘,因此,沿着截面的长度是从右侧的端点起测得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图33)的生成方法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方法(图13)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参照图34,说明在步骤ST2(图13)中判别装置3(图1)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2从实施方式1的步骤(图15)中省略了步骤ST25、ST27以及ST28并增加了步骤ST600。步骤ST600是当在步骤ST24中判别为测定点Pk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时执行的步骤,将变量Fk设为“4”。

参照图35,说明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图1)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3从实施方式1的步骤(图16)中省略了步骤ST44、ST45、ST47以及ST48并增加了步骤ST601以及ST602,将步骤ST51替换为步骤ST651。

在步骤ST601中,描绘装置4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判定是否满足变量Fk=4。在满足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602,在未满足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49。

在步骤ST602中,描绘装置4在展开图47的(Sk,λk)处描绘点作为测定点Pk。在步骤ST602中,如上所述根据测定点Pk是侵入还是接近建筑限界9来变更描绘点的尺寸、颜色的样式。另外,使侵入建筑限界9的点的描绘在前面出现。

在步骤ST651中,如图33所示,将平面图18和展开图47作为1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47。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平面图以及展开图,可以汇聚遍及整个宽广区域的建筑限界测定结果。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10在平面图18(图33)中被描绘,由此可以从平面图18把握地面上的位置,从而可以在现场容易地确定地面上的地上物。另外,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10在展开图47中被描绘,由此可以把握隧道内表面上的位置,从而可以在现场容易地确定不是地面上的测定点的地上物。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的建筑限界测定图,该建筑限界测定图可以维持为了在隧道现场确定与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对应的地上物的位置而特别有用的信息并且汇聚地显示测定点10。

另外,隧道内的裂缝那样的变形的管理图也有时使用展开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并使用变形的管理图的展开图和建筑限界测定图的展开图47(图33),或使用使两个展开图融合而得到的图,可以进行隧道的综合管理。

<实施方式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单独的图而生成了建筑限界测定图24,但建筑限界测定图24也可以沿着地图上的线路重叠地描绘在地图上。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生成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装置(图1)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

存储装置1存储包括线路的路径在内的区域的地图67(图36)。在生成建筑限界测定图时,在存储装置1中存储有地图数据。描绘装置4在地图67上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24。

在本实施方式中,描绘装置4沿着在地图67上描绘出的线路42来描绘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通过沿着地图67上的线路42与里程相匹配地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可以使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地上物所处的地点和其周围的环境的理解变得容易。

在图36中,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作为连续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被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s轴置于线路42上。t轴在如下方向即在各点与s轴正交的方向上获得。平面图18置于中心,在(s,t)=(Sk,-vk)处描绘点25被描绘。将建筑限界9的u坐标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设为U0=max{|Uj|},在左视图19中在(Sk,vk+U0)处、在右视图20中在(Sk,-vk-U0)处描绘各个描绘点,以使左视图18以及右视图19分别在平面图18的两侧被描绘。

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图36)的生成方法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生成方法(图13)相同的基本结构,但在各部分的结构中存在不同点。以下,主要说明该不同点。

参照图37,说明在步骤ST3(图13)中描绘装置4(图1)进行的动作。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ST3在实施方式1的步骤(图16)中增加了步骤ST700,将步骤ST46~ST48以及ST51的每一个分别替换为步骤ST746~ST748以及ST751。

通过步骤ST700,描绘装置4从存储装置1取出地图67。在步骤ST746中,针对测定点Pk,在地图67上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区域38内的(Sk,-uk)处描绘点。在步骤ST747中,针对测定点Pk,在地图67上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区域38内的(Sk,vk+U0)处描绘点。在步骤ST748中,针对测定点Pk,在地图67上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的区域38内的(Sk,-vk-U0)处描绘点。在步骤ST751中,将描绘了测定点10的地图作为建筑限界测定图24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在地图上描绘出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在地图67上重叠了建筑限界测定结果的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因此,可以将建筑限界测定图上显示的测定点10与地图上所示的周围状况一同把握。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建筑限界测定图24被描绘在地图67上,但建筑限界测定图24也可以被描绘在航空照片上。

<实施方式8>

参照图38,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具有上述测定点数据7、线路数据5以及建筑限界数据6的处理对象数据DA,生成用于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的数据即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具有:用于描绘相距建筑限界进入规定的范围的多个测定点的每一个的坐标值的数据、以及与从各个测定点到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D对应的数据,详情后述。

(概要)

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具有存储装置1(存储机构)、距离测定装置2(距离测量机构)、判别装置3(判别机构)以及数据化装置4D(数据化机构)。

存储装置1具有:可以存储处理对象数据DA的存储部1A、以及可以存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存储部1B。另外,在使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装置时,首先,在存储部1A中存储处理对象数据DA,此后,在存储部1B中存储基于处理对象数据DA生成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在以下论述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方法中,处理对象数据DA作为已存储在存储部1A中的数据进行说明,但处理对象数据DA只要在使用装置时被存储即可。另外,存储部1A以及1B也可以作为相互独立的装置而设置。

数据化装置4D生成平面图数据102和侧视图数据,所述平面图数据包括用于在平面图中描绘测定点中的由地面地上物判别部3b判别为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坐标值,所述侧视图数据包括用于在至少一个侧视图中描绘被判别为不是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的测定点的至少一部分的坐标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侧视图数据而生成左视图数据103以及右视图数据104。

为了将被判别为地面上、线路的左侧以及线路的右侧的每一个测定点分别描绘在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图11)中,需要平面图坐标、左视图坐标、以及右视图坐标各自的数据。数据化装置4D生成与上述坐标分别对应的平面图数据102、左视图数据103以及右视图数据104。数据化装置4D参照由判别装置3(图38)得到的测定点10的判别结果,若测定点10是地面上的测定点,则求出平面图18上的坐标值(Sk,uk)。另外,在测定点10不是地面上的测定点的情况下,若测定点10位于线路的左侧,则求出左视图19的坐标值(Sk,vk),若测定点10位于线路的右侧,则求出右视图20的坐标值(Sk,vk)。由此,可得到被存储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中的坐标值。

如图10所示,将地面的地上物的测定点10投影于水平的投影面21上的点25,将被投影于该水平的投影面21的图案作为平面图18。其他的测定点10与其左右相匹配地分别投影于沿着线路12的左侧的投影面22的点26或右侧的投影面23的点27,将被投影于左侧的投影面22以及右侧的投影面23的图案分别作为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数据化装置4D将该测定点10的坐标设为包括该测定点10被描绘的平面图18、左视图19或右视图20上的坐标值在内的数据,从而可以得到各个平面图数据102、左视图数据103或右视图数据104。

另外,各个平面图数据102、左视图数据103以及右视图数据104除被描绘的测定点的坐标之外,还具有与从各个测定点到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D对应的数据。距离D如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那样,由距离测定装置2测定。

在使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描绘中,使用平面图数据102、左视图数据103以及右视图数据104各自所具有的坐标,在平面图18、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上进行标绘。此时,通过使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中含有的、与从各个测定点到建筑限界9为止的距离D对应的数据,可以与距离D相应地改变描绘处理。由此,在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中表示测定点10向建筑限界9接近或侵入的状况。

为了抑制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数据量,仅将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用于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生成即可。

另外,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其他结构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进行其说明。

(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方法)

图39是本实施方式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T1中,距离测定装置2针对各测定点10求出建筑限界9上的最接近点16,而且求出与建筑限界9之间的距离。在步骤ST2中,判别装置3进行测定点10的属性的判别。在步骤ST4中,数据化装置4D进行数据化处理而生成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图38)。

以下,参照图40详述在步骤ST4(图39)中数据化装置4D进行的动作。

在步骤ST840中,数据化装置4D将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初始化为没有数据的状态,并设定表示测定点的数据数量的变量K。在步骤ST41中,将表示测定点数据的变量k设为1。在步骤ST42中,从存储装置1中读出测定点Pk的里程Sk、(uk,vk)、距离Dk、以及判别结果Fk

在步骤ST43中,数据化装置4D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对是否被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进行判定。若被判别为地面上的地上物29的测定点,则进入步骤ST846,否则进入步骤ST44。

在步骤ST44中,数据化装置4D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对是否被判别为线路的左侧进行判定。若被判别为线路的左侧,则进入步骤ST847,否则进入步骤ST45。

在步骤ST45中,数据化装置4D针对第k个测定点Pk,对是否被判别为线路的右侧进行判定。若被判别为线路的右侧,则进入步骤ST848,否则进入步骤ST49。

在步骤ST846中,数据化装置4D针对测定点Pk,将平面图18的平面图坐标(Sk,uk)作为坐标值。将该坐标值(Sk,uk)以及距离Dk作为构成平面图数据102的一个平面图要素数据102k(图41)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在步骤ST847中,针对测定点Pk,将左视图坐标的(Sk,vk)作为坐标值。将该坐标值(Sk,vk)以及距离Dk作为构成左视图数据103的一个左视图要素数据103k(图42)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在步骤ST848中,针对测定点Pk,将右视图坐标的(Sk,vk)作为坐标值。将该坐标值(Sk,vk)以及距离Dk作为构成右视图数据104的一个右视图要素数据104k(图43)存储在存储装置1中。

在步骤ST49中,数据化装置4D使k加上1。在步骤ST50中,判定k是否比K大。在判定为是的情况下结束步骤ST4,否则回到步骤ST42。通过以上处理而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

接着说明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使用方法。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具有的平面图数据102、左视图数据103、以及右视图数据104分别包括应在建筑限界测定图的平面图、左视图以及右视图上的哪个位置进行标绘的坐标数据。作为标绘,对由距离D确定的记号进行描绘,从而可得到建筑限界测定图。所得到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由输出装置(未图示)作为建筑限界测定图输出。

在向报告目的地提出建筑限界的测定结果的情况下,将建筑限界的测定结果作为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发送,从而可以经由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作为电子数据发送。在仅将测定点中的、被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用于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生成的情况下,与使用全部的测定点的情况相比,数据量变少,因此,基于通信的提出变得容易。

另外,在使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输出建筑限界测定图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进行输出内容的调整,例如改变里程的范围或改变描绘时的记号等。例如,也可以在上述报告目的地使描绘时的记号适合于报告目的地的样式。

(作用效果的总结)

如上所述,可以得到能够描绘如下的建筑限界测定图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该建筑限界测定图可以维持为了在现场确定与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10对应的地上物的位置而特别有用的信息并且汇聚地显示测定点10。另外,通过使用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可以随时变更建筑限界测定图中的里程的范围或描绘记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化装置4D(图38)将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作为数据化的对象,而不将测定点10中的由范围判别部3a判别为相距建筑限界9没有进入规定的范围的测定点作为数据化的对象。由此,可以利用通过数据化而得到的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来描绘可以仅把握测定点10中的接近或侵入建筑限界9的测定点的建筑限界测定图。

另外,数据化装置4D(图38)将测定点10中的由左右判别部3c判别为位于左侧的测定点的测定点,数据化处理为左视图要素数据103k(图42),将测定点10中的由左右判别部3c判别为位于右侧的测定点的测定点,数据化处理为右视图要素数据104k(图43),分别集中到左视图数据103和右视图数据104。由此,可以将其分别分开地描绘在左视图和右视图中,因此,可以把握不是地面上的测定点的地上物的测定点10位于线路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哪一侧。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一个测定点10生成平面图要素数据102k、左视图要素数据103k、右视图要素数据104k中的一个,但也可以生成其中的多个数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平面图要素数据102k作为包括(Sk,uk)的坐标值的数据被数据化处理,左右的侧视图要素数据作为包括(Sk,vk)的坐标值的数据被数据化处理,但坐标值并不限于这样的坐标值,只要能够基于坐标值来描绘平面图和左右侧视图即可。

另外,在图38中,作为被区分为平面图数据102、左视图数据103以及右视图数据104的数据被图示,但也可以生成不存在上述那样的区分的一个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例如,在平面图坐标值(Sk,uk)或左右侧视图坐标值(Sk,vk)以及距离Dk上增加如表示判别结果的变量Fk那样表示是在平面图中进行描绘还是在左右侧视图中进行描绘的数据,将如上所述得到的数据作为要素数据,从而可以根据变量Fk来判定该要素数据是与平面图对应还是与左右侧视图对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平面图坐标值(Sk,uk)或左右侧视图坐标值(Sk,vk)以及距离Dk作为要素数据而分别构成平面图数据和左右的侧视图数据,但在已规定与距离Dk对应地进行描绘的记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距离Dk的数据而使用表示该记号的数据、或具有可以确定该记号的信息的数据来构成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另外,在不论距离Dk如何描绘记号都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而不包括距离Dk等可以确定记号的信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一个测定点10生成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DB的要素数据,但也可以针对每一群的测定点生成要素数据。在存在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的地上物的情况下,与该地上物对应地,侵入或接近建筑限界的测定点密集地得到。因此,将这些汇集的测定点作为一个群,描绘包含该群的多边形等图形,从而描绘建筑限界测定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代替每一个测定点的坐标而使用包括该图形的建筑限界测定图上的坐标值在内的数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各测定点的距离D的数据而使用一群测定点的距离D的最小值、平均值或表示由它们决定的上述图形的全面涂抹的颜色等描绘样式的数据,以便表示一群测定点向建筑限界9的侵入或接近。

<附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某一个测定点仅在平面图、左视图、右视图以及俯视图中的任一个被描绘,但同一测定点也可以重复地描绘在多个图中。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地面上的地上物29(图12)的测定点在建筑限界测定图24(图11)中,不仅可以描绘在平面图18中,而且可以描绘在左视图19以及右视图20中的任一方或双方。

另外,建筑限界测定图24中可包含的平面图、侧视图、俯视图或展开图,既可以作为分开的附图被描绘,或者例如也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7那样作为单一的附图被描绘。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线路是铁路线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线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道路。在道路的情况下,线路数据成为将道路中心线相连的点序列,建筑限界数据作为如下的长方形被提供,该长方形例如在道路的横断面具有直至两侧的道路边缘为止的宽度、具有规定的例如车辆高度的最高限度即3.8m的高度。由此,可以遍及道路的宽广范围而生成对从车道的鼓出部分或道路左右接近或侵入车道的地上物进行表现的建筑限界测定图。

另外,本发明可以在其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自由组合各实施方式或对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虽然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方面仅仅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地假定未例示的很多变形例。

附图标记说明

1存储装置(存储机构)、1A处理数据存储部、1B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存储部、2距离测定装置(距离测量机构)、3判别装置(判别机构)、4描绘装置(描绘机构)、4D数据化装置(数据化机构)、5线路数据、6建筑限界数据、7测定点数据、9建筑限界、10测定点、12线路、13轨道面、16最接近点、17底边、18平面图、19左视图、20右视图、24建筑限界测定图、29地面上的地上物、33侧视图、35俯视图、39上部的地上物、47展开图、51地面上的地上物的测定点、52线路的右侧的测定点、53线路的左侧的测定点、67地图、102平面图数据、102k平面图要素数据、103左视图数据、103k左视图要素数据、104右视图数据、104k右视图要素数据、DA处理对象数据、DB建筑限界测定图数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