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26682篇;相关期刊155种,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测绘、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4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2011'中国矿业科技大会等;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俊滨、刘威、刘瑞等。

生态环境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6682 占比:99.91%

总计:226880篇

生态环境评价—发文趋势图

生态环境评价

-研究学者

  • 刘俊滨
  • 刘威
  • 刘瑞
  • 刘衍源
  • 刘震
  • 卢其栋
  • 吴合喜
  • 周伟
  • 周艺
  • 唐秀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佳奇; 卢明银; 王庆雄; 王旭锋; 李贤功; 翟文睿
    • 摘要: 随着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成熟应用,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矿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正向演替。因此为了量化衡量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反映绿色开采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作用,基于绿色开采中的保水开采技术,提出了一套以保水开采技术为基础的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中,采用较为客观的熵权法来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以减少指标赋权时的专家主观性,并且为了兼顾评价信息的随机性与模糊性,采用能够描述信息随机性与模糊性的云模型理论作为建模基础,构建了一套以熵权法和云模型为基础的保水开采生态环境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量化给出保水开采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达到对以保水开采技术为主的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另外,通过实地调研选择神东矿区的哈拉沟煤矿为例,借助本评价模型对哈拉沟矿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对本评价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哈拉沟矿区的生态环境水平位于评语级“优”与评语级“良”之间,总体处于一个较好水平,和哈拉沟矿区生态环境状况相一致,从而验证了本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但通过评价云图也可看出评价结果偏向“良”的评语级,也反映了哈拉沟煤矿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有提升空间,并结合分析结果给出了矿区后期应注意塌陷面积和塌陷深度等方面的改善建议。研究表明:本评价模型能够客观地对保水开采技术实施后的矿区生态环境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并能够给出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议,以达到科学利用保水开采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目的。
    • 黄振兴; 李满根; 封志兵; 陈念楠; 刘颖
    • 摘要: 以2001、2008、2014和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计算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和干度(NDSI)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以期对抚州市东乡区18年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管与测量,并根据现有数据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8年,东乡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显著,其2001、2008、2014和2018年遥感生态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7168、0.6525、0.6825和0.6413。2001—2008年,东乡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差;2008—2014年,东乡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以及无明显变化的区域居于主导地位;2014—2018年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变差趋势,但变差的幅度不大,主要以略微变差为主。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以良好、优秀为主,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乡区城区及西南城市扩张区,变好的区域则集中于东南部以及北部的丘陵、林地和林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植被覆盖状况、建设用地扩张以及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应加强孝岗镇及周边人口居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遥感生态指数可有效反应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为研究区的生态保护以及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 王万里; 朱晓春; 何晓玉; 李晓佳; 曾特林
    • 摘要: 以长江中下游的合肥市为研究区,使用RSEI模型对合肥市1981年-2016年的ENSO事件前后生态环境进行评价,获取对应ENSO时序的生态环境变化,最后通过拟合ENSO指数与区域综合生态变化值的数学关系,分析ENSO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模式。结果显示,合肥市1981年-2016年的各次ENSO事件前后,生态环境综合变化基本为负值,其中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变化最为明显,ENSO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802,拟合为二次多项式的拟合优度为0.7。因此,提高植被覆盖度可减弱ENSO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 杨欣冉
    • 摘要: 引言生态环境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如何高效完成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成为研究发展趋势。基于遥感的技术优势,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6)》)推出针对遥感手段的评价方法和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彭倩; 轩润禾; 吴林峰; 孙伟华
    • 摘要: 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13—2019年Landsat 8遥感影像,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特征,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统计数据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2013—2019年先行启动区RSEI均值为0.71,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将结果分为差、较差、一般、良、优5个等级,优良区域面积平均超过60%,而一般区域面积平均占比约25%,差和较差区域平均占比约15%,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SEI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分布,时间上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植被覆盖率和湿度的下降,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这与区域水系面积不断提高和植被覆盖总面积增加带来的生态效应直接相关.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坏区域减少,好转趋势明显,为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吕昕怡; 王鹏钧; 方楠; 陈辰; 周洲; 沈良
    •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相结合的环境综合评价方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北京市2001—2021年6个环境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塞罕坝机械林场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影响,接着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得出优劣排序,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中市区PM_(2.5)浓度、大风日数、可吸入颗粒物(PM_(10))年平均浓度对北京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历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由此可见,北京市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空气质量方面多加把控,同时也不能忽略水质方面相关指标的改善。
    • 王飞; 李伟; 赵文植; 李卫英; 辛培尧
    • 摘要: 陆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是解决和治理生态问题的前提.传统地面监测方法由于视角问题很难满足综合监测与评价的要求,而卫星遥感监测又存在监测精度低、时效性差等问题.无人机灵动性好、便于操作,经搭载各类型遥感传感器,可实现陆地生态系统动态连续监测.基于此,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草原、荒漠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生态环境评价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 杨坤; 李晓飞; 宫留留
    • 摘要: 针对金沙江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利用和信息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并开发了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与分析评价系统.系统基于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分布式文件存储、系统集成等技术,以及当前主流的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为核心的技术架构,实现了对金沙江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和监测数据的统一储存、管理和分析评价.系统采用半紧密式集成方式集成功能强大、源代码开放的EFDC模型,将水质、水温模拟推演核心计算模型和信息系统串连起来,实现金沙江下游流域水库水质、水温模型的联机在线运算.系统的应用将辅助科学、高效开展金沙江下游流域环保部门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 马春笑
    • 摘要: 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经长时间开采已濒临枯竭,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如何评价其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选取资源枯竭型城市铜川市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不透水层指数、地表亮度温度、地形坡度和裸土植被指数,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指数,对铜川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铜川市自然生态状况整体处于"中"级别,各因子的空间分布表明生态状况与植被覆盖密不可分,提高绿化水平是改善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 陆羽; 黄秋昊; 赵琪琪; 张子威; 陈焱明; 李满春
    • 摘要: 生态空间现状数量配比与模拟是新时期地理信息服务于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应用.以常州市武进区为研究区,利用InVEST模型与多类随机种子CA模型(CARS),对2015年研究区生态空间进行分区并模拟了2025年的生态空间分布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15年生态评价极重要区主要分布于滆湖(西太湖)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地区、雪堰镇竺山周边生态开敞空间和横林镇、武进高新区的一些留白用地区域;2025年的预测生态用地分布多围绕已有生态斑块呈现边缘式增长;综合现状评价与未来模拟结果得出,生态冲突区面积约为5992hm2,占区域总面积的5.62%.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缓解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布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