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管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6篇、会议论文162篇、专利文献61278篇;相关期刊681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可再生能源等; 相关会议13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生命周期评价的相关文献由34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建新、王志宏、龚先政等。

生命周期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6 占比:2.28%

会议论文>

论文:162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61278 占比:97.46%

总计:62876篇

生命周期评价—发文趋势图

生命周期评价

-研究学者

  • 杨建新
  • 王志宏
  • 龚先政
  • 王洪涛
  • 戴宏民
  • 张智慧
  • 谢明辉
  • 马晓茜
  • 高峰
  • 刘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炜
    • 摘要: 由于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大坝工程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产生二氧化碳(CO2)排放。填石混凝土(RFC)是一种新型的筑坝方法,在材料生产阶段比传统混凝土(CC)具有更好的环境性能,节省了大量的水泥。然而,大坝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必须量化。因此,针对大坝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荷载进行评估,揭示混凝土坝生命周期内RFC相对于CC的环境影响,提出一种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来实现这一目标。结果表明,与CC相比,RFC减少约64%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约55%的能耗。RFC在材料生产、运输、施工和运行维护方面分别减少72%、25%、51%和15.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叶茂林; 谭烽华; 李宇萍; 廖玉河; 王晨光; 马隆龙
    • 摘要: 生物质热化学气化合成混合醇技术具有工艺相对简单、产物的能源化工应用广泛等优点,为准确评价该技术的资源能源消耗、辨析合成燃料的环境性能,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和ReCiPe2016中点评价方法,对农林废弃玉米秸秆和木屑经气化、催化合成混合醇工艺的清单和9种环境影响类型开展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农林业阶段均为环境影响的主要阶段,秸秆混合醇生命周期影响高于木屑混合醇。前者的臭氧层耗竭潜值、海洋和淡水富营养化潜值、全球变暖潜值均为木屑混合醇相应结果的9倍以上。废弃物原料高碳含量和高混合醇收率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与石化汽油相比,秸秆和木屑混合醇的全球变暖和化石能源消耗潜值均降低40%以上。
    • 武琪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如何准确测量和评价碳足迹,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重要议题。其中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碳足迹评价。云制造是新提出的一种制造模式,通过云制造服务平台实现产品或服务信息及数据的实时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不仅为产品制造服务以及供应链协同提供了平台,也为产品碳足迹管理以及企业低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将云制造模式应用于产品碳足迹评价,探究供应链上产品碳足迹的评价问题。
    • 昝世超; 吴俊峰; 屈博艺; 周俊海; 张秀平
    • 摘要: 为了辨识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应用于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阶段和关键影响因素,对机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机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使用过程的电能消耗和制冷剂排放,分别占整个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总排放的96.52%和3.4%,其他阶段可以忽略。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机组运行于不同气候区时,运行阶段电能消耗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均在90%以上;将制冷剂由R134a更换为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制冷剂R513A后,总排放量降低2.65%;将机组的生产和运输阶段的排放量分别放大100倍时,生产阶段和运输阶段的排放量占比仍不足1%。
    • 陈坤阳; 周鼎; 粟月欢; 段华波; 陈湘生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在促进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大幅提升出行便利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碳排放。如何合理量化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水平并测度其减排潜力是实现交通部门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地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方法,对地铁的碳排放强度与碳减排水平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地铁的低碳、近零碳排放路径与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国地铁建设和运营阶段碳排放总量为2500万~3500万t CO_(2)e,地铁隧道单位里程碳排放约为1.3万t CO_(2)e/km,单位面积地下车站碳排放约为371 t CO_(2)e/100 m^(2),地铁出行碳排放0.7 kg CO_(2)e/人次。以2020年为例,全国地铁运营碳减排当量约为730万t CO_(2)e,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40万t CO_(2)e,过去20年居民选择地铁出行方式累计减碳量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化石燃料碳排放总量的1%。2020年因地铁建设释放地上土地资源形成的城市绿地碳汇量约为30万t CO_(2)e,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44.8万t CO_(2)e。研究结果可为交通领域科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及制定地铁系统节能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及数据参考。
    • 籍伟; 汤元君; 李国能; 应杰; 伊敏波
    • 摘要: 为研究船舶排烟余热温差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足迹,分析了不同输出功率、不同电力来源条件下船舶温差发电系统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单台船舶温差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内可以实现碳减排104.45 tCO_(2)e;提升温差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可以有效的提升其碳减排总量,当单片温差发电片输出功率为14.5 W时,单台设备可实现年减排47.44 tCO_(2)e;温差发电系统抵消电力来源对其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为探索清洁高效的船舶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运行经验。
    • 乔远; 杨欢; 雒金麟; 汪思娴; 梁蓝月; 陈新平; 张务帅
    • 摘要: 【目的】明确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西北地区六省或自治区(新疆、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甘肃)15年间(2004—2018年)玉米生产的投入(肥料、农药、柴油、地膜、种子及人工)与生态环境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及人体毒性)进行评价,定量化该地区单位面积(hm^(2))玉米生产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较高,15年间平均肥料投入为233.1 kg N·hm^(-2),106.3 kg P_(2)O_(5)·hm^(-2)和23.3 kg K_(2)O·hm^(-2),农药、柴油、地膜、种子、人工投入量分别为6.5 kg·hm^(-2)、93.2 L·hm^(-2)、13.7 kg·hm^(-2)、38.8 kg·hm^(-2)和120.1 h·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9 t·hm^(-2),温室气体排放量为4188 kg CO_(2) eq·hm^(-2),土壤酸化潜值为155.3 kg SO_(2)-eq·hm^(-2),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为52.6 kg PO_(4)-eq·hm^(-2),人体毒性为2.9 kg 1,4-DCB-eq·hm^(-2)。相较于2004年,2018年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种植面积和玉米单产分别增加了79%和26.9%;投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单位面积投入量分别增加9.2%、52.7%和203.7%,农药、柴油、地膜的单位面积用量分别增加了303%、143%和108%,而种子和人工的单位面积投入量则分别降低了38.6%和50.8%。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生态环境风险则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酸化潜值、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以及人体毒性分别增加了13.6%、15.8%、2.6%和302.5%。西北地区玉米生产15年间单位面积氮肥投入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年份均为2016年,最低均为2007年。西北地区不同省份玉米生产单位面积的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甘肃的氮肥、地膜和人工单位面积投入量最高,3种投入的最低省区分别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新疆的磷肥和柴油投入量最高,最低均为陕西;山西的钾肥投入量最高,最低为新疆;农药和种子的投入量最高分别为宁夏和新疆,最低均为山西,玉米的种植面积与单产最高的省区分别为内蒙古和新疆,最低的分别为宁夏和陕西。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土壤酸化潜值均为甘肃最高,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为陕西最高,人体毒性为宁夏最高,均为山西最低;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投入量与生态环境风险综合值最高的省区为宁夏,山西为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综合生态环境风险最低的省份。【结论】西北地区玉米生产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其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2004—2018年,西北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单产、投入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风险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未来玉米生产布局可考虑向高产和低环境风险的省份倾斜,在实现高产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 孙瑜; 薛梦阳; 廖剑
    • 摘要: 以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沥青路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原材料生产阶段的能耗与环境排放进行量化分析,并与普通沥青路面进行对比。其中,能耗计算采用定额法,环境排放计算采用排放因子法。结果表明:原材料生产阶段,炉渣沥青路面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总体能耗增加17.4%,其中,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能耗分别增加33%、5.6%,但是天然集料能耗减少20.8%,同时新增炉渣集料能耗,约占炉渣沥青路面总能耗的3.15%;在未计入减排效率的前提下,CO_(2)、N_(2)O、CH_(4)总排放分别增加30.3%、48.3%、47.2%。
    • 李炜祥; 徐廉久; 余立刚; 刘磊
    • 摘要: 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和SPOT METHOD评价方法,参考Ecoinvent数据库对溶剂型紫外光固化涂料与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进行评价。数据显示,与溶剂型紫外光固化涂料相比,涂料生产阶段亮/亚光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对气候变化、人体生命健康、颗粒物质的排放、水资源及环境毒性等方面的影响降低了38%和44%,涂料应用阶段分别降低了39%和61%。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应用过程中采用温湿控制会增加对能源的消耗,而使用干式回收可有效降低LCA数值。
    • 李建西; 李英顺; 庄绪宁; 吴雯杰; 黄庆; 宋小龙
    • 摘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进入大规模退役期,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及其节能减排效应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系统的能耗和碳足迹。研究结果表明,1kWh容量的退役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足迹分别为160:19 MJ和12:11 kg CO_(2)eq。再生材料产出对能耗和碳足迹贡献最大,其对生命周期能耗和碳足迹的贡献分别为126.58%和135.20%;其次为电池梯次利用,其对生命周期能耗和碳足迹的贡献为26.59%和28.16%。通过开展情景分析发现,构建多方参与的联合回收模式、提高梯次利用比例和采用先进资源化技术可显著降低退役三元锂电池循环利用系统的生命周期能耗和碳足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